湋水,也称湋河,古称沮水,武功县段俗称后河、小韦河,黄河支流
渭河支流
漆水河的支流。源出陕西
凤翔区西北
雍山下,为
雍水,东南流经岐山县西为湋水,又东经扶风至
武功县会
漆水入渭。全长100公里,年平均流量0.57秒立方米,最大洪流量413秒立方米(1954年)。年径流量1785.2万立方米。
干流概况
凤翔区境内 ,为上游河源段,分别为
雍水和
横水。一般以雍水为正源,横水为支流。
雍水,古称中牢水。发源于凤翔区西北
雍山下,横贯境内中部平原。主要支流在距县城东南5公里的三岔村汇合东流,经
彪角镇之北,至岐山县。全长25.4公里,流量120公升/秒,流域面积461平方公里。
横水,位于县境东部,县境内长54公里,流量约200公升/秒,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县内38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上游溪流密集,沿河地带山泉较多,河床比降大,为降雨补给提供了有利条件。主流自田家庄乡柏林村出山,经横水乡东折入岐山县境内。在其支流上建有白荻沟(亦称铁王)、姚家沟、群力(亦称柳沟)等中小型水库。
岐山县境,湋水,由横水、雍水而成,横水河西由岐山县凤鸣镇孙家河村入境,雍水河西由孝子陵乡河北堡入境,于
大营乡河交村汇合后称后河,东流,于枣林乡香房村入扶风县境,流长共33.5公里,河流曲折,洪、枯水量变差较大。
扶风县境,称湋水,自岐山县入县境中部,经新店、午井、城关、太白、段家、杏林6个乡镇,境内全长42.7公里,流域面积451.9平方公里。开发利用较少,年平均利用量196万立方米。
武功县境,俗称后河、小北河。自扶风县入境,东流武功镇南汇入漆水河,境内流长10公里。
至此,湋水全长100余公里。
水文特征
岐山县境,湋水河年产径流量1824.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58立方米/秒。
扶风县境,湋水常流量1~5秒立方米,最大流量300~400秒立方米,年总径流量1695万立方米。
武功县境,湋水年平均流量0.57秒立方米,最大洪流量413秒立方米(1954年)。年径流量1785.2万立方米,天旱断流。
主要支流
其支流有凤翔区的横水,岐山县的鲁班沟、龙尾沟、麻叶沟,
扶风县的七星河、美水河等。
七星河,发源于岐山县祝家庄、京当两乡的
岐山南麓(一说
扶风县境北部
桥山南麓西观山的龙泉寺),南流经青化乡于赵家村入扶风县境汇入湋水。境内流长7公里,年产径流量642.3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在
扶风县又名畤沟河,黄堆杜城一带亦称三岔河,自北而南,经黄堆、法门、城关入河。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常流量不足1秒立方米,年总径流量256万立方米,全被水库节节拦蓄。该河形成久远。据沿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证,古人为取水方便,濒水而居,表明七星河早已有水。
美水河,亦名美阳河。发源于扶风县桥山石槽涧,集水汇流,由西南而东,经黄堆、南阳、法门、建和与太川水合流,南至浪店入河。全长30.4公里,流域面积235平方公里。常流量0.02秒立方米,年总径流量77万立方米,被太川、信邑水库拦蓄,下游渗流量极少。
太川河,发源于
扶风县召公镇吕宅村西悬崖下之泉水,涓流南下与美水合流,一般通称美水。古时有温泉,后渐移深涧。据清嘉庆《扶风县志》载:“温泉在今众和里,水出如汤,行数里尚温,太川水过而合之”。
水利工程
引水工程
白起渠,公元前250年,秦将白起在雍屯兵,引枣、宁二河水灌溉屯田以充军饷。据初考:引今董家河水,经石家营、南古城汇入雍水,全长15公里,可灌今董家河、石家营、南古城沿渠大片军屯地,后人称此为“白起渠”。今渠迹犹存,已不能引水,大洪时可泄流。
秦官渠,明万历年间,凤翔知府沈缙组织今田家庄乡齐村、大塬、果园、新增务一带村民,引川口河(横水河出山口段)水至齐村东南。干渠长0.5公里,下分二支:一支由齐村经郭家底下向南,长2.5公里,灌北务、新增务一带农田;另一支由分水口向东经齐村张公祠至果园西坝,长2公里,灌果园以南农田。可总灌地两千余亩。因渠处秦地,且为公有,故称“秦官渠”。沈知府为免生争水纠纷,于分水口立碑布告分水法规和用水制度,使民尽得其利。群众感其恩,在新增务修沈公祠,以颂德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关中大旱,当地群众复修此渠,并立碑记其事(碑在“文革”中破坏)。后渠道几经变迁,现已湮没。
明、清时期沿河引水渠:
袁家河渠,雍水河流域:引城西北15公里处七眼泉水而南行,至今董家河乡线家庄北而三分,解决今赵村营、草滩营、韦家堡一带人畜饮水。有碑记其事(“文革”中毁),渠已湮没。
蓄水工程
底寺水库, 底寺水库在群众自修的基础上,由县水电工作队设计,1958年3月28日开工兴建,由故郡、大营组织民工施工。1962年8月,完成枢纽工程和抽水站及灌区干渠修建任务,1963年~1965年7月,由故郡公社组织民工扩建,先后投工19.4万个,投资22.0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23万元,1980年又增建放水塔1座。底寺水库,原属县办抽灌小(一)型水库,1975年1月下放故郡公社管理,位于故郡乡底寺村南,属水河系砚瓦沟流域,总库容2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37万立方米,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洞。均质土坝,高26.4米,坝顶高程662.5米,坝顶宽10米,底宽148米。溢洪道位于左岸,长366.5米,最大泄洪流量36.4立方米/秒,塔式泄水建筑物位于大坝左肩,泄流能力5.8立方米/秒,水库东、西建站,抽水灌溉,灌区配套干渠2条,长3.7公里,支渠2条,长5.7公里,各类建筑物18座,设施面积6000亩,有效灌溉面积3100亩。
千集村水库,工程由县水电局设计,1966年10月由大营公社组织劳力兴建,1978年竣工,完成土石方11.94万立方米,投工9.9万个,投资1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0万元。1969年3月开始抽水站等灌区配套工程建设,1972年7月竣工,完成土方3.8万立方米,投工3.2万个,投资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万元。千集村水库为乡办抽灌小(一)型水库,位于大营乡千北村,属河水系砚瓦沟流域,总库容129.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2.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枢纽工程由大坝、卧管涵洞和溢洪道组成,均质土坝,高28.6米,坝顶宽4米,长100米,底宽150.5米。溢洪洞位于大坝左岸,全长196.33米,泄洪能力24.1立方米/秒。放水涵洞长92.5米,过水量1.0立方米/秒。建抽水站一座,三级提水灌溉,灌溉配套干渠3条,长5公里,引渠5条,长4.6公里,修各类建筑物23座,设施面积5000亩,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
魏家河水库,工程由县水电局设计,1970年由益店公社组织劳力兴建,1979年5月完工,完成土石方23.3万立方米,投工24.4万个,投资23.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7万元。1972年10月动工修建抽水站,进行灌区配套,1973年8月竣工,完成土石方4.35万立方米,投工6.7万个,投资1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万元。魏家河水库为镇办抽灌小(一)型水库。位于益店公社车头坡村西,属河水系马尾沟流域,总库容148.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3.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4.9平方公里。枢纽工程包括大坝、台阶式卧管涵洞和宽浅式溢洪道。均质土坝,高23米,坝顶高程599.1米,坝顶宽5米,长180米,坝基宽128米。放水洞位于大坝右肩,放水量0.6立方米/秒。溢洪道位于大坝左肩,长286.1米,最大泄洪量54立方米/秒。坝后建抽水站一座,两级提水灌溉,灌区修建干渠2.5公里,支渠3条,长6公里,建筑物34座,设施面积7600亩,有效灌溉面积4400亩。
白荻沟水库,位于姚家沟乡铁王村亢家河(横水河主流)上,因地而名,也称亢家河水库。库区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34平方公里。呈扇型,属黄土丘陵区,植被良好。主流长30.63公里,比降135‰、常流量0.3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总库容11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50立方米。因多年淤积,现有兴利库容432万立方米,库区最大水面431.8万平方米。 水库枢纽工程由均质土坝、塔式放水洞、开敞式溢洪道组成。坝高32.3米,顶宽5.4米,长484.5米;坝基宽156.95米,长350米。溢洪道设在水库右岸,全长130米,实际最大泄洪能力970立方米/秒。为交通计,在溢洪道上架有宽1.2米,长45米的纲索木板吊桥。放水设施建在水库右岸,由放水塔、放水洞和工作桥组成。放水洞为一浆砌片石门洞,全长152米设计引水量3.0立方米/秒,最大放水量4.2立方米/秒。放水塔建在放水洞进口66米处,为一浆砌粗料石管柱体,塔顶工作室与坝顶由工作桥连接。 该库建筑标准定为四等四级,是横水河流域综合性一期水利工程。1958年10月由横水河水利工程指挥部动员城关、彪角、柳林、陈村四个公社(即现凤翔全县)民工修建,至1960年底大坝合垅。1962年灌区正处建设中就受益2.35万亩。1964年10月,灌区基本建成后正式投灌。总投资654.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6.3万元,群众自筹228.18万元。投工233.15万个,补助粮25.479万斤,完成土方122.79万立方米,石方9.25万立方米,混凝土2.407立方米,钢材24.7吨,木材104立方米,水泥260吨。
群力水库,位于五曲湾乡汤房庙村南的柳沟河上,属横水河右岸支流,因地而名,亦称柳沟水库。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呈桃叶型,属黄土丘陵区,流域内坡陡沟深植被良好,主流槽长13.875公里,比降50.4%、总库容540万立方米,为多年调节型水库,属四等四级工程。有效库容310万立方米,死库容24万立方米(据1979年12月实测,死库容已淤满)。1957年10月,由横水河水利工程指挥部动员现受益区南指挥、糜杆桥、陈村、尹家务乡(镇)民工清基,开挖截水槽。1959年因资金、劳力不足而停建。1965年由县人民政府组建“群力水库建设兵团”上马复修,1969年12月竣工。总投资119.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33万元,群众自筹73.69万元。完成土方59.3万立方米,石方4.4万立方米,混凝土0.19万立方米,投劳动力86.7万个,水泥720吨,木材124.8立方米,钢材7.35吨。 群力水库有大坝、放水洞、溢洪道三大枢纽工程。均质土坝高36.36米,顶宽5米,长175米,坝基最大宽度181.08米,长80米。塔式放水洞设在水库右岸,通过风化石英砂基岩层,全长195米,坡比0.01,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实际最大放水量3.4立方米/秒。放水塔设在放水洞进口以下65米处,呈管状浆砌粗料石体,高33.26米,内径3.5米,塔体与大坝以工作桥连接。溢洪道设在右岸黄土坡上,为一敞开式泄洪设施,与放水洞平行,间距30米,全长60米,实际最大泄洪能力325立方米/秒。
桃树沟、姚家沟水库,两库均位于姚家沟乡姚家沟村北横水河支流上,是1958年停建的原西(高)干过沟渠库结合工程,流域相毗邻,同处黄土丘陵区,是同一灌区的姊妹库,均属多年调节性小(一)型水库。1957年同时测设,1958年10月同时施工,时值并大县期间,姚家沟水库系今岐山县民工修建,桃树沟水库为凤翔民工所筑。 桃树沟水库由均质土坝、宽浅式溢洪道和放水卧管组成工程枢纽。大坝原高18米,1977年加至28米,坝顶宽3.5米、长259米,坝基宽152米、长60米。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73‰,多年平均径流量128.8万立方米。总库容13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9万立方米,死库容7.7万立方米(1979年12月实测淤积21万立方米)。溢洪道建在水库东岸,实用堰以下渠槽最大泄洪流量175立方米/秒。放水设施在坝左端,由放水卧管和放水洞组成,放水洞呈门洞式,全长165米。放水卧管建在沟西土坝与崖坡交角处,设计放水量0.3立方米/秒。1960年6月,水库蓄水后,渗漏严重。1977年4月,由田家庄民工截渗加坝,并在水库左岸新开溢洪道。1977年9月全部竣工,枢纽工程经两次修筑遂成现状。建筑投资15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7.91万元,投劳动力74.6万个,完成土石32万立方米。 姚家沟水库与桃树沟水库建筑物相同。其均质土坝高31.5米,坝顶宽13米,长165米,坝基最大宽度210.75米,长210.75米。土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主流槽长6.075公里,比降413‰,平均年来水量104.7万立方米。总库容21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8万立方米,年均出库水量80万立方米,灌溉用水26万立方米。溢洪道设在水库左岸,全长124.4米,实际最大泄洪流量130立方米/秒。卧管放水设施建在大坝右岸,放水量0.03立方米/秒。1960年5月水库竣工,总投资256.6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9.23万元,投劳动力67.6万个,完成土石39万立方米。
东风水库,位于雍水河中游。因库区在纸坊、塔寺、八旗屯三条支流交汇处的郭店乡三岔村,亦称“三岔水库”。1966年上半年勘测设计,同年10月底由“凤翔区东风水库建设兵团”动员受益区郭店、彪角、虢王公社和南指挥公社高庄大队民工修建,1970年4月基本竣工。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其中黄土丘陵区194.5平方公里,黄土塬区170.5平方公里。主流槽长30.2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44‰。流域呈扇形,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总库容13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08万立方米,死库容155万立方米,库区最大水面3075亩。属多年调节性水库,为三等四级典型的平原型水库工程。该库设计兴建期,正处“文化大革命”中,许多设计图与施工图不符,施工图又与实物不符,且资料残缺不全。1982年水库“三查三定”时,始将底细摸清。该库由均质土坝、开敞式溢洪道、塔式放水洞构成工程枢纽。大坝由黄土状亚粘土碾压而成。全长854米,其中主坝长354米,副坝长500米,接副坝有绕库300米围堤。设计主坝高25.6米,副坝高8.6米,坝顶宽约7米,坝基宽122.25米,长185米。施工中因取库区亚粘土上坝,致库区部分细砂层裸露,增加了副坝渗漏。塔式放水洞座落在大坝右端的二级阶地上,与坝轴成正交,放水洞为2.2×1.8米混凝土卵形洞,长102米。放水塔高10米,内径呈2.8米的粗料石管柱体,似“T”形工作桥与大坝相接。溢洪道原设计座落在主坝右端,为蓑衣坝溢流,施工中改在主副坝结合处,座落在河床左岸二级阶地上与坝轴成正交,其中心线呈折线状,全长215.7米。由实用堰、交通桥、陡坡、挑流四部组成,其中实用堰呈半园状伸入库区13米,实际最大泄洪量245.1立方米/秒。
流域概况
地理
凤翔区境内 ,流域多为黄土台塬,北以雍水河为界,与洪积扇区相望,东至岐山县界,南、西均连宝鸡县。东西长约27.5公里,南北宽约6.5公里,面积152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12.8%,海拔750~800米。区内有虢王、彪角、郭店、南指挥、尹家务等乡(镇)。人口12.1万,耕地20万亩。多有径为几十米乃至几百米的碟形或条形凹地,以虢王、彪角、南指挥等地区分布较多。台塬上为更新统黄土覆盖,厚约105~128米,下为更新统洪积砂砾、亚粘土层。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霜期较短,日照充足,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天然条件。本区盛产小麦、玉米、油菜、豆类及瓜果。
岐山县境内,有北原,位于岐山南麓,横水河、河以北,为山前洪积扇,东宽西窄,西北高,东南低,坡度3~10°。东西长约28.5公里,南北宽约11.3公里。含益店镇、凤鸣镇、大营、故郡、北郭、蒲村、祝家庄、青化、京当7个乡。北部沿山一带,沟壑纵横,土壤脊薄,但质地较好。中南部原面起伏不大,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冯家山水库北干渠横穿其间。区内有4条沟壑,自西向东为:
佛指沟,又名凤鸣沟,在县城西2.5公里处,与凤翔区横水乡交界,南北走向,北自周公庙,南至凤鸣镇陈家河,全长7公里。自北至南依地段名为东沟、杜家沟、佛指沟、凤鸣沟等。内有小溪,可灌沿沟农田。
瓦沟,位于县城东6公里处,南北走向,北起岐山南麓,南至庞仪村,纵贯故郡乡西部,全长8公里,上段名底寺沟,下段名砚瓦沟。有泉数眼汇流成溪,1960年后于底寺沟、千集村各筑水库1座。
尾沟,在县城东10公里处,南北走向,北起太白峡,南至湋水河,全长15公里,主沟道深30至40米,宽约100米,沟底比降1/40。上段名孔头沟,下段名龙尾沟,分筑水库3座,总库容1136万立方米。有清泉2眼,春初冰消,溪流遂以兴波,故有“龙尾春波”之称,为岐山旧时八景之一。
尾沟,在益店镇西1.5公里处。初名湋谷,后因沟内有野生大麻又称麻叶沟,南北走向,北起岐山南麓,南至益店镇侯家湾,主道长10公里,深30米,宽约30米。沟内有泉2眼,水库2座。
七里原,位于横水河与雍河之间,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3.5公里,由凤翔区伸入,在县境内断头,总体为“△”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东三面均为凸凹不齐的原边,斜向河谷。坡度较缓,原面平坦,土层深厚,冯家山水库北干渠沿原西北而过,原上为孝子陵乡,为粮油主产区。
碛雍原,又名碛石原,位于渭河与河(上游名雍水河)之间。西自千河,东至川口,在县境内西自马江乡史家凹,东至枣林乡罗局,长2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呈长方形。系黄土台原,原边凹凸不齐,坡度陡峭,原面广平,土层深厚,质地多中壤,熟化层30~60厘米。地下水分布均匀连续,冯家山水库南干渠横贯其间。含马江、麦禾营、枣林3个乡的27个村民委员会辖区。
横水河谷,位于
岐山县北原与七里原之间,西北东南走向。宽约0.5公里,大部为两岸一级阶地,高差1~2米。水资源丰富,土层厚,肥力高,多为一年两熟,主产粮油和蔬菜,含凤鸣镇、孝子陵乡、大营乡的部分辖区。
雍水河谷,位于
岐山县碛雍原北,七里原、北原之南,东西走向,横穿县境中部,西高东低,上窄下宽,长约33公里,两岸一级阶地宽约0.5公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主产粮油及蔬菜,一年两熟。含马江、孝子陵、麦禾营、大营、枣林、故郡、益店7个乡镇的部分村委会辖区。
扶风县境,湋水河南是陡岸,塬面平坦,无支流下注。河北是缓坡,北高南低,北岸沟壑多有水流注入。
历史
湋水上游雍水河流域,距今六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就有村落分布于此。那时人们就开始从事制陶和用石纺轮捻线,用石刀、石镰等从事原始的生产。夏代为雍州之域,商代为太史周任之封地,谓之周国。西周为王畿地,属召公奭采邑,称雍邑。周平王元年(前770)东迁后,封秦襄公为诸侯,遂为秦地。秦德公元年(前677)徙都雍城——凤翔,历19公,294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秦穆公曾三平晋乱,灭国十二,拓地千里,独霸西戎。不但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在经济、文化方面,也是当时先进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冶铜、冶铁、铸造等技术已很发达。秦都雍城辉煌的宫殿、丰富的财物积贮,“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史记·秦本记》)。从那时的生产工具以及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城市建设等方面来看,以雍城为中心的秦国奴隶制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较快,平原已被辟为农田,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秦大将白起在此屯兵时曾修白起渠灌田,雍水河两岸膏壤沃野,林茂粮丰。这给以后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以至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始置雍县,属内史地。
文化
横水、雍水流域,历史底蕴深厚,发现的人类遗址主要有:
瓦岗寨南坡遗址,距今约六千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属仰韶文化。范围在彪角镇侯丰村瓦岗寨南坡,北邻瓦岗寨,南距侯丰村约300米,东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位于雍水河南岸三阶地,南高北低,呈陡坡形。遗迹:有窖穴、灰坑及墓葬。文化层堆积较厚,约3~4米。从一段地层横断面暴露出用陶片铺成平整的路面。
横水遗址,距今约六千年,新石器时代,属仰韶文化。范围在横水乡横水村北约200米处,南与横水村相连,北为一片开阔地带,东西120米,南北400米,面积4.8万平方米。位于横水河西岸台地,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遗迹:有窖穴、灰坑及墓葬等。文化层堆积约2米。
大塬遗址,距今约六千年,新石器时代,属仰韶文化。范围在田家庄乡大塬村东北。遗址稍偏东南、西北向,东北临河,西、南与小塬村接壤,东西400米,南北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位于横水河西南岸台地上,地势稍平,南高北低。这座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但又具有其自身特点。
玉祥遗址,距今约五千年至三千年之间,属陕西龙山文化,西周文化。范围在横水乡玉祥村西北部,其东边是一南北向深沟,靠近山麓,西南面环横水河道,东西220米,南北100米,面积2.2万平方米。位于横水河东岸二台地,北高南低,呈缓坡状。该遗址保存完整,对于研究陕西龙山文化与周文化的传承及其甘肃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很有价值。
大辛村遗址,距今约四千年至二千四百年,属陕西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战国秦文化。范围在石家营乡大辛村东南,东西250米,南北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位于雍水河南岸二台地,地势平坦。
黄家台遗址,距今约四千年至二千年之间,属陕西龙山文化、春秋战国秦文化,秦、汉文化。范围在彪角镇五台村黄家台,东起黄家台,西至宋家台,东西3000米,南北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位于雍水河北岸二、三台阶地,北高南低。
劝读遗址,属西周文化,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771年之间。范围在田家庄乡劝读村南。东为—南北向沟,西为断崖,东西300米,南北300米,面积9万平方米。位于横水河东岸二台地。北部稍高南部较低。
雍城遗址,先秦故都,秦德公元年(前677),始徙都于雍(今凤翔)。此后,凤翔为秦都。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称霸,自此,到孝公图强,为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城垣位置在今县城以南,西古城村以东,南古城村以北,塔寺河以西的广阔平原上,东西3300米,南北3200米,总面积1056万平方米。相当于今西安市城内总面积。据考证,供市区用水的白鸡河穿城而过,雍水绕城东南,凤凰泉临城北,西有人工城壕,城市内宫殿林立,楼阁鳞次栉比,宏伟壮观。史载戎族使者由余面对秦都建筑及仓廪积蓄惊叹:“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棫阳宫、蕲年宫,为秦著名宫殿,皆沿用至汉,是所谓“秦宫汉葺者”。棫阳宫遗址位于雍城内南古城、史家河及城郊的东社村一带,秦始皇曾祭母于此,汉文帝亦行幸此宫。蕲年宫遗址位于千河东岸长青乡孙家南头孙家堡子村南。《史记·秦本纪》,“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毒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此宫是秦汉国君、天子祭祀五畤或先王的斋宿之宫。
秦公陵园,是1976年12月凤翔区考古工作者曹明檀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在南指挥乡南指挥村钻探发现。从“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展开,整个陵园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陵区内四周环绕35公里长的护陵壕沟;陵区内有大小、形制不等的13座陵园,都有或单或双的护陵壕沟。全陵区18座“中”字型秦公大墓,3座身份不明的“甲”字型和一些中、小墓葬,面东背西。陵园每个墓葬按大小依次向左下方排列。为大墓修建的21个车马坑,最大的长111.6米,宽25.4米。钻探、发掘前整个墓区均无封土堆或木石标志。钻探发现围绕墓顶四周的一处卵石散水、陶制管道及柱洞和夯墙、瓦片,证明当时墓上曾修有规模宏大的殿堂。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文物石磬,示意墓主人是秦景公;出土的丝绸系先秦时期至今首次发现;出土的铁铲、铁削等工具,把我国北方已有定论的铸铁技术起源提前到春秋中期,是我国最早使用铸铁技术的地区之一。“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为研究先秦文化及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