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
曲牌名
清江引,曲牌名。北曲属双调,南曲亦入仙吕宫。可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小令,或与他调结成带过曲。此调共五句二十九字,句式为七五五五七,押四仄韵;也可加衬字,每句入韵。代表作品有贯云石清江引·咏梅》、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等。
体裁沿革
清江引,曲牌名。又称“江儿水”,也偶称“崛江绿”。本为元代小令,尚不见元代之前对此曲牌的有关著录。此调多用于写一些闲置的生存状态,包含某种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情绪。作为曲牌,“清江引”在南北曲中均有收入,南曲并收入仙吕宫与双调,北曲属双调。可单用作散曲小令,也可用在双调北套曲,或仙吕入双调的南北合套内作结尾的一曲。可分别与“雁儿落”“碧玉箫”,与“对玉环”,与“楚天遥”合为带过曲。
清江引之名的由来尚不清楚,所表何意也不具体,更不见有何文献注解。就字面而论,“清江引”中的“清江”取意应该缘起于清澈的河流,但不限于此,其立意更为深远。原因是:创作此题材的元明清词家、曲家大多是超凡脱俗、远祸保身的隐士、文豪或戏剧家,他们看透了“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的社会现实,都有逃避官场或远离是非之地的意向及行为。他们笔下的“清江引”多是讥讽了官场险悉,表达了期望洁身守志的思想情感。同时,这些作品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元代以后文人社会地位每况愈下,并在无奈中选择了“出世”,在残酷政治斗争的漩涡里败走的客观现实,刻画了“他们远离政治纷争,与山间明月为友,与石上清泉为伴,或登高望远,或临溪汲水,或仰望长空,或低酌浅饮”的独立人格和真情实感。“清江引”中的“引”与“歌”“曲”“赋”“行”“令”“慢”“近”相同,是古体诗、歌曲、器乐曲的体裁之一,如《琵琶行》《箜篌引》等。
“清江引”在戏曲、民间俗曲中,总是出现在章、回、段的末尾,具有很强的总结性。“末以‘清江引’为结束,这是《万花小曲》里的散套的通例。‘银纽丝’的一套如此,‘玉娥郎’的一套也是如此,‘两头忙’的一套也是如此。”明代《霓裳续谱》中“边关调”和“银纽丝”两曲牌以“清江引”加尾者多达二十多处。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张椿刊印的《张鞠田琴谱》中载有民间小调套曲《板桥道情》,其前有引诗,中间“耍孩儿”数曲,最后以“清江引”结尾。
文艺学家李家瑞认为清江引“初见于《董西厢》的书尾,但不是单独的应用(散曲)。”但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全本中不见“清江引”的名号。学者李正民认为:“仅就《董西厢》的曲词来看,也可以说为其后的金元散曲提供了范本。如卷五《赏花时》:‘欲写相思,除非天样纸,写不尽这相思’,可能就是贯云石《清江引·惜别》所本:“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单从词风和词格上看,它们的确相似,可见其中渊源颇深。真正以“清江引”的牌名出现在《西厢记》中,最早应该见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剧共用“清江引”三处,“江儿水”一处。这里一处“江水儿”和三处“清江引”与元散曲、明清小曲中“清江引”的词格一致,其中第五本第四折中“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句从此名扬天下。对比可知,李家瑞的判断显然比较模糊,主要是他当时未举例说明。如果不是《北平俗曲略》在印刷或编辑方面的误差,李家瑞关于“清江引”最“初见于《董西厢》的书尾”之说应该是不精准的。董解元生活在金章宗时期(1190—1208),《董西厢》成书应该在宋金末期,或许词牌“清江引”在宋金时期已经比较流行了,只是当时用“赏花时”或他称的可能性比较大,没有统一在清江引的牌名下罢了。还有,较早用“清江引”的牌名进行创作的人当推元代维吾尔族散曲作家贯云石,他既然能够熟练运用此牌进行元散曲创作,证明“清江引”在宋末、元初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只是在他之前没有作品以此牌名留世而已。
作为被文人青睐的体裁之一,“清江引”在元之后仍被许多词曲家所垂青。明清两代,以口道心、无所忌惮、活泼动人的民间小曲极其风行,受其影响,部分散曲作品变得更加田园化、乡土化。虽为文人所作,但体现了泼辣拙朴、雅俗混融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下层社会气息,也与元前“六朝乐府”之类的民歌有别。
清江引曲牌与其他曲牌连缀时尚有南北之分,其运用也有一定规律。小曲《清江引》在民间的传谱较多,有的是器乐曲牌,有的则被连缀于曲艺音乐中,有的还独立使用于民间独唱歌曲中。
格律说明
清江引曲牌通常为五句四韵,第三句转韵。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或末句为九字,前三字一逗)。以贯云石曲为例,其中首句首字可仄,四字可平,尾字可平叶;二句首字可平;三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尾字可不叶韵;四句首字可平;末句首字、二字可仄。
格律对照
清江引格律对照例曲:贯云石《清江引·惜别》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去。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去。平平仄平平去上。
湘云楚雨归路杳,总是伤怀抱。江声掩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说明:曲牌格律与对照例曲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曲使用斜体字排印。曲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上,表示填上声字;去,表示填去声字。加粗的为韵脚所在,括号内的为衬字。)
典范散曲
元代贯云石《清江引·咏梅》
元代贯云石《清江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
元代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元代曹德《清江引·长门柳丝千万结》
元代钟嗣成《清江引·到头那知谁是谁》
元代钟嗣成《清江引·秀才饱学一肚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0 16:18
目录
概述
体裁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