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山羊,江苏省
南通市海门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海门山羊头大小适中,头部呈三角形;嘴狭长,面微凹;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较粗长,角基粗壮,向后上方伸展,呈“倒人字”形;母羊角较细短,形似长辣椒,多向外上方伸展,呈“倒八字”形;耳大小适中,向外上方伸展;公母羊均有须,丛生;体躯发育均匀,几近方形。腰背平直,四肢端正。全身被毛紧密柔软洁白,有光泽。成年公羊平均体重40千克左右,母羊23千克左右。
营养价值
海门山羊羊肉肥嫩鲜美,膻味小,肉质纤维细嫩,肥瘦适度,脂肪分布均匀,口感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富含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其中谷氨酸含量在4.5%以上,天门冬氨酸、赖氨酸含量均在1.8%以上。板皮属汉口路,皮张呈方圆形,皮板肥壮厚实,有油性,皮质致密柔韧,是一种上等皮革原料。羊毛洁白,挺直有峰,具有光泽,富有弹性,是制作高档毛笔的绝佳原料。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海门区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成网络状,与长江相通,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废黄河为基准)。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西部最高处海拔5.2米,东部最低处海拔2.5米,南部横截面呈弧形,两头低,中间高。全市耕地面积847426亩,占总面积的49.2%。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以潮土为主,东北部有部分盐土,pH值8.0左右。
水文情况
海门区境内沟河纵横成网络状,与长江相通,年平均水温17.6℃,地面水混浊度<1度,色度<5度,无臭无味,地面水pH值约为7.44,年平均最高潮位5.50米,年平均最低潮位0.62米,常年年均地下位0.8—1.0米。
气候情况
海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土地肥沃,水、气、肥比较协调,全区年平均气温15.9℃—16.7℃,全区平均降水量1048毫米—115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50%以上,全区年日照总时数2120小时左右,适宜山羊生长。
历史渊源
海门山羊海门山羊在长江三角洲地带有着千年的养殖历史。早在
唐代,江苏句容一带居民迁居
长江入海口的
崇明岛,从事耕作养殖,随同带入原籍白山羊在岛上生长繁殖。海门大片沙地成陆后,崇明人率先到海门开垦种植,
白山羊也随之带入。逐渐,白山羊从海门遍布临近的
启东、
通州、
如东以至
长江三角洲一带。因海门为中心产区,所以该地人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称为海门山羊。
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海门县养羊1.39万头,平均每户养1.64头。
1974年,海门建立了“海门县种羊场”,通过对海门山羊的选优、选纯和固定提高,使海门山羊具有明显的品种特性和独特的饲养工艺,得到了广大饲养户的普遍认可。
1993年,海门种羊场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种畜场。
2008年,海门山羊受“邀”走进央视,闻名遐迩。而海门红烧山羊肉、提汤羊肉等山羊肉系列产品也驰名内外。
2013年,
江苏省科技厅批准的江苏省肉羊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海门市
三厂工业园区成立。
生产情况
2011年,海门市山羊年饲养量170万只,山羊业产值8亿元,上规模的山羊屠宰场有30多个,农民卖羊的年收入达到1.7亿元,专业从事羊肉深加工的企业已有20多家,年生产能力近4000吨,年产值近3亿元。
产品荣誉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海门山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海门山羊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包括
三星镇、天补镇,三和镇、
德胜镇、海门镇、开发区、三厂镇、常乐镇、麒麟镇、悦来镇、三阳镇、临江镇、
海永乡、
万年镇、
树勋镇、
四甲镇、
货隆镇、王浩镇、
余东镇、正余镇、
包场镇、刘浩镇、东灶港镇、天补农科所、市水产养殖场、长江芦荡养殖场、市苗圃。区域范围:北纬31°46′—32°09′,东经121°04′—121°32′,全市土地总面积1001.24平方千米。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海门山羊的产地为海门区全境。海门山羊养殖环境应符合《GB/T 18407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产地环境要求》的要求。羊场内不得饲养其他动物,羊场应设有废弃储存设施,污染物排放应符《GB 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应符《GB 16548畜禽病害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要求。
(2)品种选择:海门山羊是海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培育而成的肉、皮、毛兼用型品种。被毛白色而富有光泽,头大小适中,嘴狭长,公母羊均有角、须,颈细长,身体结构匀称,背腰平直,四肢端正,蹄壳结实。发育成熟早,3—5月龄性成熟,多在春、秋两季配种,二年3胎或一年2胎。成年公羊平均体重40千克左右,母羊23千克左右,屠宰率48%以上,肉质肥嫩鲜美,无膻味。
(3)生产过程管理:
(3.1)饲料
饲料应符合《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在山羊的不同的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求,配置不同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不低于《NY 5150无公害食品肉羊饲养饲料使用准则》的要求。
(3.1.1)青绿饲料
以本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四青”作物(青蚕豆、青玉米、青毛豆、青花生)秸秆为主,辅以人工种植的牧草,其品种有禾本科:苏丹草、杂交狼尾草,多花黑麦草等;豆科类:红三叶、紫花苜蓿等;叶菜类:串叶松香草、菊苣等。
(3.1.2)饲料调制
(3.1.2.1)干草:选用优质牧草、秸秆晒制成干草。
(3.1.2.2)青贮饲料:将含水量70%左右的青绿饲料切碎成长2—3厘米填装入青贮窖中压实,排出青绿饲料空气,然后密封,封窖时间两个月。使用前需开窖检查其质量,合格者方可利用。青贮窖质量要求:窖壁光滑,无裂缝,不渗水,不透气。
(3.1.2.3)精料补充料:粉碎加工原饲料,加工后的原饲料、添加剂按配方要求搅拌均匀。精料补充料配方:玉米60%,豆粕25%,麸皮10%,磷酸氢钙3%,微量元素0.3%,食盐1.7%。
(3.2)防疫
(3.2.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落实政府强制免疫工作。
(3.2.2)结合该地疫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3.2.3)防疫接种用具在使用前后进行消毒。残余和废弃疫苗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生物制品要求保管疫苗。
(3.3)驱虫
(3.3.1)羔羊进场2周后安排第一次驱虫,相隔45天后进行第二次驱虫,上市前75天再进行一次驱虫。
(3.3.2)驱虫药物选用低毒、高效、安全广谱类杀虫药物。
(3.4)兽药使用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兽药管理条例》。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疾病发生,减少药物使用。用于预防、治疗的兽药及育肥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均应符合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抗生素休药期,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
(3.5)消毒
(3.5.1)消毒频率
羊舍周边环境每月消毒两次,羊舍内消毒每周一次,疾病发生时或羊场排泄物处理时及时消毒,门卫与羊舍消毒池药液每周更换两次。
(3.5.2)消毒药物
选用高效、低毒、对设备腐蚀性小的消毒剂,并做好定期更换消毒药物品种。
(3.6)饲养方式
海门山羊饲养方式以舍饲圈养为主。种公羊一般单圈舍饲;母羊一般小群地面平养,其养殖密度为每平方米1只;育肥羊一般高床笼养,其养殖密度每平方米2只,饲喂方式上采用自由采食、饮水。
(3.7)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3.7.1)营养需要特点
种公羊的营养全年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非配种期应维持中等以上膘情,在配种季节前后,应加强营养,保持健壮、活泼,使其精力充沛,性欲旺盛,配种能力强,精液品质好,达到种用价值高。
种公羊日粮中除含有适量优质蛋白质外,还有一定的脂肪、
维生素A、
维生素E和矿物质钙、磷等物质的含量。确保精子正常发生。
(3.7.2)饲养要点
(3.7.2.1)营养要求:喂足饲草,确保自由饮水,枯草期、配种期视山羊个体状况,每天补饲含粗蛋白16%以上的精料混合料0.2—0.4千克。配种旺季需提前50天开始增加营养,非配种期补饲的精料混合料为配种期用量的60%—70%。
(3.7.2.2)饲喂方式:草料用草架或草蒌饲喂,做到自由采食;补饲的精料混合料调制成干湿料,日喂一次;保持充足饮水。
(3.7.2.3)采精频率:每周3—5次。每隔7—10天定期检查一次精液品质,根据精液品质好坏,调整营养水平和利用强度。
(3.7.2.4)清洁卫生:每天清除粪便及污物;每周不少于两次梳刨羊体;地面以砖或混凝土为宜,并向外稍有倾斜,以防羊圈积水;夏季做到每天冲洗,冬季晴暖时冲洗。
(3.8)种母羊的饲养管理
种母羊要常年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以完成配种、妊娠、哺乳和提高生产性能等任务。种母羊的饲养管理可分为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3个阶段。其中妊娠前期因胎儿发育较慢,需要营养物质不比空怀期多。在青草期,依靠饲喂青草就可以满足;在枯草期,青草来源有限,应补喂干草、青贮饲料或氨化饲料。妊娠后期是补饲的重点,这个时期胎儿生长速度快,初生重的90%集中在这个时期增长,这一阶段若营养不足,羔羊初生重小,成活率低,母羊因膘情差,分娩后泌乳量小,影响羔羊生长。
(3.8.1)空怀期饲养
空怀期母羊饲养任务主要是羔羊断奶后的抓膘。当牧草繁茂,提供的饲料丰富时,一般能满足营养要求。当提供的青绿饲料数量有限时,必须使用精料混合料来提膘,具体日喂量应根据体况作出决定,一般以日喂量的5—10%来加以补饲,为配种作好准备。
(3.8.2)妊娠期饲养
母羊妊娠期的饲养,无论是对羔羊还是母羊都有重要作用。饲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母羊的繁殖和生产力。母羊妊娠期为5个月,通常把前3个月称妊娠前期,一般以日喂量的5—10%来加以补饲,把后2个月称妊娠后期。妊娠后期,能量代谢比空怀母羊提高15%—20%。在这个时期,加强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对胎儿生长、羔羊以后的发育及生产性能的提高都有利。妊娠后期由于胎儿占据腹腔一定容积,母羊采食量受到限制,母羊采食水分较高,体积相对过大的草料,就不能达到所需的营养要求。因此,日粮组成中增加优质青干草和精料混合料的比例具有重要作用。此期母羊日耗饲料干物质1.2千克左右,精料混合料要占母羊日粮的20%左右。到临产前10天内适当减少精料用量,以免母羊过肥而造成难产。
(3.8.3)哺乳期饲养
哺乳期分为哺乳前期和哺乳后期。
(3.8.3.1)哺乳前期:此期羔羊的营养来源主要依靠母乳,尤其是出生后15—20天内,母乳是羔羊唯一的营养来源。因此,加强对母羊的饲养管理,特别对产多羔的母羊更应重视。哺乳母羊采食量一般是妊娠期的1.5倍以上,一般以日喂量的20%来加以补饲,对膘情好的母羊,产羔1—3日内不宜补喂精料。但为调节母羊消化机能,促进恶露排出,可喂少量轻泻性饲料,如小量麸皮等。
(3.8.3.2)哺乳后期:此期,母羊泌乳力下降,随之羔羊消化系统的发育日趋成熟,羔羊对嫩草细枝已初步具备消化能力。在这期间,羔羊营养物质的来源,已不再完全依靠母乳。因此,采取羔羊培育措施,缩短母羊哺乳期,有利于母羊尽早进入下一个配种繁殖期。在工厂化高效养羊生产体系中,羔羊早期断奶和母羊的产后早期配种是提高母羊繁殖频率的重要措施,断奶越早,母羊进入正常繁殖也早,受胎亦高。哺乳后期,在确保青绿饲料供应前提下,补饲应酌情处理。
(3.9)哺乳羔羊的饲养管理
从初生至断奶的羔羊称为哺乳羔羊。羔羊成活率的高低取决于母乳充足与否,还取决于对羔羊补饲及母仔管理的程度。羔羊初生到断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初生到1.5月龄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羔羊主要依靠母乳。羔羊生长发育的好坏,关键看泌乳母羊的补饲。1.5月龄以后至断奶为羔羊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羔羊的补饲,虽然母乳仍占一定的比例但泌乳量已减少。羔羊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和抗体,对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常乳比,初乳较浓,还含有较多的矿物质,特别是镁,能促进粘性很强的胎便排出。所以,生产上对初生的孤羔,应尽早由保姆羊喂养。
羔羊要进行适当补饲。生后半月龄的羔羊,日补精料混合料50克左右,1—2月龄日补精料混合料75克左右,饲喂时先喂精料,后喂青粗料,要按时按量,饮水充足干净。羊舍保持干燥、清洁、温暖。羔羊断奶要及时、彻底。断奶后,应把母仔分开,尽量给羔羊保持原来的环境。羔羊按性别、强弱分别组群,母羊应迁至其他圈舍饲养。对少数乳汁多的母羊可人工挤掉一些,以防乳腺炎等。
(3.10)育肥羊的饲养管理
(3.10.1)选羊
选择发育正常,体况良好,经兽医部门检疫合格的断奶羔羊进行育肥饲养。
(3.10.1.1)分群
根据断奶羔羊体重大小、体格强弱等进行合理分群。
(3.10.1.2)饲养密度
高床养殖饲养密度为0.5平方米/只。
(3.10.2)饲喂
海门山羊育肥羊饲喂以青绿饲料为主,精料补充料为辅。
(3.10.2.1)饲养标准
海门山羊育肥羊不同育肥阶段与增重水平的饲养标准应符合《海门山羊育肥羊饲养标准》的要求。育肥期间所喂饲草和精料补充料应符合NY5150的要求。
(3.10.2.2)牧草丰盛期,以优质四青作物秸秆、优质豆料及禾本科牧草为主;枯草期以青贮料、干草、农作物秸秆为主;营养不足部分添加精料补充料,精料补充料使用量还应结合育肥指标确定,一般占日粮干物质的20%—40%。
(3.10.2.3)不同饲料之间的过渡需3周时间。
(3.10.2.4)不饲喂雨淋草、露水草和发霉变质饲料。
(3.10.2.5)饲喂时先放水后放食,羊只自由饮水,必要时饮水中添加维生素,饮用水质符合《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水水质》的要求。
(3.10.3)阉割
育肥山羊进场饲养三周后,体重达到12千克—15千克进行阉割。
(3.10.4)日常管理
每天饲喂前打扫羊舍,观察羊群健康状况。
(3.11)资料记录
建立养殖档案,做好生产记录,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采购、保管、使用记录,做好免疫记录,驱虫记录,诊治记录,做好消毒记录,病死羊无害化处理等。全面记载,以备查阅。
海门山羊产品质量按照《NY5147—2002无公害食品羊肉》标准要求执行。
专用标志使用
凡在该规范规定的地域内养殖的海门山羊及其屠宰加工产品均可申请使用地理标志,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海门山羊”及其农产品地理标志编号和组合图案,标注时可采用耳标、标牌、印刷等方法,但均应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设计使用手册》的规定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