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涉外税收的定义,中国学术界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看法。 狭义的看法认为,涉外税收是为了维护国家权益,对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个人征收的税收,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为一国政府与在其政治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外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这里所指的涉外税收纳税人,可以按照纳税人的国籍和居民身份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区分。
负担原则
涉外税收负担是指一国政府对它管辖范围内的外国纳税义务人课税所造成的负担.
涉外税收负担的原则:优惠原则,最大负担原则和公平原则.
①优惠原则,是指一国采取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起征点,再投资退税,投资减免以及
加速折旧等措施,使外国纳税义务人的税负低于本国纳税义务人.
按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优惠和特定优惠原则
②最大负担原则,亦可称为从重原则,是指外国纳税义务人承担的税负高于本国纳税义务人.
按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最大负担原则和特定最大负担原则.
③公平原则,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纳税义务人和本国纳税义务人按照同一套税法规定的相同的征税范围和税率征税,使外国纳税义务人和本国纳税义务人在税收上承担相同的负担.
纳税特点
⒈中国涉外税制体现了税收负担从轻,
税收优惠从宽和纳税手续从简三大特点.
⒉中国涉外税制进一步完善需处理好的关系:
产生与发展
产生
涉外税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早期的税收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国的疆界范围内,以后随着国家间贸易活动的开展,
关税关市之赋海外贸易市舶司贸易额的增加和
税率的提高,市舶税收大为增加,成为南宋时期重要的
财政收入。
清朝末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政治腐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频繁的战乱使得清政府入不敷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战败,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了《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的
关税主权也旁落他人。1863年,英国人赫德入主负责全国
关税行政与官员任免事务的总税务司署,从此以后,中国海关被外国人把持长达46年,中国的关税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海
关税倾销和资源掠夺,限制了本国工商业的发展,破坏了民族工商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与德、美、法、日、英、意等十一个国家代表签定了《
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中国赔偿海关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以海关、常
关税、
盐税作
抵押。《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可谓丧权辱国。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涉外税收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这一时期,面对
帝国主义的
经济封锁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外向度很低,吸引的外资项目相对较少,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涉外税收管理对象和涉外税收收入也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从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4年税改之前。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对外改革开放政策,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资源、市场、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尤其是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
税收优惠政策,外商投资逐年增加,投资领域越来越广,
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涉外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涉外税收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中国涉外税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涉外税收法律体系逐步建立。除
流转税、财产行为税沿用50年代制定的
工商统一税、
城市房地产税、
车船使用牌照税、
屠宰税以外,在
所得税方面,1980年9月全国人大制定了适用于外籍个人的
个人所得税法,1991年4月制定了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从而建立了包括
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行为税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涉外税收法律体系。其次,建立了专门的涉外税收征收管理机构。涉外税收工作是国家对外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和对外的形象与威望。涉外税收单独设置机构、实行专门征收管理,有利于贯彻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
投资环境税收政策性强,对外影响大,维护涉外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做到规范执法至关重要。因此,在政策执行、税收管理、
税务检查方面都要求一个窗口对外,防止政出多门。同时,在涉外税收队伍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各地都配备了政治素质高,了解国内外税收法律、熟悉国际会计规则、懂外语的业务干部,涉外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
这一时期,中国的涉外税收得到了长足发展。1984年,中国的涉外
税收收入为2.16亿元,仅占全部税收收入的0.2%。从1984年到税改前的1993年,中国的涉外税收收入年均增幅超过70%,涉外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也上升到5.5%。
第三阶段,从1994年税改至今,是中国涉外税收高速发展时期。表现在:一是涉外税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除
企业所得税外,其他各税基本实现了内、
外资企业和内、外籍人员的统一;二是对涉外税收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各级政府都把创造良好的涉外税收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来抓,在人员选配、设施配备、管理手段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三是涉外税收管理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1996年国、地税涉外税收征管范围调整后,从事涉外税收工作的人员大量增加,人员素质大大提高;四是征管手段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审核评税、
税务审计的推行和实施,提高了涉外税收的征管质量和控管效果,涉外税收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五是涉外税收收入和占全部税收的比重都有了大幅度提高。2001年,全国涉外
税收收入已达2882.72亿元,占当年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9%。涉外税收真正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财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管理体系
背景
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涉外税收的
管理职能逐步向
国际税收的职能转变。因此,认清现行涉外税收管理体系的现状,把握发展趋向,是做好涉外税收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涉外税收自产生之日起,与内税相比较,其管理方式就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
实行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
1994 年税制改革以前,涉外企业、外籍个人与
内资企业和中国个人适用完全不同的
税收制度。适用的
税种有:1958年9月国务院公布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1991年4月全国人大公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0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1993年10月修正并重新公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及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城市房地产暂行条例》和《
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等。1994年税改以后,尽管统一了内
外资企业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和内外籍人员适用的
个人所得税,与内资企业一样开征了
资源税、
土地增值税、
印花税等,但
企业所得税仍存在两套不同的税制,适应于涉外企业的
城市房地产税、
车船使用牌照税与适应于内资企业的
房产税、
车船税等
地方税种还没有统一,
城建税、
土地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等对内资企业开征的税种,涉外企业暂不征收,内外税制仍存在较大差别。
实行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
涉外税收优惠是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所享受的特殊
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⑴、非区域性
外资企业享受的
企业所得税税率、
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上的特殊优惠。为此,至今仍实行分别适用于内资和外资两套
企业所得税制。
⑵、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免征
关税和增值税。对外商投资企业在
投资总额内采购的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
⑶、
经济特区等特定区域内(包括中西部地区)的
外资企业享受
企业所得税低税率优惠
作用
涉外税收是国家税收和国家对外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涉外税收管理力度的加大,涉外税收以服务于
对外开放为宗旨,在吸引外资、
引进技术、营造
投资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功能,在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增加
财政收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国家
投资软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为中国对外开放和
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强组织收入职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
利用外资的不断加强,涉外税收收入规模越来越大,中国的涉外税收收入从八十年代初的2000多万元,发展到2001年的2882.72亿元(含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比上年同期增收665.97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量的19%。涉外税收已经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中国加入
WTO后,将陆续开放新的投资领域,如电信、
金融、
保险等,这将使潜在的投资者和
外资企业数量增加,利用外资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为涉外税收提供了丰厚的
税源,涉外税收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组织收入的职能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2.积极引进外资,促进了对外开放
中国
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中国的涉外税收以服务对外开放为宗旨,具有政策稳定、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等特点,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营造良好的
投资环境方面发挥着政策导向作用。截止 2001年,中国累计批准
外商投资企业401637家,合同外资金额7731.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21.45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20%。全球最大的500家大型企业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
外商投资项目广泛分布在
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入新世纪,中国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加入
WTO和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引进外资的内部环境更加有利;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将会扩大
国际资本流动,从而为中国吸引外资提供了有利机会,中国利用外资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为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适应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解决
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发展
开放型经济。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涉外税收职能,在涉外税收管理与服务上下功夫,服务于扩大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突出吸引
跨国公司的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涉外税收通过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引导资金、人力、物力、技术等
生产要素向合理方向流动,优化了
资源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制定和执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为外商提供了一个良好和宽松的税收环境,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愈来愈大,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带来的先进管理技术推动了电子、通信、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增长潜力的
产业,从而推动了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增强了经济的外向度。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2367.14亿美元,占全国总进出口总额的49.91%。随着中国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及
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外商投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外商投资的空间更为广阔,外商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
4.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民族利益
征税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涉外税收不仅要对本国居民和法人的境内、外收入和所得行使征税权;而且要对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公民取得的收入和所得行使征税权,这不是一种单纯的税收关系,而是一种涉及国与国之间的主权利益关系,充分体现了税收工作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保障国家权益的职能。因此,涉外税收不是单纯的税收管理和
税收收入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更重要的层面上,它是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进行着数以万计的
税收情报交换,进行着大量的
反避税调查和国家间税收权益的协调工作,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权益。
截止2001年,中国已与72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订了
双边税收协定,其中已生效执行的协定达64个。随着中国加入WTO,在维护
国家主权职能上,涉外税收与
国内税收比较起来,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大量跨国贸易的产生和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国家间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和税收收益分享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入世后中国税法在维护国家税收主权上的职能会更加突出,作为国家税收重要组成部分的涉外税收工作将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有效地防止偷漏税。
二是积极参与正当的国际税收竞争,最大限度地减少恶性
税收竞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三是有效地保护中国公民海外投资的税收权益,最大限度地获取
国际分工协作利益,增强中国企业
国际竞争力。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税收规则。
纳税区别
国家税收、国际税收和涉外税收,共同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点。
但三者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概念不同
国家税收,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类纳税人,征收实物或货币而形成的特定
分配关系。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在对
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
分配关系。涉外税收,是指世界各国在对外
经济活动中,与本国相关或者专门制定的税收法令、政策规定和制度,以及
分配关系问题。
内涵不同
一般来说,国家税收有它独立的税种及其
课税对象、税目
税率、纳税义务人、减税免税等
税收要素,如中国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而国际税收却没有独立的税种和纳税人、征税对象等,只是牵涉一定的税种,而且只能在相关国家的管辖范围内,对
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征税时才会体现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至于涉外税收则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为了鼓励或限制外来的投资,制定了专门的税收政策法规,有它特定的税种及其课税对象、税目
税率等
税收要素。如中国的《
工商统一税》、《中外合资
企业所得税》即属鼓励投资的,并包含上述基本要素。有的国家则对国内、国外投资企业和纳税人,实施统一税收法规,不搞单独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的涉外税收制度等于国家税收制度。如英国的
所得税法,就是国内与国外同等纳税。
分配关系不同
国家税收,主要通过国家立法来处理国家与企业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国际税收,主要通过
国际税收协定或条约来协调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涉外税收,主要通过立法手段处理国家与
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