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江,又名渌水。渌江河,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江西杨歧山千拉岭南麓,西流经过醴陵市,渌口区,在渌口镇汇入湘江。它的流域面积5675平方公里,干流长度168公里。和发源于湘赣边界的浏阳河,洣水,耒水,习惯上称作湘东“小四水。其主要支流有
铁水(渌江最大支流)、
澄潭江。
渌江是
醴陵境内的主要河流,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
江西杨歧山,在渌口区
渌口镇汇入湘江,全程168.8公里。
渌口镇在1959年前属于醴陵管辖,除江西境内的部分,渌江在醴陵境内的实际流程约为一百五十公里,故号称 “三百里渌江”。
渌江干流发源于
江西省萍乡市赤自挤白家源,它违背江水东流的自然规律,拐过九道十八湾流经萍乡、醴陵、渌口区、在渌口区渌口向西流入湘江,是湘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渌江全长160.8km,在渌口区境内长63.73km。渌江为接纳沿线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纳污水体。近五年来,全市渌水平均流量为99.2m3/s,最小流量为84.5m3/s;年平均径流量31.30亿m3,年最小
迳流量26.72亿m3。
南川河,是湖南
浏阳市南区的一条河流,也是渌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在浏阳与江西省万载县交界处的群山之中,有一个风光旖旎的湖泊,这就是金钟湖。金钟湖清澈的湖水经由改江流入我市境内,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路不断吸收支流,汇成南川河。南川河是浏阳市三大河流之一,它流经浏阳市文家市、中和、澄潭江、大瑶、金刚镇五个乡镇,然后进入醴陵境内,注入渌江。
渌江流淌在我国广大的东部第三级阶梯上。总体位于湖南省东部的丘陵区。西流位于渌口区境内,
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湘赣湘东的倾斜地段上,大部为山地和低矮的丘陵,小部分为平原;东流位于醴陵市区,流入湘江,海拔低,多在100m以下。
属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适于进行淡水养殖,是名副其实的
膏腴之地。
状元洲是湖南省
醴陵市的一处风景名胜,历来为醴陵八景之一,称为“状元芳洲”。 坐落在渌江之中,洲呈纺锤状,长约500米,宽约100米,明时为菜园,清朝时辟为桑园。公元1925年渌江桥建成,造引桥与洲相连。据说醴陵有古谶云“洲过县门前,醴陵出状元”,故取名“状元洲”,惜醴陵一直未出过状元。明唐寅有诗咏状元洲:“笔峰斜峙渌江中,两道文光湛碧空。汀草烟含宫锦绿,岸花光映杏园红。争夸灵杰光年盛,共拟昌期此日逢。古谶久虚终必应,迅雷何日起鱼龙。”州上原有楹联云:“状元洲边有舟,舟行洲不行;文笔峰上生枫,枫动峰不动。”(状元洲、文笔峰、渌江桥均为醴陵名胜)。上世纪80年代在洲尾造
状元阁。
渌江桥为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地处
醴陵市城南,始建于
南宋年间,原为木墩木梁结构。1924年经醴陵富绅陈盛芳倡议建石拱桥。1925年竣工,全桥用麻石建成,
康有为桥题写“渌江桥”三字,傅熊湘撰写渌江桥碑文,刻嵌于下首桥侧。同时造引桥与洲相连桥,该洲名曰“状元洲”
南宋宝佑年间始建石墩木梁桥长200米高17米,宽5.3米,桥成至清,曾7 次毁于火,14次毁于水,1918年军阀纵火将桥烧毁,1924年重修,全长190米,宽8米,高12米,最大跨径16米,基深14米,并于桥中建支桥接通状元洲,支桥长45米,6孔。
一,桥的跨度大,是2018年为止湖南省境内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桥。 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题桥名桥碑。 三,文字史料详实,从明代至民国的《渌江桥记》就有十一种之多。
渌江桥是
醴陵的第一大民桥,也是1949年前,全国少数几座县级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桥之一。渌江桥建桥至2018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自古为交通要津。据《醴陵县志》记载:渌江桥不可一日无,也非一州一道之关系。江楚衢途往来商旅轮蹄络绎莫不向渡于此。渌江桥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醴陵历为吴楚
要冲,且连通南北。南宋前,交通常阻于渌水。南宋绍兴六七年间(1136-1137),湖南安抚使赵善俊奏停渌水渡钱,说明当时有渡无桥。乾道九年(1143)正月三十日,诗人
范成大(后任参知政事)经萍乡到醴陵,作《题醴陵驿》五律,有“渌水桥边县,门前柳已黄。人稀山木寿,土瘦水泉香”之句。在所著《骖鸾录》中称:“比年新作桥”。桥名“渌水”,可见桥建于乾道早中期。此后的800年间,毁于水14次,毁于火5次,毁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国时修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