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始建于1974年,是
淮北师范大学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现设有物理系、电子系和材料科学系三个系。有物理学(师范类)、材料物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七个本科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2000多人。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省级重大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物理学、信息与通信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校级重点学科。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省级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授权学科之一,并设置有博士后岗位。获批省级 “先进功能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物理学专业获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
电子信息类专业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并获批设置省级卓越工程师建设。有“省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纳米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 和“材料物理”校级重点实验室,并参与共建“绿色材料化学”、“含能材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历史沿革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前身为物理系,成立于1974年,是建校时最早成立的系之一。1977年招收物理学师范本科生。现有物理学(师范类)、
材料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六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级新专业建设点。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先后有普通物理实验、电子线路等8门课程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光学、固体物理、大学物理、数字电路、线性电子线路、理论力学、信号与系统等7门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有“
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新增立项建设的博士单位授权学科,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专业和省重点学科,有凝聚态物理、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校级重点学科,有“省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纳米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材料物理”校级重点实验室,并参与共建“绿色材料化学”、“含能材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总价值1800多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6000多平方米。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9人;有博士22人、硕士50人。有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四百多篇,其中发表在SCI、EI源期刊两百多篇,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港澳合作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30多项、地方企业横向合作研究项目8项,合作参与国家973、863子课题项目3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承担省教育厅和校级教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18项,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荣获学校“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学科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秉承知名物理学家葛旭初先生当年在物理系执教时倡导的“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逐渐形成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的办学特色。学院多年来一贯坚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 “挑战杯”、“世纪之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性和省级大型科技活动,并多次获奖;毕业生以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大量毕业生在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所进一步深造学习,部分在海外留学,一大批毕业生已成各部门业务骨干。
以促进同学们间的交流和了解,培养
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合格大学生,推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成立了绿梦文学社、大学生家电维修爱好者协会、百川棋社三个学生社团。
专业
物理学类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对物理学(师范)、材料物理二个专业进行物理学大类招生。前三学期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各专业所必须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专业分流作好准备工作。后五学期分专业学习,最终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大类必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等。
物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教育技术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电子线路、数子电路、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学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基本训练。
材料物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
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材料力学、电动力学基础、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基础、固体物理学、工程制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分析实验等。
电气信息类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二个专业进行电气信息类专业大类招生。前两学年学习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通识教育课程,掌握专业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电路系统及信息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专业分流作好准备工作;后两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
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电路分析基础、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非线性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线性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子信息科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计算机与算法结构、工程制图、电路分析、算法与数据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非线性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信息论、普通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发表论文
[1] D. B. Chen, J.T. Wang, F. Zou, et.al,Linguistic fuzzy mode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PSO with different length of particles, Applied Soft Computing,12(11):3390-3400,2012
[2] D. B. Chen, J. T. Wang, F. Zou, et.al,An improved group search optimizer with operation of quantum-behaved swarm and its application, Applied Soft Computing,12(1):712-725,2012
[3] H.Y. Lu, D. Wang, S. Chen,et.al,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ree-dimensional topological insulators: thickness dependence and warping effect,Eur. Phys. J. B ,85: 308,2012
[4]J.J. Liu , S.F. Chen , Y.F. Zhu,Electronic structuresandeffectivemassesofphotogeneratedcarriers of CaZrTi2O7 photocatalyst: First-principlescalculations,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152,1650-1654,2012
[5] J. T. Wang, D. B. Chen, H.Y. Chen, et.al. On Pedestrian Detection and Tracking in Infrared Videos.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33(6):775-785,2012
[6]J. Y. Wu, C. S. Zhou,Interplay between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adaptive complex networks:Emergence and amplification of modularity by adaptive dynamics,PHYSICAL REVIEW E 84, 016116 ,2011,
[7]K. Dai , L.H. Lu , G.P. zhu , Z.L. Liu , et.al ,A scalable synthesis technique of novel AgBr microcrystal and its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Materials Letters 87, 94-96,2012
[8]K. Dai, G.P. Zhu, L.H. Lu, et.al Easy and Large Scale Synthesis Silver Nanodendrites:
Highly Effective Filler for Isotropic Conductive Adhesives,JMEPEG, 21:353-357,2012
[9]M. Li and H. Li,Modeling Dielectric Constant of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11(5), 2012
[10]M. Li , Z.Wang, R.Q.Zhang , A.Soon ,Size and dimension effect on volume plasmon energy of nanomaterials,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152, 1564?C1566 ,2012
[11]M. Li, G. H. Su,Size-dependent Young′s modulus of the FCC metallic film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499,2012
[12]M.Z. Zhu, C.R. Zhao, Y. Liu,Highly efficient schem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optical controlled-Z gate via two-qubit polarization parity detector,Optics Communications 285, 1576?C1580,2012,
[13] Q.C. Liu ,Z.F. Zi ,D.J. Wu ,Yuping Sun · Jianming Dai,Controllable synthesis and morphology-dependent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iron nanocrystals,J Mater Sci,47:1033-1037,2012
[14]Q. Z. Liu, J.J. Liu, B. Li, G. P. Zhu, H.Li, Z.L.liu, K.Dai,,P.Zhang, and J.M. Dai, Composition dependent metal-semiconductor transition in transparent and conductive La-doped BaSnO3 epitaxial films, Appl. Phys. Lett. 101, 241901(2012).
[15]Q. Z. Liu, B. Li, J.J. Liu, H.Li, Z.L.liu, K.Dai, G. P. Zhu, P.Zhang, F. Chen and J.M. Dai, Structure and band gap tuning of transparent (Ba1-xSrx)SnO3 thin films epitaxially grown on MgO substrates, Europhys. Lett. 98, 47010 (2012).
[16] S. Chen, J.q. Liu, H.Y. Lu,et.al,Strong coupling effects between a meta-atom and MIM nanocavity,AIP ADVANCES 2, 032186,2012
[17]Y.G. Yang, H.-L. Li, and H.-F. Dai,PHOTOMETRIC PROPERTIES OF SELECTED ALGOL-TYPE BINARIES. III. AL GEMINORUM AND BM MONOCEROTIS WITH POSSIBLE LIGHT-TIME ORBITS,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43:13, 2012
[18]Y.G. Yang, S.-B. Qian, and B. Soonthornthum,DEEP, LOW-MASS RATIO OVERCONTACT BINARY SYSTEMS. XII. CK BOOTIS WITH POSSIBLE CYCLIC MAGNETIC ACTIVITY AND ADDITIONAL COMPANION,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43:122, 2012
[19]Y.M. Chen, B. Z. Wang, Seeing time-reversal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kinetic anti-ferromagnetic Ising chain_,Chin. Phys. B Vol. 21, No. 2 (2012) 026401
[20]Z.L. Liu, J. Tang, C.Y. Kang,et.al,Effect of substrate temperature on few-layer graphene grown on Al2O3 (0 0 0 1) via direct carbon atoms deposition,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152,960-96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