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门方言为母语的人是18世纪初以后陆续来到海门的崇明移民的后裔,所以海门方言即是崇明方言,崇启海方言基本无区别。海门方言主要通行于海界河以南地区,在海界河之北,也有一片沙地人分布区。
四甲方言是海门区境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它通行于老运盐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吕公路两侧地区,包括货隆、王浩、正余、新余、东兴、东灶等乡镇和国强、四甲、树勋、余东、包场、刘浩等乡镇大部分地区,以及万年乡北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多系古海门县(958-1672)属地。早在公元7世纪初,这一带人的先民即已来到这里从事盐业生产。五代时,其地属浙西晋陵郡、古代晋陵属地,即今在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区。四甲方言为古常州一带吴语。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迁来海门,使方言有了新的发展。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裁县,其地并入通州,自此四甲方言又被称为通东方言。
海门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属太湖片吴语,二者有差异。前者属以苏州话、上海话和嘉兴话为代表的苏沪嘉方言小片,后者则一般认为属以
常州话为代表的毗陵方言小片。但从方言的特点来看,四甲方言与毗陵小片的其他方言有差异。四甲先辈于南北朝时期来自于常州一带地区。尽管与江南隔阂时间之长,却鲜遭下江官话的影响,能与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和毗陵小片吴语部分交流,而与下江官话之间不能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