陬邑
古地名
陬邑,古地名,为孔子出生地,今山东曲阜。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简介
春秋时期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孔子的出生地。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尼山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其弟子整理,编纂,收录)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史记·孔子世家》。
考证
史记记载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关于孔子生地,《阙里文献考》作了进一步注释,称孔子父:“叔梁纥仕鲁,为陬邑大夫,有勇力。”又载:“叔梁公望众鲁邦,业传陬邑。”也就是说,孔子从其父辈就居住在陬邑,为官在陬邑。对此史学界未见异议,已成定论。然“陬邑”在现今什么区域,治所何在?一直众说纷纭。一为泗水东南说。《中国通史简编》上有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父叔梁纥,曾做陬邑(今山东泗水县东南)宰。一为邹城东南说。此说认为,邹城东南二十六里的邾城(又名纪王城)为孔子生地。邾陬同音,古代邾即陬也,孔子生陬地即邾地。一为曲阜东南说。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即,陬邑,春秋鲁也,在今山东曲阜东南。
为澄清孔子生地“陬邑”这一地理概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证。
考证之一
曲阜封国定都在先,泗水设邑设县在后,春秋时,陬、卞同为鲁邑。《史记》载:周武王周公于曲阜,曰鲁。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而使其子伯禽就封于鲁,是为鲁公。这是有史可考的曲阜封国设都之始。在此后一千多年里,直到曹魏代汉,鲁废国设郡之前,曲阜一直作为周汉鲁都长期存在。而同时期的泗水,只是鲁国所属的一个偏僻小地。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泗水,春秋时鲁卞邑,汉置卞县,隋始置泗水县。可见,春秋时,陬邑、卞邑为鲁国的同一级行政单位,是不同的行政辖区,并不交叉。孔子即生于陬邑,就不会有缘卞邑。因此,孔子生地在泗水东南的说法不能成立。
考证之二
曲阜之陬地非邹城之邾地,陬邾虽音同,但地理概念不同。据考,邾为武王时周封地,亦称邾娄。为歂顼帝后裔挟所建,曹姓。这与《史记·楚世家》所记:歂顼后裔陆冬生六子,五曰曹姓是相吻合的。又《史记》中有关于曹姓之弟季连后裔曾事周文王的记载,因此,可以推断,邾国作为歂顼帝后裔,可能周朝建立前,业已存在,周初再封;也可能周初即封。也就是说,邾先于鲁封国。周武王在分封鲁国后,调整了疆域,势弱的邾国由曲阜东南的邾地迁往现邹城东南的纪王城,国号仍为邾。这与《辞海》所解,曹姓 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纪王城),说法是一致的。后来,鲁穆公改邾为陬也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曲阜的陬地与邹城的邾地是有区别的,说孔子生于邹城东南是缺乏依据的。
考证之三
从相关的历史事件上看,曲阜东南部与孔子家世关密切,并留有遗迹。首先是孔子父母均葬于鲁东防山,且有现存墓地梁公林为证。据《史记·孔子世家》: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孔子母死,合葬于防焉。按照国人的殡葬习俗和当时的条件,墓地离宅地、治所不会太远,应在陬邑辖区以内。再就是孔子出生与尼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祷于尼山而生孔子。”曲阜东南的尼山,有为纪念孔子出生保存下来的尼山孔庙夫子洞、板倒井等文物古迹。相传,尼山以西不远的鲁源村就是孔子及其母亲在迁往鲁都阙里之前生活居住的地方,这也使“祷于尼山而生孔子”更具有现实性。尼山又名尼丘山,孔子名丘,字仲尼应由此而来。另外,仍留有与陬邑有关的地名称谓。距曲阜东南10公里的息陬镇,以陬取名的村就有5个,并存有孔子作《春秋》处遗址。
考证之四
从政治、地理沿革上看,东周时期,鲁国治下确有昌平乡和陬地,均居曲阜东南。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在秦实行郡县制度前,机构设置尚不规范,当时侯国属下的乡邑应至少相当于县乡以上行政机构。同时,由于社会不稳定,辖域有所变化也是正常的。经查阅1975年中国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都设有昌平乡,为陬邑的上级行政单位,治所昌衍在尼山以东。因昌平山、尼山为同一山系,有些山脉延续到邹城、泗水地界。因此,其辖区应是以昌衍(今鲁源村附近)为中心, 主要包括曲阜东南和邹城、泗水相邻地区的地理概念。从图中可以看出,陬在尼山以西,春秋时治所邾(后改为陬)在沂河北岸,其辖区主要包括曲阜东南防山、息陬、南辛、尼山几个乡镇的广大区域。(摘自:《孔子与曲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8 22:25
目录
概述
简介
考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