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恭俭让(拼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学而》。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温良恭俭让”。
成语典故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遍游诸国,只为了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然而终无所遇。其间,他曾被卫国国君质疑;遭遇过贵族叛乱;出陈国时被楚人围困,绝粮七日。在游历十余年后,鲁国季康子听从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把孔子从卫国接了回来。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尊为“国老”,然而在政治上仍不被重用。孔子不再求仕,潜心整理古籍文献,培养弟子。
有一次,
子禽问孔子的学生
子贡道:“为什么孔子他老人家一到哪一个国家,必然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子贡回答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意思是说,孔夫子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他能够听到不同国家政事的原因。
后来,人们就把温良恭俭让作为为人处世所必备的素养。
成语寓意
子贡赞美孔子的这五个词,后来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推崇的美德。南宋大儒朱熹曾专门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过“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温是和气厚道、与人为善;良是善良仁慈、心存良知;恭是得规矩,安守本分;俭是简单质朴,节俭朴素,平平淡淡;让是忍耐宽容,谦和不争。“温良恭俭让”是孔子受人礼遇的原因,也是中国历来赞扬的传统美德,人们在与人相处时,也应该学习孔子,将“不传久矣”的德行再传承下去,为构建美好的社会生活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成语运用
“温良恭俭让”指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是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代汉语中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汉·曹操《悼荀攸下令》:“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唐·
李大师、
李延寿《
北史·赵彦深传》:“彦深有七子,仲将知名,沉敏有父风,温良恭俭,虽妻子亦未尝怠慢,终日俨然。”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东西南北,推心于暴乱之朝;恭俭温良,授手于危亡之国。”
宋·
朱熹《答林德久》:“夫子温良恭俭让,伊川以为盛德光辉接见于人者也。”
元·
关汉卿《
调风月》一折:“说得温良恭俭行忠信,燕燕则理会得龙蟠虎踞灭燕齐。”
元·关汉卿《
陈母教子》头折:“才能谦让祖先贤,承教化,立三纲,禀仁义礼智,习恭俭温良。”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二折:“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