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广义指有关
清朝时期的电视剧的统称,狭义上指与清朝后宫相关的电视剧和网络角色扮演。这些电视剧和角色扮演涵盖了从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基本信息
清宫戏是以清朝宫廷为题材的电视剧的统称。第一代清宫戏是早期的港台作品《
戏说乾隆》,到《
还珠格格》时期达到了顶峰状态。
2011年的收视大剧《
宫锁心玉》《
步步惊心》以及热播的《
后宫甄嬛传》为我们展现了清宫戏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清宫戏通过演员的表演为观众展现清朝后宫的勾心斗角以及政治争斗争内幕。
简介
早期的港台作品《
戏说乾隆》,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之后围绕着清朝的几个皇帝,拍摄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清宫戏,一时清宫戏泛滥。不过,大部分清宫戏制作精良,画面优美,演员阵容强大,展现了清朝的文化风貌,虽对历史原貌的把握有所欠缺,或是只是借用了历史背景,但仍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主要作品
主要系列:
按拍摄制作的地域和年代可分为:
内地: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9:
2011:
2012:
《
宫锁珠帘》(宫2)《
美人无泪》《
甄嬛传》《
清宫绝恋》《
深宫谍影》(由于
广电总局的限制,宫廷剧将大幅减少)
预计拍摄:
香港:
《
乾隆大帝》(1997)、《金玉满堂》(1999)、《
陈梦吉传奇》(2000)、《
小宝与康熙》(2001)、《金枝欲孽》(2004)、《
御用闲人》(2005)、《
紫禁惊雷》(2011)、《
万凰之王》(2011)、《
大太监》《
金枝欲孽2》(2012)
台湾:
《
清宫残梦》(1970)、《大执法》(1983)、《江南游》(1983)、《
烟雨江南》(1983)、《
少林寺》(1984)、《
慈禧外传》(1986)、《
皇帝与公主》(1986)、《
八月桂花香》(1988)、《
胭脂扣》(1989)、《
赛金花》(1991)、《
末代儿女情》(1991)、《
戏说乾隆》(1991)、《
末代皇孙》(1992)、《
再世情缘》(1992)《
一代皇后大玉儿》(1992)、《
戏说慈禧》(1993)、《
新月格格》(1995)、《红楼梦》(1996)、《
欢喜游龙》(1997)、《
雍正小蝶年羹尧》(1999)、《
怀玉公主》(2000)、《
才子佳人乾隆皇》(2001)
网络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最开始源于
cosplayer,但慢慢的人们特别是年轻的女孩不满足于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才能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于是开始借助网络,利用各种聊天工具(大部分使用的是QQ),将具有相同爱好的人集合起来。以某一个朝代作为背景,相互确定所代表的角色,然后模仿现实,用接龙的方法,将自己代表的角色的言行举止以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其他人根据她人写的东西,再结合自己角色和理解接下去。
角色扮演所选的朝代大部分是康熙和乾隆这两代,其中康熙时代的九龙争霸是清宫戏中最为人们所追捧的。大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会遵循历史,只会按照自己的能力来演义后宫风云。扮演者多为女性,大部分年龄在12—25中,男性很少,所以男性角色也多为女性所扮演。
辉煌时期
42集电视连续剧《 戏说乾隆 》是一部熔历史、言情、武打于一炉的大投资作品。它所展现的是帝王的日常生活和围绕在帝王身边那些充满人性及情趣的小人物,正如评论所说,它所讲的关于
皇帝的故事,和千百年来民间文化传统中的皇帝形象是基本一致的,
郑少秋演的是一个世俗化了的皇帝,这个乾隆既睿智又体恤百姓,还拥有一身好功夫。演员潇洒的风度,民间冶游的有趣经历,郑少秋和
赵雅芝的明星效应,至于那许多颇具幽默感的诙谐对白,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既能满足观众对宫廷生活的好奇心理,又不因皇帝的高高在上让观众感到陌生。
《 戏说乾隆 》妙在“戏说”二字之上,虽然“戏说”这个词在后来的电视文化批判中有了越来越多的负面色彩,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电视剧行业“戏说”滥觞,观众和评论界自然会表达出厌倦。然而不能因此抹杀《 戏说乾隆 》拓展历史题材剧表现形式的作用,即使是在当年,对这类电视剧抵制、贬抑的声音也是很强大的。然而,冷静的观察人士告诫说:需要从大众文化的深层次来分析“戏说”受到市场狂热欢迎的原因。需要借鉴其中的合理因素而不是愤世嫉俗地排斥,在这以后出现的本土剧《 宰相刘罗锅 》和《 铁嘴铜牙纪晓岚 》就是不拘泥于史实同时给人智慧启迪和欢乐的成功作品。
《
戏说乾隆》的成功,更主要的在于它巧妙地将商业元素,与大众的道德需求和价值观念统一在一起。它们找到了商业电视剧的真谛:功夫、言情、诙谐的语言必然和观众的常识系统相吻合。同时,它与新生代的情感和趣味
涡流融会合拍,形成了强大的
文化消费潮流,所形成的轰动效应,可以从内地接着推出的一系列戏说性电视剧,以及1998年的《 还珠格格 》再次得到印证。
清宫戏源头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
封建王朝,清朝也是中国由盛至衰、由传统走向近代的一个朝代,它从铁骑入关、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起大落的兴盛衰败使之蒙上了一层迷雾,老百姓对清代有着极大的了解兴趣而无从下手,而简单明了的教科书又实在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我省文化界有人认为,是
余秋雨最早引起了人们对清代人物的兴趣,他的一篇《
一个王朝的背影》,用独特的目光与文笔,描绘出了顺治、康熙、雍正、
乾隆等
清朝历代皇帝的清晰面影和生命轨迹,在对清代封建统治者一片骂声、责难声的当时,可谓胆大包天,原来清代是这样一个王朝!于是迅速引起了人们对清代的极大兴趣。这时,一些“清宫戏”文学影视作品开始应运而生并渐渐大行其道,成为二十世纪末至今中国荧屏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篡改历史
由于一直没有一部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清代历史的大型典籍,“清宫戏”一开始就注定像一个失控的马群,个个张牙舞爪、左奔右突,无所顾忌地纵蹄狂跑。有的在盛开着民间野史传说野花的小路上摇头晃脑、一路过来;有的则借用作家编剧们龙飞凤舞、天马行空的翅膀,将毫无准备的观众肆意引导;有的虽表现出一副历史正剧的面孔,实际上却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最为大胆、最为骇人听闻的篡改。在一些电视剧中,清史成了一个可以任意涂抹的小姑娘,时而花枝招展、时而嘴歪眼斜,结果是其面目日益模糊,观众们被搞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戏说风”愈刮愈烈
回顾近年来的荧屏,数十部“清宫戏”轮番上演,而“戏说风”在其中屡见不鲜。从《
还珠格格》《
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到第四部、《铁齿铜牙纪晓岚》《
宰相刘罗锅》《
一代廉吏于成龙》《
天下粮仓》《
李卫当官》到《
雍正王朝》《
康熙王朝》《
乾隆王朝》,一部部相继火爆荧屏,屡攀收视高峰,令相关制作机构、电视台和广告商们喜出望外。利益趋使下,更多粗制滥造的“清宫戏”也草草上马、推出。荧屏以远远直观、生动于教科书的优势,使这些人物形象迅速深入人心,令人过目难忘。在镜头前,原来雍正、乾隆等人可以这样英明神武、忧国忧民;生卒年月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竟可以同朝为臣;大贪官可以与所谓忠臣像小孩过家家一样若无其事地斗着小心眼儿;皇上可以不理朝政,天天干的都是下班以后的事情;冷酷森严的皇宫竟可以长驱直入、温暖如春。荧屏上,
皇上、格格、太监、皇后们走马灯般轮番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戏说风”起于
青萍之末而愈刮愈烈。
历史不是一块橡皮泥
在伴随“清宫戏”席卷而来的“戏说风”吹拂之下,众多观众晕头转向、不明就里,清史简直成了某些编剧导演手里随意玩弄的一块橡皮泥,可以我行我素、予取予求。如今,国家终于要下大力气重修清史了,九州学人共襄此百年不遇之文化盛举。这也意味着,清史不应该也不可能再成为某些编剧、导演和演员手里的橡皮泥了。
其实,“戏说风”一度与“滥情风”、“奢华风”一起,去年就被有关部门列为最应该大力反对和摒弃的影视界“三风”,但一段时期以来,似乎越是戏说越有市场,越是立论大胆,越能起到惊世骇俗、争夺眼球的效果,越能提高收视率、增加贴片广告。那些想通过“清宫戏”了解那个逝去王朝秘密的观众们,面对的是一盘盘每况愈下的菜:牛头狗尾猪下水,非驴非马、胡乱拼凑、腥臭扑鼻、血污淋漓,这让人如何下咽?
清宫戏能火多久
随着国家修清史工程的正式启动,也有不少读者担忧,一旦国家正式编定清史,是否意味着一些事件、人物将铁板钉钉,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而将这些史料完全如实地搬上荧屏,无疑会缺少一些悬念和看头,往后循规蹈矩的“清宫戏”是否将索然无味、失去市场?国家所编清史是否会成为高悬于影视剧主创人员头上的一柄“
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影视业人员畏首畏尾、如履薄冰甚至裹足不前?观众对此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从此不会再被“戏说风”刮得找不着北,不会再对孩子茫然的疑问而无法解答;忧的是,清史正式“诏告天下”后,“清宫戏”是否会拍成正经八百的清史纪录片,是否会成为历史人物事件的简单图解?那样的话,就太倒人胃口了。而更多的人则表示,艺术毕竟不等同于史料,在国家所修清史的框架内,其实有着无限广阔的空间等着有识之士去挖掘、去表现。
国家编修清史是筹备已久的,如今可以说各种条件俱备,正其时也。而近年来不断升温、常播常火的“清宫戏”也无疑为这个“火药库”的最终烈焰腾空加了最关键的一把柴、浇了最关键的一桶油,在学者的多方呼吁下、观众的千呼万唤中,国家编修清史工程的正式启动水到渠成,我们也对这部鸿篇巨著充满了期待。
网络小说
《
攻心是妃》是清宫穿越言情小说。作者,心醉你。小说曾用名《清宫朔儿》。作 者进行了多次的删改,力求人物的性情,最大可能源于在现实生活之中原型的升华,让小说人物特性更加的饱满。作者修正《清宫朔儿》之后,改名《
攻心是妃》,同时融入了诸多历史案例千古不解之谜,以小说的角度重新解析历史中的后宫人物。回归清朝后宫妃子的尔虞我诈,揣摩天子心仪何处?怎样一夜宠冠后宫,在权谋后宫 之中夹杂中前朝的盘根错节,体味女子们的心性使然:是笑里藏刀,暗害姐妹,伤人于无声无息;是大智若愚,淡薄名利,唯求夹缝生存;是步步缜密,心计阴沉,只为招招致命......
看透后宫浮沉,目睹人间冷暖,步步谨慎仅为求得生存;拼斗智慧心计,揣摩对手心理,锲而不舍只是争一丈夫。
经典宫斗小说,作者
流潋紫,主角
甄嬛。最初在网络连载,全书已完结并全部出版,共七册。
社会看法
古装戏备受青睐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其中又以清宫戏为最。譬如近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的荧屏上,已产生相当或一定影响的清宫戏就有《
雍正王朝》《雍正·小蝶·年羹尧》《
康熙微服私访》《
还珠格格》《
慈禧西行》等好几部。
古装戏的火爆,据说一是容易收回成本,且“赚头”较大;二则是这类“躲避现实”的戏不大会“惹麻烦”,从投拍到播出都会一路绿灯;再就是在“圈内”有一个不是规矩的“规矩”:拍古装戏,编、导、演的
劳务费都比现实题材的戏高出一倍。有了以上三点,古装戏当然会成为抢手货,你拍我拍大家拍,不拍白不拍,拍了不白拍。至于清宫戏为何会成为古装戏中的“主打戏”,一说是“大清故事多”,另一说就是拍戏也得要讲个“接近性”———也算是一条不大不小的“市场法则”。
作为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装戏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拥有相当的观众,而我们这个充满了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并极具“戏剧性”的古老民族,客观上又为古装戏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式题材,这几乎注定了古装戏迟早会有一个乃至好几个“爆发期”。这不,一旦有人用市场经济那“法力无边”的“利益”杠杆轻轻这么一拨,“古装戏热”便一“发”不可收拾。而眼下以“清宫戏”为龙头的新一轮“古装戏热”,据说只能算是“古装戏热”的再度“爆发”。
尽管有不少人对花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挖掘”那些离我们生活太远的故事颇有微词,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古装戏的一火再火,更没法阻止清宫戏渐渐成为其中的“主角”并最终演变成“辫子飞舞闹荧屏”这一“奇观”。近几年究竟拍了多少清宫戏?笔者曾就此问过“圈内”的权威人士,很可惜,没人能说出具体数字。只有一位专门从事电视剧买卖的人这样说:“反正现在的年产量,就算每天播一集,至少还剩一半轮不上。”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这还只是清宫戏,而且,还不包括那些根本没人要的……”
看来,我们的古装戏尤其是清宫戏的确是“兴旺”加“繁荣”了!但扫兴得很,这只能算是“正话反说”。如果是“实话实说”,即叫“兴旺”倒是确有其象,而“繁荣”则差之千里。前者是指清宫戏的数量和“经济效益”,后者却是针对其“品种”和“质量”。
然而,题材的雷同、质量的低下,对那些清宫戏的炮制者来说都是“不碍的”,“清宫戏生产线”照样在“满负荷”地工作,既如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荧屏上仍会“辫子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