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由进士
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
常熟县瞿绍基的“
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
陆心源的“
皕宋楼”,浙江杭州
丁申、
丁丙的“
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
南瞿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楼下东首为通往后院的通道,杨宅第四进院内为海源阁明清版本藏书处。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匾额一方,为
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
杨保彝编著《
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
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海源阁是我国清代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藏书二十多万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它与北京的
文渊阁、
皇史宬,宁波的
天一阁同为中国历史上公私藏书典范,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
东昌府区光岳楼南
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
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海源阁藏书浩瀚。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
北京图书馆和
山东省图书馆。现已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海源阁位于聊城市古城区
万寿观街东首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
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聊城人
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海源阁为三间硬山脊南向二层楼阁,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藏书处。楼檐正中悬有杨以增手书“海源阁”
匾额,阁下正中两柱上有“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澴”的楹联。杨氏藏书始于杨以增之父
杨兆煜,后经
杨以增、
杨绍和、
杨保彝、
杨敬夫四代人的努力,多方搜集,上百年的积累,使藏书逐渐丰富起来。
海源阁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4000余种、220000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文物之丰富,海内闻名。
中国历史博物馆将海源阁与江苏常熟
瞿绍基的“
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
丁申、
丁丙的“
八千卷楼”、浙江吴兴
陆心源的“
皕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还将海源阁与北京的“
文渊阁”、“
皇史宬”、宁波的“
天一阁”并列为中国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海源阁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版刻图录》收录海源阁书影44种,标点本
《二十四史》前四史就是以海源阁藏书版本为主要参考进行标点排印的,1972年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访华时,
毛泽东主席赠送给他的
《楚辞集注》也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宋朝出版的存世孤本《淮南子》,曾经被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山东杨氏海源阁收藏,民国时杨家为救济灾民将此书出售,此后一度下落不明,直至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重新发现。
海源阁于20世纪30年代后,屡受战乱之苦,楼舍损毁,珍藏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
国家图书馆和
山东省图书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海源阁。早在1947年1月解放聊城时,八路军某部曾发布入城三项命令,第二条就是“保护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
海源阁图书馆”。1956年12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把海源阁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
聊城市政府筹巨资于1992年10月重新修复了海源阁。重修之楼,坐其原址,因其旧制,单檐
歇山、上下两层、青砖灰瓦、红漆梁柱。正房、
配房都是砖木结构,前出一厦、起有台阶、木制花棂子门窗,具有浓厚的中国清代北方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
胡乔木题写的“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楹联,醒目地悬挂在海源阁大门两侧。1998年建立了海源阁管理处,负责海源阁的宣传、海源阁古籍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等管理工作,并举办了《海源阁发展史陈列》展览。展览分为三个展室,包括前言、时代背景、藏书概况、藏书兴起、藏书发展、藏书管理、地位与贡献、重新振兴、名家题赠、结束语等九个部分。展品有杨氏珍藏印章、历代主人画像、
杨以增与
林则徐往来书札手稿二十余件以及许多珍贵文物图片。海源阁既藏有党和国家领导人
万里、
谷牧、
宋任穷的题词,也有
启功、
沈鹏、
刘炳森、
李苦禅等文化艺术名家字画上千幅,古籍图书近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