海宁话,是
海宁地区当地方言,是一种
吴语,属于
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
释义
海宁话,是
海宁地区当地方言,是一种
吴语,属于
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
狭义海宁话指硖石话,是海宁市政府所在地
硖石片区(
硖石街道、
海洲街道、
海昌街道)的方言。
广义海宁话还包括其他各街道和镇、乡的方言,主要有
斜桥话、丁桥话、
周王庙话、
郭店话、
袁花话、
黄湾话、盐官话、
长安话、
许村话等。
历史发展
海宁市位于
浙江省东北部,
嘉兴市南部。全市总面积700.5平方千米.下辖8个镇、4个街道。至2007年底,户籍总人口64.61万人:有村委会161个,社区居委会62个。海宁市市区为原
硖石镇和原
马桥镇,原硖石镇位于海宁市的东北部,处于沪杭铁路中段,是
杭嘉湖平原著名古镇之一。硖石话是海宁方言中的代表性地方话。
据考占发现,距今6000年前,海宁这一带已经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期,海宁是越、吴、楚的属地,秦时在海盐县、
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海宁为
海昌屯田都尉属地,都尉治所在盐官镇南10千米。三国时吴置盐官县,硖石仍为由拳县治。南朝后期设海宁郡,郡治盐官,辖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隋朝时海盐并入盐官县,属
杭州。唐以后至清朝大部分时间盐官县属杭州。民国时期开始属嘉兴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宁一直属嘉兴。海宁县1958年10月曾与海盐县合并,1961年海盐县恢复,原海盐的狮岭公社留属海宁。民国时期县治大部分时间在盐官.1945年设于硖石镇.1949年3月还治盐官.6月迁治硖石镇,此后一直延续到2003年11月。此后硖石镇划分为硖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政府驻海洲街道。
历代的行政区划的更替影响了方言的发展,海宁东片方言与海盐话比较接近.西片方言和
余杭话有共同点。海宁水路、公路、铁路运输均较发达,历来与外来人员交流颇繁,海宁方言在和各地方言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存在意义
语言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海宁历史积淀深厚,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海宁方言,并成为浙北吴语的重要代表之一。海宁方言是海宁籍人士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凝聚亲情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地方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鲜明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宁方言保留了较多古代汉语特色,是数千年来文化方式、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载体,发挥着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重要作用。
语音
概说
从语音角度来看,海宁话比普通话有更多的变化来展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1.不同构成方式的词具有不同的连读变调。在海宁话中,动宾式结构的连调与其他结构的连调不同。这种能够区分出动宾结构的变调实际上是构形法中的“内部屈折”。
2.同形词其有不同的声母和韵母。在海宁话中,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声母韵母来区别,而变化后的声母韵母读音有着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方面的联系。
3.同类词的语音有趋同的现象。在海宁话中,表示同一词类的词在语音上会有一些不合音系规则的变化,以凸显其同类的语法功能。
一般特点
海宁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苕溪小片.因此.海宁方言在语音上具备吴语的一般特点。从硖石话语音看,这些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
1.有声母的清浊对立。 硖石话的声母中,塞音、塞擦音、擦音声母都有清浊两套;
2.声调大体和古四声对应,连读变调丰富。 硖石话中7个单字调,除阳平阳去合流外,其余均与古代“平、上、去、入”四 声对应,并依照声母的清浊各分阴阳;
3.单元音丰富,阴声韵缺少复合韵母。 在硖石话的非鼻音韵母中.除了韵母[ɤw]外,很少有带有韵尾的韵母.缺乏现代北京话中的前响复合韵母[ai ei au ou]的真性复元音。北方方言中的北京话和吴方言中的海宁硖石话在常用开口呼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数量上有很大差别。
4.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现象。 文白异读是读书音和口语音的差异,具休体现在某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读音。如硖石话中.同样是“人”字.在“客人”中读[ȵin113],在“人民”中 读[zən113],主要是书面语境和口语语境不同造成的异读。吴语中出现文白异读的字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古代声韵组合中,硖石话中也是这样。
自身特点
作为一种具体的方言,海宁方言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就硖石话而言,在语音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声母中没有舌尖后音[tʂ]组,塞擦音声母[ts]没有对应的浊音[dz];单韵母中没有撮口呼[y];单字调中古全浊上字仍念阳上(调值42)而不念去声。如”近、柱、是、坐“等字。
2.鼻边音和零声母的发音方法往往有两套。
3.声母n和l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混读,“南、兰”不同音,“吕、女”不同音。 但是在韵母[ən]、[õ]前,n声母可读成l。
4.海宁方言中有尖团音的分别,但在硖石话中,这种分别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不是所有来自古精组的字和来自古见晓组的字在细音前都读得不一致。
5.海宁方言是在不断发展的,就硖石话而言,年轻人的发音和中老年人有了很明显的区别。在此.姑且把60岁以下的人的发音称为”新派发音”.把60岁以上的人的发音称为”老派发音”。
6.硖石话内部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语法
构词
从构词上看.海宁话的词缀有着和普通话不一样的表现。
1.重叠。形容词、动词的重叠有较普通话更丰富的形式。
2.从词缀上看,海宁话中“头”尾和“子”尾较为发达。有一些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用法。
3.单音形容词重叠形式后的助词不用“地”,用“叫”。
虚词
从虚词上看海宁话中有一些普通话所没有的独特的虚词。
1.否定词一般用“勿”,不用”不”。
2.有丰富的副词连词和助词。值得一提的是,海宁话的副词有一些是普通话所没有的。
3.海宁话中不说“在”。
句子构成
从句子构成上看,海宁话的成分、时态等和普通话有一些不同。
1.动词的时态通过独有的助词来实现。
2.语序有时和普通话不同。
3.动词重叠后可以带补语成分。
声母
声母表:
特点:保持了较完整的清浊声母对立体系等。
韵母
韵母表:
特点:缺乏撮口呼韵母,单元音发达、缺乏前响复合韵母等。
单字声调
硖石话有7个声调。
特点:
1.古全浊上字读上声,不读去声。
2.按古四声各分阴阳形成四声七调.阳平和阳去单字调归为一类。
3.同类声调调型协调:
上声(阴上、阳上)调型都是降调。
去声(阴去、阳去)都是曲调,调型都是先平后升。
入声(阴入、阳入)都是短调。
4.阴调调值高于阳调调值。
词汇
词汇系统
1.和共同语语词的交流。
2.与其他方言的交流。
3.保留了一些古语词。
词汇举例
内部分区
根据《海宁方言志》,在海宁人语感中,习惯上把海宁方言分为“东片”、“中片”和“西片”。
东片方言接近海盐话[2],属于苏沪嘉小片。西片方言和余杭话有共同点,属于苕溪小片。中片方言按照无撮口呼、泥母阳声韵字读来母等重要特色,可以认为也是苕溪小片。不过西片的南部,海塘以外属于萧山围垦地带,为临绍小片方言。
文学作品
徐志摩
《一道金色的光痕(硖石土白)》1924.1.29
得罪那,问声点看,
我要来求见徐家格位太太,有点事体……
认真则,格位就是太太,真是老太婆哩,
眼睛赤花,连太太都勿认得哩!
是欧,太太,今朝特为打乡下来欧,
乌青青就出门;田里西北风度来野欧,是欧,
太太,为点事体要来求求太太呀!
太太,我拉埭上,东横头,有个老阿太,
姓李,亲丁末……老早死完哩,伊拉格大官官,
——李三官,起先到街上来做长年欧,——早几年
成了弱病,田末卖掉,病末始终勿曾好;
格位李家阿太老年格运气真勿好,全靠
场头上东帮帮,西讨讨,吃一口白饭,
每年只有一件绝薄欧棉祆靠过冬欧,
上个月听得话李家阿太流火病发,
前夜子西北风起,我野冻得瑟瑟叫抖,
我心里想李家阿太勿晓得哪介哩。
昨日子我一早走到伊屋里,真是罪过!
老阿太已经去哩,冷冰冰欧滚在稻草里,
野勿晓得几时脱气欧,野呒不人晓得!
我野呒不法子,只好去喊拢几个人来,
有人话是饿煞欧,有人话是冻煞欧,
我看一半是老病,西北风野作兴有点欧——
为此我到街上来,善堂里格位老爷
本里一具棺材,我乘便来求求太太,
做做好事,我晓得太太是顶善心欧,
顶好有旧衣裳本格件吧,我还想去
买一刀锭箔;我自己屋里野是滑白欧,
我只有五升米烧顿饭本两个帮忙欧吃,
伊拉抬了材,外加收作,饭总要吃一顿欧!
太太是勿是?……暖,是欧!暖,是欧!
喔唷,太太认真好来,真体恤我拉穷人……
格套衣裳正好……喔唷,害太太还要
难为洋钿……喔唷,喔唷……我只得
朝太太磕一个响头,代故世欧谢谢!
喔唷,那末真真多谢,真欧,太太……
金庸
吴语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
金庸这个江南人的影响是极深的。不光是说国语时带江浙口音,金庸写文章,也经常选用吴语的词汇。
例如,金庸在小说中用以代替“东西”一词的“物事”就是吴语的常用词语。
再比如,《
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称呼母亲的那一声“姆妈”,就是吴语区特有的叫法。
而金庸使用得最传神的吴语词汇,非《鹿鼎记》中的那个“贼忒嘻嘻”莫属。由于韦小宝被设定是扬州人,这个词语又是从韦春花的口中说出,但这个词在江淮官话扬州话中是没有的。“贼忒嘻嘻”是吴语特有。
金庸在他的小说中还用过“眼乌珠”、“镬”、“晏”、“耳刮子”、“瞎七搭八”等字词。对于不说吴语的读者来讲,见到这些词语可能会感到不习惯,而对于吴语区的人来说,则是再亲切不过了。
金庸小说中集中展示吴语之优美的,是《天龙八部》中阿碧的对白。
兹抄录几段,以飨诸位:
那少女嫣然一笑,道:“啊唷,我是服侍公子抚琴吹笛的小丫头,叫做阿碧。你勿要大娘子、小娘子的介客气,叫我阿碧好哉!”
阿碧微笑道:“两位大爷来啊来到苏州哉,倘若呒不啥要紧事体,介末请到敝处喝杯清茶,吃点点心。勿要看这只船小,再坐几个人也勿会沉格。”
阿碧向段誉瞧了一眼,笑道:“我弹着好白相,又算啥绝技了?段公子这样风雅,听仔笑啊笑煞快哉,我勿来。”
阿碧笑道:“阿朱就是阿朱,伊只比我大一个月,介末就摆起阿姊架子来哉。我叫伊阿姊,介末叫做呒不法子,啥人教伊大我一个月呢?你用勿着叫伊阿姊,你倘若叫伊阿姊末,伊越发要得意哩。”
阿朱轻笑道:“你就是会体贴人。小心公子晓得仔吃醋。”阿碧叹了口气,说道:“格种小事体,公子真勿会放在心上。我们两个小丫头,公子从来就勿曾放在心上。”阿朱道:“我要俚放在心上做啥?阿碧妹子,你也勿要一日到夜牵记公子,呒不用格。”阿碧轻叹一声,却不回答。阿朱拍拍她肩头,低声道:“你又想解手,又想公子,两桩事体想在一淘,实头好笑!”阿碧轻轻一笑,说道:“阿姊讲闲话,阿要唔轻头?”
研究著作
《杭州大学学报增刊·浙江吴语分区》:1985.9
杭州大学·傅国通.《海宁市志·方言》:1995.12
湖州师范学院·苏向红.《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海宁方言声韵调之研究》:1999
杭州师范大学·徐越.《浙北杭嘉湖方言语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海宁市史志学会、海宁市史志办公室.《海宁方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