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罢官》,1961年由
吴晗编剧,
北京京剧团首演的历史题材京剧剧目,取材于《明史·海瑞本传》、
谈迁的《
枣林杂俎》和
李贽的《海瑞传》。
宰相徐阶告老还乡,其子徐瑛仗势霸占民田,气死平民赵玉山之独子,又在清明节抢走赵玉山孙女小兰。小兰母洪氏赴县街告状,徐瑛向松江知府及知县王明友行贿,并令家丁徐富作伪证。王明友当堂杖杀赵玉山,斥逐洪氏,草草结案。海瑞适调任应天巡抚,途中得知冤情,到任后复审,揭穿徐富伪证,惩处贪官,判徐瑛死罪。徐阶自恃于海瑞有恩,代子求情,海瑞秉公拒之。徐阶唆使朝臣弹劾海瑞,新巡抚前来摘印,海瑞不为所动,在交印之前,先斩徐瑛及县令王明友。
1959年初中央召开上海会议期间,许多同志谈到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问题,还提出应该提倡敢说真话。毛泽东同意这看法,并对干部中不敢说真话的作风提出了批评。接着毛泽东看了湘剧《生死牌》,因为戏的结尾出现了海瑞,他立即把《明史·海瑞传》找来看,然后向一些人讲了一段海瑞骂皇帝的故事。毛泽东最后说,尽管海瑞对皇帝攻击得很历害,但对他还是忠心耿耿的。他还说应该提倡海瑞那种刚直不阿的精神,找几个历史学家研究一下。有了毛泽东的这段话,
胡乔木找吴晗请他写一篇有关海瑞的文章。吴晗接受了任务,写出了《海瑞骂皇帝》一文,登在了1959年6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接着又写了《清官海瑞》《海瑞的故事》《论海瑞》等文章。
同时,文艺界也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宣传海瑞的讲话。北京京剧团演员马连良在1959年约吴晗把海瑞事迹编成一出京剧。吴晗立即应允,但是他对写历史剧本感到很陌生,翻来复去,总觉得力不从心,最后勉强写了一个提纲。1960年初,北京京剧团的同志还是让他再写剧本。3月份,吴晗写成五场送到京剧团。马连良、王雁等又到吴晗家一起讨论修改。修改后的稿本印过一次油印本、两次铅印本,分送文化、戏剧界的负责人
齐燕铭、
老舍、
陈克寒、
王昆仑等征求意见。
剧本原名叫《海瑞》。在几次彩排过程中,不少人提出,剧本只写海瑞政绩的片断,不是写海瑞的一生,题目太大。同时,缺乏戏味,高潮不突出,矛盾不尖锐。这年夏天,吴晗请史学界和戏剧界的知名人士在市委讨论《海瑞》剧本。会上谈得很热烈,大家提出剧名应该叫《海瑞罢官》。还说海瑞令乡官退田的事,舞台上不好表现。缺乏戏剧性,不如把平冤狱作为主线,退田作为副线。另外,戏的结尾写海瑞罢官离任的场面,让人看了灰溜溜的,没有达到高潮。建议删去几场戏,让海瑞斩了徐瑛,然后交印,以罢官结束。1960年底再次彩排时,剧名就叫《海瑞罢官》。为了进一步征求意见,吴晗要老友王麦初邀请北京市委的同志去观看了,并组织座谈,听取意见。彩排过程中,他还给民盟中央领导和机关工作同志送去了戏票,让大家提意见。大家认为是一出切中时弊的好戏。就这样,《海瑞罢官》从动笔到写成,七易其稿。
除了以上7次重写的变化外,在《海瑞罢官》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京剧韵脚和唱词也有些变化。最初几稿的韵脚,吴晗完全依据《诗韵》处理的,后来一些朋友认为不必如此,可以放宽些,京剧韵脚自有它的路数。最初几稿的唱词基本上是4、8、12句。但有些时候,也有3、5句的,吴晗的一些朋友也说不妥,3、5句的唱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还有下场诗有时候4句,有时2句,吴晗的朋友认为还是2句为好。按照这些意见,吴晗均做了修改。剧本于1961年1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
为了更贴近海瑞这个人物,马连良对服装进行了精心设计,让海瑞穿红蟒黑龙,使京剧舞台上的蟒服在颜色和图案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他还对海瑞戴的黪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黑白各占一半改为黑色占80%,白色占20%,这样黑多白少的
髯口更贴近海瑞当时的年龄,被马连良形象地称为“墨里藏针”。扮演徐阶的裘盛戎也有创新,他觉得舞台上穿紫帔、戴白满的人物太普遍了,应该进行一些改变来突出该剧的特色,因此,将紫帔改为绿帔,使人物装扮有了新意。
剧本巧妙地截取海瑞斗争生活中的一段,着重刻画他刚直不阿、敢于与强暴势力抗争的坚强性格和意志,肯定了“清官”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作用。剧作者既尊重历史,但又并不拘泥于历史,在不破坏剧作真实感的前提下,虚构了处斩徐瑛的情节,使全剧结构更为完整统一。(《中国当代文学手册》评)
《海瑞罢官》集中地刻画了海瑞的“刚直不阿,不为强暴所屈,不为失败所吓倒,失败了再干的坚强意志”。这种海瑞精神,对于21世纪的观众,仍然有启发、激励和鼓舞作用。吴晗当年写《海瑞罢官》,显然也是有感于此。(《
中国近现代音乐戏剧名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