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
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温针之名首见于《
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
高武《
针灸聚英》及
杨继洲之《
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
香白芷作圆饼,
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
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其
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
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
骨关节病、肌肤
冷痛及
腹胀、
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
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
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
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
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
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
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
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1.温针灸要严防
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