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铁路的前身
吴淞铁路,是从吴淞码头到上海的窄轨铁路,因
吴淞江蜿蜒流过得名。该铁路由英国
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修建,1876年建成通车,全长14.5公里。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20年后(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再建淞沪铁路,线路大体循原来走向,终点延至河南北路,全长16.09公里,1898年恢复运行。
历史沿革
1872年,淞沪铁路第一期工程的终点站就设在
江湾镇。
1874年,由英商怡和洋行集资兴筑铁路。
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正式通车。
1876年12月1日,全长14.5公里的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张之洞,援北洋修筑军用铁路之例,先后两次向清政府总理衙门建议修筑吴淞——上海——江宁之间的铁路,认为修筑此路“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并建议此路分为5段筹办,以“吴淞至上海、上海至苏州、苏州至镇江、镇江至江宁以及苏州至杭州各为一段,筹一段之款,即办一段之路”,并提出预算及筹款办法。其时清政府在
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迫于全国舆论,宣布施行“力行实政”政策,表明要改变过去在建设铁路问题上的拖延态度。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给甲午战争后回任两江总督
刘坤一,要他对
张之洞建议修筑吴淞至江宁铁路一事“实力筹办”。其后,张之洞与直隶总督
王文韶会奏将吴淞至江宁铁路划归
盛宣怀主持的铁路总公司办理。经清政府允准并批示以官款“先修淞沪、后筑沪宁”。据此,吴淞上海间的淞沪铁路得以再建。
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1897年1月3日),铁路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以
盛宣怀为督办,同时在上海设立事务所。总公司因兼办淞沪铁路,不久便移总公司于上海。铁路总公司成立之初,清政府将修建芦汉铁路的余款移作修筑淞沪铁路专用。淞沪铁路系中国政府用官款修建的江南第一条铁路。
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1897年2月27日)淞沪铁路开工,由盛宣怀亲自驻沪督造,并聘德人锡乐巴主持造路事宜。线路大体循原吴淞铁路走向,利用旧路基约3/10。翌年六月十八日(1898年8月5日)全线竣工,六月十九日举行落成典礼,七月十六日(9月1日)正式通车营业。全线建设费用计银92.58万两。至光绪三十年归并沪宁铁路改称“淞沪支线”时止,铁路总公司前后共投资109.9万银两。
光绪三十年(1904年),淞沪铁路归并沪宁铁路管理后,改称“淞沪支线”。经过多年运营、扩建,线路、站场设备已有较大的变化。
民国21年一二八
淞沪战争时,淞沪铁路沿线站屋全部损毁,线路桥梁被炸。停战后,线路修复,但沿线站屋延至民国23年才重新建成,客货运输逐步恢复至战前水平。民国26年上海沦陷后,日军铁道兵将被破坏的淞沪全线修复。民国28年4月“华铁”成立,淞沪铁路更名为“吴淞线”。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华铁”将吴淞线何家湾以北自10千米处至炮台湾一段线路拆除。抗日战争胜利后,铁路局又将何家湾至
蕰藻浜一段修复。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困守上海时,
张华浜站为溃兵纵火焚毁,全站24股道、42组道岔全遭破坏,铁路机具器材全部被劫散失。
1949~1962年,淞沪铁路继续办理市郊旅客运输。1962年,上海公共汽车使用大型客车,市北公交线路延伸至吴淞镇及上钢一厂等处,行驶线路基本上与淞沪铁路平行,加上淞沪铁路客货列车对闸北、虹口市区平交道口人车通行干扰较大,经市有关部门与铁路局议定,淞沪支线旅客列车于1963年初全部停驶。其后,淞沪铁路何家湾至宝山路区段改作货物运输线使用。
设备设施
钢轨枕木:与沪宁线联轨不久,全线钢轨均调换与沪宁同型号钢轨,即每米重43公斤、每根长10.97米。原铺的钢制轨枕大量更换为木枕。截至民国10年(1921年),全线钢制轨枕已基本淘汰。
桥梁:蕰藻浜木架铁桥毁于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战火中,上海沦陷期间,日军先修木架便桥通车。民国31年“华铁”将其改建为混凝土架钢梁桥,有16.3米上承钣梁1孔、4.7米工字梁12孔。民国34年为“华铁”拆除。
车站:初建时设5个车站。后上海改为特别市,华界迅速发展,近郊乘客日渐增多,陆续增加了几个车站。民国28年“华铁”将线路自炮台湾北端延伸500米至江边,增设“炮台湾栈桥”车站。民国33年上海至炮台湾栈桥长16.68千米,共设14个停靠站所。民国34年“华铁”将何家湾至炮台湾栈桥间一段铁路拆除。抗战胜利后,修复至蕰藻浜,自吴淞旗站至吴淞货栈之间岔线亦修复,吴淞货栈更名为
张华浜站。
仓库码头:吴淞货栈码头及仓库,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设备尚齐全。“华铁”期间码头虽有扩充,但于民国34年全部破坏。民国36年由国民政府交通部储运总局投资,重建木码头420米,钢筋混凝土码头120米,统称张华浜码头。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木码头全被焚毁。
建设规划
2005年8月,民革虹口区委调研后递交提案,建议为淞沪铁路建立纪念性标志和场景博物馆,让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历史,铭记在心。
线路参数
淞沪铁路全线共用地7273公亩。路基全为填土,宽5.34米。钢轨每米重32公斤,每根长12米,采用1435毫米标准轨距。所铺轨枕均为德制钢枕,每千米铺1250根,道床全用碎石。沿线有曲线27处,最小半径为327米,在上海、江湾之间。最大坡道为3.3‰,全线有2处,各长320米。有桥梁8座,涵渠17座。
线路走向
淞沪铁路地处长江、黄浦江合流入海的三角地区,归属江苏省宝山县境(1958年划归上海市管辖)。沿线所经均为冲积平原。建路之初,自上海站(今闸北区东华路)至吴淞炮台湾,全长16.09千米。
淞沪铁路正线、侧线长度历年屡有变动。初期自上海至炮台湾长16.09千米。民国23年6月,正线16.09千米,站岔线13.86千米,合计29.95千米。民国34年3月,正线16.68千米,站岔线22.04千米,合计38.72千米。1949年6月解放初期复测,正线13.646千米,侧线4.547千米。随着南何支线建成,淞沪全线旅客列车停止行驶,部分站场废置,1964年全线长13.6千米,1977年全长11.0千米,1978年全长8.6千米。1977年何家湾编组场(到达场)启用,站中心西移,淞沪铁路全长缩减为8.1千米,沿线除江湾站保留以及宝山路站封存外,各站均已拆除。
与淞沪铁路联轨的支线有三民路支线、虬江码头支线、新兴支线、何真支线。
线路车站
淞沪铁路初期,设上海、江湾、张华浜、蕰藻浜、炮台湾等5个车站。除张华浜外,各站都有交会车股道,江湾站为三股道。
历史意义
淞沪铁路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铁路———
吴淞铁路,1876年7月3日江湾段正式通车时,由于此前中国从来没有过铁路,铁轨两旁观众“立如堵墙”。此后的100多年间,淞沪铁路见证了上海开埠后的荣辱兴衰,也经受了淞沪会战炮火的洗礼。
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当年海上物资经有淞沪铁路运往市区,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