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河源紫金,文学博士,文学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学家,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46年,温儒敏出生于广东省紫金县中坝乡乐平村。他的父亲十六七岁时就外出谋生,曾在香港东华医院当学徒,后来回到紫金龙窝圩开设西医诊所,是当地最早的西医之一。母亲是基督徒,常常给温儒敏讲圣经故事以及各种民间谚语传说,教他背诵《增广贤文》等蒙学书籍。
小学四五年级,温儒敏开始读《西游记》《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很多字都不认识,就跳着读、猜着读。这也是后来温儒敏提倡的阅读法。就在这种“连滚带爬”的海量阅读中,温儒敏爱上了读书,甚至模仿过艾青、裴多菲写诗,还给自己起了个洋气的笔名“艾琳”。
1964年,温儒敏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大学时期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哲学经典和各种杂书闲书,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职业经历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韶关工作,在地委办公室当秘书,也在农村当过驻队干部,相当于生产队队长,让温儒敏对国情、民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1977年恢复高考,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温儒敏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基人王瑶,主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2年,温儒敏和钱理群吴福辉、王超冰合作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陕西教育》连载,后经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印刷数次,得到出乎意料的好评。1984年,温儒敏考取北大中文系第一届博士研究生,继续跟随王瑶先生学习。
1987年,温儒敏的博士论文《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通过答辩并得到较高的评价,第二年正式出版。这是第一本系统研究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专著,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写作风格,尤其是新颖的比较文学视野,受到学界的关注与好评,1990年获得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书籍一等奖。1992年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9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温儒敏出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大力推进教材出版,将上海出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版权拿回北大出版社,经过几乎是“重写”的修订,1998年全新的北大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面世。该书陆续被推举为“九五”“十一五”重点教材,并获得行业内看好的“王瑶学术奖”。
2002年,他邀集十多位北大教授,与人教社合作编写高中语文教材,现在仍然有60%的中学在使用这套教材。2003年12月25日,在温儒敏的努力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林焘袁行霈徐中玉陆俭明刘中树巢宗祺蒋绍愚王宁等一批著名学者加盟。2008年,担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修改制定一部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国家文件。
2011年9月,从北大退休的温儒敏来到泉城济南,被山东大学特聘为“文科一级教授”。2012年,温儒敏为首席专家、以山大文学院为主体的学术团队申报的课题《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同年,被教育部聘任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主张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语文生活联系起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是有用的,也都需要给具体方法。温儒敏指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管用的是读书,要让学生多读书,读经典,读闲书,读整本书。
温儒敏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
教育实践
温儒敏在教材编写方面始终保持四个理念:注意立德树人,同时努力做到润物无声,淡化“说教”;“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注意“接地气”,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守正创新”;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温儒敏主编“部编本”小学及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等。
人才培养
温儒敏教授告诫学生:学习要以读原著为主,至少读三遍,即快读——了解原著的概况;系统读——全面、系统掌握原著;研究性读——对重点、关键、疑问等边读边研究。要珍惜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对照课本上的导读和相关评论,形成自己对于作品的整体认识和新认识,并学习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作品,最终将厚书读薄。
温儒敏建议,面临当前的诸多不利因素,大学生应该保持清醒,保有“定力”,不随波逐流,要沉下心来,尽量挤出自己发展的空间,养成读书写作和思考的习惯。温儒敏还特别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读书风气的养成。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包括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忆军、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以及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陈改玲等。
2017年3月3日,温儒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为文学院本科生讲授新开设的“现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课程。
科研项目
温儒敏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和文学生活研究。
截至2009年8月,温儒敏完成6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含1项国家社科重大课题)。
截至2009年8月,温儒敏获得过7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1990年,《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获得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书籍一等奖。1999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
主要作品
截至2009年8月,温儒敏发表论文约250篇。截至2011年9月,温儒敏已有24部学术著作(含合著、编著)。
图书
参考资料
文章
注:由于温儒敏教授论文著作较多,仅收录部分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温儒敏的父亲是西医,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
经典语录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温儒敏教授对于语文学习与读书的观点,对大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提升人文素养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温儒敏教授既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学者,又是一位对学术共同体和社会公益怀有深厚眷注的实践者。他在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为创造健康活跃的学术空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为弘扬新文学传统,推进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山大视点 评)
温儒敏先生温文儒雅,理性谦和,不仅名如其人,而且学如其人,文如其人。先生治学的思路、方法和风格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许多人。(时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春 评)
温儒敏桃李遍天下,他不是“学术明星”,是一位“接地气”的学问家。(《南方日报》 评)
温儒敏身形不算高大,说话慢悠悠的,眼神柔和。(新京报 评)
温儒敏教授具有温文尔雅和谦谦君子的大师风范。(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 评)
温儒敏人如其名,总是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环球人物网 评)
温儒敏教授是现代文学研究大家、著名学者,名如其人,温和儒雅,思维敏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评)
相关争议
回应质疑
2018年10月,有人在抖音上发布视频,指责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出错,chua和ne拼不出对应的字,是“误人子弟”,并喊话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10月24日,温儒敏在微博账号回应称,“chua”和“ne”是有对应的字,分别对应:“歘”、“哪”。学生只要会拼就行,不能要求一一对应。
“夹带私货”
2022年5月,“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事件引发舆论热议,对此,“童话大王”郑渊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称“人教版的教材我一直是有看法的,不只是插图的问题,也不止数学的教材,其中有一个主编,在主编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时候,把自己的作品放进去,他本身也是个作家。我觉得这就没有底线了,相当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6月1日,针对此事,温儒敏通过其个人微博进行了澄清并回应称,为教材选课文经过层层把关,二三十轮审查,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无所谓“夹带私货”。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1 13:3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