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是大陆地质学在海洋中的发展,采用航磁、海洋重磁、遥感、深潜、深海钻探、深海电视和照相、水声、激光及计算机等技术,从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地貌、地层及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海洋调查及研究工作。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
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
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
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
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
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
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崎岖不平的地形,发现了纵贯整个大西洋的中央海岭;又用柱状取样管取样,进行样品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首次推算了深海区的沉积速率。
20~30年代,荷兰地球物理学家芬宁·梅因纳斯等使用潜艇在爪哇海沟和波多黎各海沟进行
海洋重力测量,发现了与海沟有关的显著的重力负异常。这对海底构造,乃至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36年,美籍加拿大地质学家戴利用浊流解释海底峡谷的成因,推动了海底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海上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致力于海底地形研究,绘制了一批详细的
海底地形图;并大力开展声在水中传播规律的研究,为发展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打下了基础。战后,由于海底油田开发的需要,
海洋地质调查蓬勃发展。1947~1948年,瑞典国立海洋研究所所长彼得松率领瑞典“信天翁”号作环球深海考察,采用真空式活塞取样管取得长达23米的柱状样,研究了大洋沉积物的结构、厚度和沉积速率,并采用人工地震法研究海底构造。
共有8所,分别是: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南京大学、同济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也有此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