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爬行动物
爬行纲动物
海洋爬行动物是指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爬行动物。是群再次适应水生环境或半水生环境的爬行动物。在大陆架水域中最常见的两种海洋爬行动物是海龟和海蛇,它们都是冷血动物,因此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都从热带向两极迅速递减。
简介
海龟与海蛇类爬行动物现主要生产于暖水海洋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青岛近海,只是偶然的机会,在夏、秋季海水温度升高的时候才能发现其行迹,而且数量较少。
海龟是海洋中最为常见的而且是最为温驯的海洋爬行动物之一,其中有很多罕见的种类,比如鹰头龟,是在2005年时沿海渔民发现的,因为这种海龟原不是本海域种类,所以比较罕见,其性格比较凶猛,以小虾、小鱼为食,是海龟中比较少的纯食肉类海龟;我国青岛记录的海龟鳖目海龟科有海龟和蚋龟;棱皮龟科有棱皮龟,均以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饵,是国家保护动物。
海蛇以青灰海蛇、青环海蛇和淡灰海蛇三种较常见,一般栖息于近海无人居住的海岛附近。海蛇在我国青岛沿海也不多见。
特征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片或盾片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骨板。
(2)肺比两本类更为发达;呼吸系统已趋于完善;胸廓的出现,加强了呼吸机能。
(3)骨骼骨化程度高,结合牢固,转动较灵活,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适于陆地爬行。
(4)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但心室内有隔膜,已接近完全的双循环,循环机能和效率大为提高。
(5)爬行类肾脏为进步性后肾,具有较高的排泄机能。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提高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但爬行类仍为变温动物。
(7)体内受精提高了受精率。
(8)爬行类产具有丰富卵黄和保护性卵壳的大型羊膜卵,获得了在陆上繁殖的能力。
海龟种类
海龟是现今海洋世界中躯体最大的爬行动物。其中个体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龟了。它最大体长可达2.5米,体重约1000公斤,堪称海龟之王。
海龟的祖先远在2亿多年以前就出现在地球上。古老的海龟和生代不可一世的恐龙一同经历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后来地球几经沧桑巨变,恐龙相继灭绝,海龟也开始衰落。但是,海龟凭借那坚硬的背甲所构成的龟壳的保护战胜了大自然给它们带来的无数次厄运,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海龟步履艰难地走过了2 亿多年的漫长历史征程,依然一代又一代地生存和繁衍下来,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古老、顽强而珍贵的动物。
海洋里生存着7种海龟:棱皮龟、蠵龟、玳瑁、橄榄绿鳞龟、绿海龟、丽龟和平背海龟。所有的海龟都被列为濒危动物。
海龟有鳞质的外壳,尽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几个小时,但还是要浮上海面调节体温和呼吸。海龟最独特的地方就是龟壳,它可以保护海龟不受侵犯。除了棱皮龟,所有的海龟都有壳。棱皮龟有一层很厚的油质皮肤在身上,呈现出5条纵棱。
绿海龟
是大洋暖水性、近海珍贵龟类,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全身褐色或淡绿色,主要取食海藻,体大且重,背甲长为0.7~1m,体重为90~140kg。其头部有一对对称的前额鳞,背部角板略成心脏形,呈平铺状排列,脊甲板5块,肋角板每侧4块。有下缘脚板。头部吻短,颌不钩曲。雌龟尾短小,雄龟尾长,生活于大洋的中上层,生殖季节于海岸沙滩上产卵。
蚋龟
前额鳞2对。背部角板呈平铺状。脊甲板为6块,肋角板每侧5或6块。幼龟背面具三条强棱,成长后逐渐不显。头部较大,具极强的钩状缘。生活于大洋中上层,生殖时于海岸沙滩产卵。
棱皮龟
系大洋暖水性个体最大的海龟,俗称竖琴龟。其头部具排列复杂且不规则的鳞片。无角板。背部被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其上有7条纵行棱与乐器中的竖琴相似,因而得竖琴龟之名。棱间凹陷似沟。腹面有5条棱。上颌有2个大三角形齿突。四肢桨状无爪,前肢比后肢大,尾短。背面黑褐色,有浅色斑。腹面色浅。
玳瑁
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鳞”。有扁平的躯体、保护背甲、以及适于划水的桨状鳍足,成体甲壳为鲜艳的黄褐色,平滑有光泽。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颈及四肢背面为灰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有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太平洋丽龟
海生龟类中最小的一种,一般甲长600mm左右,不超过800mm。头背前额鳞2对。肋盾多,6~9对,第一对与颈盾相切。腹部有4对下缘盾,每枚盾片的后缘有一小孔。四肢扁平如浆。头、四肢及体背为暗橄榄绿色,腹甲淡橘黄色。
蠵龟
体型较大,身体扁平,体重约100公斤。背甲曲线长度745~1025 mm (n=16)。背甲红棕色,腹甲橘黄色。头部较大,具有极为强健的钩状喙。头背鳞片对称排列,前额鳞2对,比绿海龟多1对。背甲呈心形,臀部窄而高。体鳞平砌。颈盾宽短,椎盾一般5~6枚,肋盾通常5对,第一对与颈盾相切,缘盾13对,具3对下缘盾。四肢浆状,前肢大,后肢较小,前后肢各具1~2爪,适于游泳;尾巴较短。
海蛇种类
海蛇是一类终生生活于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启闭,吸入空气后,可关闭鼻孔潜入水下达10分钟之久。身体表面有鳞片包裹,鳞片下面是厚厚的皮肤,可以防止海水渗入和体液的丧失。舌下的盐腺,具有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的机能。小海蛇体长半米,大海蛇可达3米左右。 它们栖息于沿岸近海,特别是半咸水河口一带,以鱼类为食。除极少数海蛇产卵外,其余均产仔,为卵胎生。
我国有海蛇19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见的有青环海蛇平颏海蛇长吻海蛇。海蛇可供药用,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滋补强身的功效。
中国沿海有23种海蛇。分布于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海蛇是海宝。和陆生蛇一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青环海蛇
腹鳞宽度不到体宽的1/4,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略呈圆形,呈覆瓦状排列。前额鳞正常2枚。头呈橄榄色。躯干前段较细,头部很小。
淡灰海蛇
腹鳞特征与青环海蛇的相似,但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状排列或呈彼此镶嵌排列,躯干部前段不甚细,头也不甚小。躯干部深色环纹不达腹部中央,从侧面观,深色环纹其间浅色部分宽。
青灰海蛇
腹鳞与背鳞特征与淡灰海蛇相似,但躯干部深色环纹达腹部中央,构成完整的环纹,从侧面观,深色环纹较其间浅色部分窄。
平须海蛇 躯干的腹鳞不甚明显,与其相邻的背鳞大小相似,或腹鳞退化。眼上、下鳞片正常,不成棘状。躯干粗短,其前段不细。头较大,其腹鳞较相邻的背鳞为小,甚或局部退化消失。
长吻海蛇
体长5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头狭长,吻长,吻端端到眼的长度大于两眼间宽度。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司开闭。躯干和尾部较侧扁。背部深棕色或黑色,腹部为鲜明的黄色。尾部可有5-10块黄斑。 栖息于海洋,能远离海岸,有时集大群于海面晒太阳。以小型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动物。年产仔蛇2条以上。长吻海蛇是一种神经毒类毒蛇,但作用于横纹肌,故称肌肉毒。
黑头海蛇
体长约为80至140厘米,体型幼长。体色以浅黄色为主,身上布有黑色纹带。特征为其黑色的头部,其学名中的“melanocephalus”意思就是“黑色的头”。
龟头海蛇
现代龟头海蛇的个体都不很大,它们对于海洋生活环境已有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在北起菲律宾岛、南到大洋洲北部。西至印度海岸的广大海区有一种历史最古老的青环海蛇——锉蛇,这是青环海蛇中少有的无毒蛇类,体长大约60厘米至1米之间,肌肉松软,身体呈黄褐色,表面有很细的粒状鳞片。锉蛇的心血管和呼吸的生理机能非常适于水中生活,它的血红蛋白输氧效率特别高,潜水时的心跳可降到每分钟1次以下。它在水中的潜伏时间可以长达5小时之久,而在这期间的呼吸功能有13%是通过皮肤进行的。锉蛇唇部的组织和鳞片能将嘴封得滴水不漏,下颌有一个盐分泌腺,用来分担肾脏排泄盐分的沉重负担。锉蛇现在已十分少见了。是一种剧毒蛇类。
海鳄
中生代海生鳄类从其出现开始,就受到竞争对手的强有力的挑战,侏罗纪中大型的鱼龙类、上龙类一直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其中上龙类中的滑齿龙、克柔龙等更扮演着它们天敌的身份。进入白垩纪后,随着海王龙等沧龙类的异军突起,海生鳄类渐渐走到了演化之路的尽头,它们甚至没有目睹到恐龙家族的最后灭亡。
为23种鳄鱼品种中最大型的,亦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成体全长3-6米以上,最长达8.63米,体重超过1.6吨。湾鳄为热带及亚热带的物种。原产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印度亦有发现。
身体构造
生活在海洋环境里的爬行动物很少见。事实上,在已知的6000种爬行动物中,仅仅只有1%(约60种)住在海里。这些类群包括蜥蜴类、鳄鱼类、龟类和蛇类。每一类都和所有已知的爬行动物有着许多相同的解剖学结构:冷血、呼吸空气、有鳞片以及通过体内受精繁殖等。然而,为了能够在海水中生活,这些海洋爬行动物也进化出一些特殊的适应性,陆地爬行动物没有这些适应性。
绝大多数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不能直接饮用咸水。因为那样会造成脱水,还会对肾脏造成伤害。海水里含有的氯化钠和其他盐类的浓度,比血液和体液中的要高出3倍。许多海洋爬行动物能够饮用海水,那是因为它们的体内有种特殊的腺体(盐腺)可以排出过多的盐分。为了减少体液中的盐分,这些腺体可以排出比海水浓2倍的高盐溶液。盐腺的工作效率很高,它处理、排泄盐分的速率比肾脏快10倍。盐腺一般位于头部,,通常长在靠近眼睛的地方。
大约有50种海蛇栖息在海洋里。潜水时,海蛇可以通过关闭鼻膜和嘴巴周围的鳞片,将海水排斥在体外。它们平展的尾巴就像一把小船桨,轻松推动身体前进。海蛇的肺是一个拉长的强健的气囊,可以贮备氧气。此外,海蛇还可以通过皮肤摄入氧气。这些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使海蛇可在水下待上30分钟到2个小时。当然,这种本领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由于海蛇通常需要游到水面上呼吸,所以它们要比陆地上生活的蛇类消耗更多的能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09:05
目录
概述
简介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