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故里圩堡群,别名淮军圩堡群、圩堡群落,是以晚清
淮军名将为主营造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民居建筑,是江淮地区特有的集居住和防卫功能于一身的地主庄园。
圩堡背景
据《淮系人物列传》“淮系集团武职人员表”肥西籍淮军将领参将衔以上人员有81名,提督衔以上者35名。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张树屏、刘铭传、刘盛休、刘盛藻、周盛传、周盛波、唐定奎、唐殿魁、叶志超、董凤高、董履高、潘鼎新、程孔德、刘秉璋、解先亮、王芝生、周世臣、王孝祺、丁寿昌、吴秉权都是合肥西乡和南乡人。这些淮军将领们在经过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各种战役之后,获得了朝廷嘉奖及大批钱财,纷纷陆续回故乡筑圩建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大大小小数百处的圩堡分布在肥西的紫蓬山、周公山、大潜山“三山”周边,以其独特的清晚建筑风格林立于世。早期的圩堡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地主及团练为对抗太平军而建,如罗坝圩、旱庄,圩堡建筑第二个热潮是在同治七年前后,由于淮军将领们,能征善战,剿捻、灭太平军等战事功勋卓著,获得皇室封赏授衔。国事稍宁后,淮军将领们得旨谕允衣锦还乡,给圩堡带来了二次建筑革命,使其走向成熟。
圩堡在第二次的建设热潮中,有的在原址基础上翻修、扩建,有的屯田圈地另选新址,也有的放眼于邻县。圩堡由早期的土、石结构向砖、瓦结构转变,由“草圩子”向朱门豪宅的建筑方向发展。
圩堡种类
淮军圩堡群主要分布在肥西县西北方圆百里的紫蓬山、周公山、大潜山周边(图一),座标在N31°33′17.4″—31°45′15.4″;E116°55′35.9- E117°03′28.8″之间,海拔12 -80米之间。原有大小圩堡100多处,现存30多处,另外在六安、肥东、舒城、金寨、霍山、庐江等地也有部分独立圩堡存在。
大潜山北有台湾巡抚刘铭传家族的旱庄、刘老圩(图二)、五房圩、小圩、蟠龙墩圩、鸽子笼圩;大潜山西南有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家族的唐大房圩、二房圩、三房圩、五房圩(图三)、南圩、北圩、前圩、后圩;福建道监察御史丁寿昌家族的丁家圩;大潜山南有徐州镇总兵董凤高家族的董大圩、董小圩;还有道员记名布政使吴秉权家的吴大圩、清兵十三营统领赵怀岳家的赵家圩;记名总兵解先亮解家圩;周公山下有两广总督张树声家族的张老圩、张新圩(图四);紫蓬山北有直隶天津镇总兵周盛传家族的周老圩(图五)、周新圩、周小圩、草圩、康湾圩、罗坝圩;记名提督、徐宿镇总兵程孔德的程家圩;紫蓬山东北有湖北候选道周世臣家族的周大湾圩、塘梢圩、堰湾圩、黑龙墩圩;紫蓬山北有记名提督、澎湖镇总兵王芝生王家圩;紫蓬山南有直隶提督、正定镇总兵叶志超家族的叶大圩、叶小圩等。
另外,在县域南边的三河、丰乐、上派一带,散落着零星圩堡建筑。如:记名提督董大义家族的董家圩;北海镇总兵王孝祺的王家圩;记名总兵、绍兴镇协倪祥福家族的倪家圩;六安境内有清浙江按察使刘子务的刘大圩(图六)等。
淮军将领的圩堡,占地面积不等,分别在30-200亩之间,建筑面积也不尽相同。水面宽度均在15-100米之间。内部建筑由防务区和主人居住区两大部分组成。防务区有:外围墙、内围墙、更楼、炮台、吊桥等配套建筑设施;主人居住区有:厅、堂、厢房、转心楼以及人文建筑构成。圩堡集防御与居住于一体,圩堡有明确的防务区和主人居住区,并严格的把防务区和主人居住区分离开来,有着即防外又防内的双重功能。圩堡既吸取了护城河和城墙的防御特点,又有别于皖南徽派民居建筑,整体建筑错落有致,设计合理,做工考究,雕刻精美,充分反映了清代晚期江淮地区建筑风格,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圩堡建筑的文化内涵变将门府第的地主庄园,彰显圩堡主人显赫军功与宗族荣耀。在圩堡第二次建设热潮中,圩堡建筑总体型制特征基本趋于一致,建筑工艺将“徽派建筑的灵秀之美和北方建筑的粗犷大气”溶为一体,其建筑风格飘溢流淌着极具“江淮文化的特质”个性。
圩堡庄园
很多人不知何为“圩”,其实“圩”在合肥一带有两层意思,都指建筑设施,一是筑起大堤,用以阻挡汛期洪水;二是房舍四周环水,内外以吊桥连通出入道路。其作用是防备匪盗。这类建筑在长江中游统称为“圩垸”。而江淮地区和合肥一带则称之为“圩”。
淮军将领的这些房舍不同于江南民居的精雕细刻,既有雕梁画栋,又比较朴素实用。汇聚了南、北方古民居的特色,是具有江淮地区特色的古民居,集防御与居住功能于一体,在整体构造上以水环绕,攻守相宜。
虽然淮军将领在家乡所建起的清代圩堡庄园多达几十处,但尤其引得世人注目的是张、刘、周、唐四大姓所建起的“四大圩堡庄园”。这四个圩主,分别是
刘铭传、
张树声、
周盛波、
唐定奎,他们都是淮军的重要将领,在晚清时期地位非常显赫。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圩子保存下来的没有多少了,除刘老圩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像
张老圩、
周老圩、
唐老圩的原址都建有中学。尽管如此,海内外的专家们对圩堡群的研究兴趣却日渐浓厚,毕竟影响历史进程的淮军是从这里起步的,而深层次地挖掘淮军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及其社会影响,故居是个关键的切入点。
将领的成就
这些圩堡,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淮军将领,在功成名就之后而建的,大约先后形成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淮军收复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他们掳得了大量财物,并将财物纳入自己的“帐户”。在太平军平复后,他们将财物带回故乡,修建自己的圩堡庄园。围绕庐州周围,淮军将领修建了多个圩子,形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圩堡群。
同治八年,淮军“盛”字营将领周盛波在取得一系列战功之后,以奉养母亲为由回乡,筑周老圩闲居。咸丰年间,张树声与父亲张荫谷及弟弟树珊、树屏、树槐等在周公山下殷家畈筑堡寨,兴办团练,抗击太平军,后在堡寨的基础上,扩建为张老圩。而张树声四弟、官至太原镇总兵的
张树屏,在征战32年后,因病归故里,兴建了
张新圩居住。而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于中法战争结束之后,因病辞职归乡,兴建了唐五房圩闲居。同治七年,刘铭传回乡休假之时,就在老宅附近择地兴建了刘老圩。16年后,刘铭传再次从刘老圩走出来,奉命渡海入台,赢得了保卫台湾胜利。他的战功彪炳史册,享有“爵帅”之称。之后,他返乡又兴建了一座刘新圩(即六安
刘大圩)怡养闲居。知名淮军将领叶志超、
王孝祺等,都是在发迹之后,先后在自家原址周围兴建起
叶家圩、
王家圩等房舍。
圩子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圩内的名树古木生长茂盛。除了刘铭传的连理广玉兰树,在
蟠龙墩圩内有保存完好的一棵桂花树,树龄高达一百六七十年;而张树声亲手栽下的法国梧桐,在张老圩内根深叶茂,要有三人才能合抱;周老圩则有树龄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白果树。
突出防御功能
圩堡中的每个圩子占地30亩至100亩不等,它们的主人,都为大清国立过战功,享有封号,而且是世袭的。圩子内养有军队以保护圩子,家仆、佃户也是世袭的。他们的生老病死和经济收人都是掌握在圩主的手中。种圩子农田里的佃户,早期很多是净身入佃,主人为佃户提供住房、土地和农活用具,收入却由圩主根据当年的收成留给佃户。
圩子的建筑重点是突出防御功能。淮军将领们总结在乡寨对抗太平军的经验,圩堡都建筑在丘陵地带的两冲之中,山地两山夹坳之间,以保证水源充足。圩子多为外环深壕,内砌石墙,四角建有碉堡,与外通行则利用吊桥。圩内有正厅、客厅、堂楼、书房、花园、小姐房、库房和下人房数百间,其中,花园仿照苏扬园林建筑,少数还有西式建筑风格。
毁坏严重
这些圩堡绝大多数是水圩堡。当然还有个别“旱圩子”,就是一般建在岗头上居高临下,四面无壕沟,但有高大的围墙和炮楼。如“鸽子笼圩子”,这是刘铭传的故居之一。
圩堡内建有房屋,在房舍四周加筑濠沟,引水将圩堡内房屋围护起来,内外以吊桥连通出入道路,一般是以一姓一户为存在。在淮军将领的故居、祠庙等遗存共有百余处,老圩子里留有遗迹,如刘老圩仍遗存十多间旧宅,圩内还有
慈禧太后御赐、刘铭传亲手栽种的广玉兰;张老圩现存后堂屋一幢9间房舍及守卫住房5间。周老圩尚存书房、影堂、四合院和典当房30多间。而唐五房圩还有一幢两层中西合璧的转心楼。但圩子很多为校舍所占:张老圩现为聚星中学校址,周老圩现为农兴中学校址,唐五房圩为袁店中学校址。这些淮军将领故居由于历经了战火和劫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基本保存原貌,只是房屋多作粮仓、校舍或军政机构用房。但近几十年来毁坏严重,有的濒临倒塌,仅剩轮廓,急待保护和开发利用。据了解,现今刘老圩的修复规划设计图已经初具雏形,正待国家级专家论证确认后予以修缮。应该说,保护这些曾经见证历史的圩子,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圩堡修复和保护
为更好地保护古文物,肥西已适时启动唐五房圩修复工程,对圩内部分建筑、内外壕沟及周边环境进行复建、修复,标志着唐五房圩修缮恢复工程正式实施。2021年8月,唐五房圩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单位开始进场施工。2021年上半年,又完成了张老圩内住户的搬迁和房屋拆迁工作;对张老圩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勘探,摸清圩内建筑分布及空间布局。现阶段,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张老圩保护规划复建设计方案。匠心独具的肥西淮军圩堡,星罗棋布,历经沧桑,代表皖中建筑风格,带着历史的记忆,保存兼具建筑美学、自然风光的靓丽身姿,成为合肥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本次规模修建恢复,这些有代表性的淮军圩堡会重获新生。未来还将“串珠成线”,依托肥西古镇、古村、古堡、古墩的“四古”资源,打造旅游精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