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隶属于
陕西省咸阳市,位于
关中平原腹地,东接
兴平市,南临渭水与
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宝鸡市扶风县,北和
乾县接壤,总面积397.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武功县辖1个街道,7个镇。截至2021年末,武功县常住总人口为31.72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武功县域为炎帝后裔姜姓封地,称有邰国。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郿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商
后期,古公亶父由豳南迁于“岐山之阳”(今岐山、扶风一带),有邰又成为周族活动的地域。
周武王灭商,迁都于镐(今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境内),有邰区为周畿内地。
有邰被秦占据。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设郡县,邰地分为武功(今眉县和岐山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邰(今扶风南部和武功一带)、美阳(今扶风北部)三县,属内史。武功县治所在渭河南今周至、眉县之间。
末,项羽入关,分秦内史地和上郡为雍、翟、塞三国。武功、邰、美阳俱属雍国。
初,武功、邰、美阳仍属内史。
建元六年(前135年),改属右内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属右扶风。
元始五年(5年),以武功为安汉公采邑;称汉光邑。
天凤二年(15年),改作新光县,属光尉郡。
永平八年(65年),复武功旧名,废邰县、周至,其地改属武功,县治所由渭河南迁至渭河北原邰县治所——邰城(今杨陵西南),仍属右扶风。
三国
武功属扶风郡。
泰始三年(267年),置始平郡(今兴平东南),领武功等四县。
末,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南北朝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撤武功县,置武功郡,领美阳、漠西两县,属岐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武功郡,复武功县,属扶风郡。治所由邰城迁至中亭川(今武功镇)。
大业三年(607年),改属京兆郡。
武德三年(620年),置稷州,以武功等五县隶之。并在武功县东部与始平接壤处(今武功县长宁乡)设扶风县。
贞观元年(627年),废稷州,武功改隶雍州。撤扶风县,其地并入武功。
天授二年(691年),复置稷州,领武功等五县,属京兆府。
大足元年(701年),废稷州,复置雍州。
乾宁二年(895年),以奉天置乾州,领武功等四县,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隶凤翔府。长兴元年(930年)复属京兆府。
后晋置武功郡隶晋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
初,属京兆府仍隶永兴军路。
政和八年(1118年),属醴州,隶环庆军路。
天德三年(1151年),属乾州。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为武亭,仍属乾州。
复武功县旧名,隶乾州,属奉元路。
沿袭旧制,属西安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属关中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省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武功属其管辖。
1949年5月19日,武功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同年9月,将武功县渭河南的三厂区划归盩厔。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5月,改属宝鸡专员公署。
1956年6月,撤专署,归省直辖。
1958年12月,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并为兴平县,直属省辖。
1961年9月,武功县建制恢复,治所由武功镇迁至普集镇,隶属宝鸡专区。
1971年10月,属宝鸡市。
1979年3月,属宝鸡地区。
1980年6月,又属宝鸡市。
1983年1月,以杨陵公社和杨陵镇设杨陵区。
1983年10月,武功县改属咸阳市至今。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废保、甲制,设区公署、乡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9区,76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将渭河南的三厂区(共5乡)划归盩厔县。
1951年5月,将
杨陵区湋河以北的上营、新寨两个乡,大庄区的南、北庙底、毛家嘴、赵家崖、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
城关区。
1952年6月,将原71乡缩编为64乡。
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将第八区(魏公)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城关)。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16乡合并为7乡。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同年11月,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5个人民公社,辖27个管理区。
1961年8月1日,武功县建制恢复,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244个生产大队。武功县治所迁普集镇。
1964年,将
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
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
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全县设三镇12乡,辖365个村民委员会(511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武功公社为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桂家、东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
薛村归小村镇。
2001年11月,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撤消原观音堂、薛固、北营三乡,分别并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镇。
2011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武功县撤销南仁乡、代家乡、河道乡、普集街、分别并入普集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全县由8镇4乡合并为8镇。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武功县辖1个街道,7个镇。武功县人民政府驻
普集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功县位于
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鸡市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介于北纬34°12′—34°26′,东经108°—108°26′之间,总面积397.8平方千米。距西安市87千米、咸阳市50千米。
地形地貌
武功县位于关中盆地西部,属渭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末朝,由于在燕山等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多种应力作用下,造就了现今的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地貌类型。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成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归纳起来,全县有下更新世时期风积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平原;中更新世时期渭河、漆水河三级阶地;上更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级阶地;全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级阶地及河漫滩。除一级阶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风积黄土(
马兰黄土)所覆盖。整个地形走向西北高、东南低,成阶梯状向渭河倾斜。从北到南群众依次称之为头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气候特征
武功县属温暖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区别明显。
气温
武功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是从2月1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全年无霜期315天;稳定通过10℃的日平均气温是从4月5日开始至10月28日结束,历时206天;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4184℃,与全省2000~4900℃相比处于中间状态。
日照
武功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094.9小时,年辐射总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占年辐射总量的50%。光能利用率一般为2.45%,高产田块为5%,生产潜力较大。
降水
武功县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季风气候使自然降水量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年际变化和降水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节分明,一般降水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武功县年降水日数26年平均99.2天,年际变化大,多雨年可达151天,少雨年仅75天。秋季降水日数最多,9月平均12.8天,最多年可达22天,冬季降水日数最少,平均每月不超过6天,最少的12月平均只有3.5天。
武功县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52.60—663.9毫米之间,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少于西部。南北相差111.3毫米,东西相差33毫米。最多年979毫米,最少年327.1毫米。26年平均偏差105毫米,相对平均变率17%,降水量很不稳定。
武功县各季节降水分布差异大。春季在131—137.1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23—24%,北部苏坊最少为151—157毫米,其余各地在145—150毫米。夏季225—270毫米,占年降水量39—41%,是全年降水量最多季节,南部的普集街比北部的苏坊多40—50毫米,其余地区在240—250毫米。秋季次于夏季多于春季,季降水量在177—214毫米,占年降水量32—33%,河道、贞元、戴家、武功镇的骆杨以北少于200毫米,以南多于200毫米。冬季是全年最少的季节,降水量为19—3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冬季降水量全县差异不大。
水系水文
武功县过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河。
渭河从武功县南部横穿而过,为武功县最大河流。境内流长20.7千米,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6、7、8月为洪水期,最大流量达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
其次是漆水河,流经武功县西部,由北向南,流长24千米,从
游凤镇正北入境,经武功镇由
大庄镇注入渭河。
再次是漠浴河和湋河,流程短,水量小,干旱季节常出现干谷。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武功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19960.92公顷(299413.8亩)。
其中,水浇地19879.07公顷(298186.05亩),占99.59%;旱地81.85公顷(1227.75亩),占0.41%。
位于平地(坡度小于等于2度)的耕地17285.35公顷(259280.25亩);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549.72公顷(38245.8亩);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62.63公顷(939.45亩);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5.1公顷(226.5亩);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8.12公顷(721.8亩)。
二、园地4762.88公顷(71443.2亩)。
其中,果园4494.41公顷(67416.15亩),占94.36%;其他园地268.47公顷(4027.05亩),占5.64%。
三、林地5176.13公顷(77641.95亩)。
其中,乔木林地577.6公顷(8664.0亩),占11.16%;竹林地0.64公顷(9.6亩),占0.01%;灌木林地197.1公顷(2956.5亩),占3.81%;其他林地4400.79公顷(66011.85亩),占85.02%。
四、草地198.47公顷(2977.05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6.81公顷(102.15亩),占3.43%;其他草地191.66公顷(2874.9亩),占96.57%。
五、湿地422.98公顷(6344.7亩)。
全部为内陆滩涂用地。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628.66公顷(99429.9亩)。
其中,建制镇1044.18公顷(15662.7亩),占15.75%;村庄5303.33公顷(79549.95亩),占80.01%;采矿用地82.08公顷(1231.2亩),占1.2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99.07公顷(2986.05亩),占3.00%。
七、交通运输用地1097.28公顷(16459.2亩)。
其中,铁路用地65.58公顷(983.7亩),占5.98%;公路用地267.02公顷(4005.3亩),占24.33%;农村道路764.61公顷(11469.15亩),占69.68%;管道运输用地0.07公顷(1.05亩),占0.01%。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09.88公顷(9148.2亩)。
其中,河流水面217.65公顷(3264.75亩),占35.69%;水库水面7.54公顷(113.1亩),占1.24%;坑塘水面47.82公顷(717.3亩),占7.84%;沟渠195.31公顷(2929.65亩),占32.02%;水工建筑用地141.56公顷(2123.4亩),占23.21%。
植物资源
药材
有
生地、
红花、
蒲公英、
艾叶、
大蓟、
小蓟、
青蒿、
柴胡、同蒺力、山芋、山药、半夏、板蓝根、丹皮、白芍、荆芥、
薄荷、远志、防风、酸枣仁、透骨草、地丁草、薤白、车前草(籽)、白茅根、芦根、马鞭草、地骨皮、香附、杜仲、牵牛子等89种。
用材树
主要有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两类:乡土树种有楸、梓、柏、槐、榆、柳、香椿、臭椿、桐、杨、刺槐、苦楝、构、桑、皂角树等;引进树种有
法桐、
北京杨、
箭杆杨、
毛白杨、
五角枫等34种。
观赏植物
主要有
苏铁、雪杉、水杉、
无花果、玉兰、牡丹、
芍药、腊梅、月季、牵牛、凤仙、玫瑰、夹竹桃、美人蕉、
大丽花、文竹、仙人掌及各种菊花等。
杂草
主要有
苦菜、
苍耳、
大青叶、
洋金花、
茵陈蒿、
鸡眼草、
狗尾草、
虎尾草、
鹅不食、
王不留、
马唐、
青蒿、龙牙、稗子、
茜草、米蒿、
芦苇、荠菜、艾蒿、
鬼针草、胡枝子、旋复花、蓝花苜蓿、水芹菜、秃疮花、
灰条、枸杞、
虱子草、
蒺藜、
甘遂、
猪毛草、阿尔泰紫苑、
荆三棱、水苁蓉、细叶眼子菜、
莎草科、
紫花苜蓿、
草木犀、野葡萄蔓等。
动物资源
人口
截至2021年末,武功县公安户籍总户数12.8259万户,户籍总人口为4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0人,乡村人口27.31万人。男性22.73万人,女性20.68万人,全年出生0.2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64‰,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2.14(以女孩为100)。常住总人口为31.72万人,出生率为8.10‰,死亡率为7.88‰,城镇化率为38.49%。
经济
综述
2022年,武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52亿元,增速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3.96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比为15.7:45.5:38.7;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36%。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武功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6%。分产业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较同期增长38.1%和-27.6%、63.5%。
财税收支
2022年,武功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7亿元,同比增长-30.7%。地方财政支出29.37亿元,同比增长9%。
人民生活
2022年,武功县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17元,同比增长4.8%,较同期净增1995元;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5元,同比增长6.9%,较同期净增1020元。
第一产业
2022年,武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9.4亿元,同比增长5.7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31.46亿元,同比增长4.4%,较二季度稍有下滑。
农业
2022年,武功县粮食产量达到21.43万吨其中,秋粮11.37万吨,夏粮10.06万吨。
畜牧业
2021年,武功县肉类总产1.39万吨,同比增长18.86%;禽蛋总产1.02万吨,同比增长1.1%;奶类总产4.09万吨,同比增长1.45%。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武功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40亿元,同比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四大支柱产业呈两升两降趋势,其中食品医药完成55.92亿元、钢构建材完成87.41亿元、彩印纸包完成38.98亿元、装备制造完成34.03亿元。
建筑业
2021年,武功县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个数为7户,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亿元。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武功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102.57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高于全市4.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完成56.44亿元,同比增长29.3%。限上电商实现零售额35.32亿元,同比增长55.3%,零售额占整个限上贸易企业零售额的62.6%。
房地产业
2021年,武功县商品房销售面积1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3%。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武功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18.87亿元,较同期增加36.61亿元;全年贷款余额70.06亿元,较同期增加6.45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32%。
交通运输
交通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西宝中线、西宝北线、107省道穿武功县境而过,距西北最大的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具有12小时之内通江达海、连通国际的交通保障能力。
公路
建国后,公路建设加快。1965年境内通车48.4千米,1979年增至97.57千米。到1990年,有各级分管的公路40条,长234.4千米,其中段管公路48.4千米;过境公路两条,43.7千米;南北主干道一条,17千米;县地方道路十条,103.5千米;专用公路三条,40.9千米;乡村沙石路25条,73千米;村间土路501.2千米。全县铺筑沥青路面93.89千米,56%的行政村路面都铺上了沥青或沙石。
铁路
陇海铁路武功段民国25年(1936)建成通车。东自兴平入境,经尼安村、罗古村、普集镇、张堡村入杨陵区南庄,长19千米。民国25年(1936)建张堡村漆水河铁桥一座,武功(今杨陵)火车站东、西闸口人行道两条。1952年新增仁村康家渭惠渠过水涵洞(40米)、上显村桥(60米)、张堡村漆水河铁桥(80米)、武功站东渭惠渠过水涵洞(60米)等4座。1970年建成复线,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实现电气化。
运输
2019年,武功县新能源公交车1、2、3号线全面开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1年,武功县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99.2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86%;高考二本上线2721人,上线率80.08%;武功县实验二小已投入使用,全县在校学生53698人,其中小学学生在校学生23655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17862人;专任教师人数4379人;幼儿园60所,普惠性幼儿园数量59所。
卫生事业
截至2021年末,武功县拥有卫生院1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卫生技术人员2402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7.4人。
社会保障
2021年,武功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215220人,其中缴费117001人,共征缴养老保险费2993.88万元;符合领取养老金待遇69616人,累计发放养老金12323.87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7686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21009人,城乡民参保人数34667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报销25194.9万元,其中:城镇职工医疗基金报销5115.2万元,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报销20079.7万元。
2021年,武功县脱贫12780户48343名贫困人口脱贫,75个贫困村出列;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188.71万元,扶持2574户贫困户发展适宜的产业项目。资助各学段贫困学生15853人,发放资助金936.5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学生6762人次,发放资助金367.18万元。为全县1491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共计金额1254万元。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6528.59亿元、养老金2.3亿元。
社会福利
2021年,武功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1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320人。
环境保护
2021年,武功县优良天数由2018年168天增加至2021年的262天,PM2.5、PM10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5.8%和23.2%。
历史文化
综述
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国语·晋语》言:“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内的漆水河;姜水就是今宝鸡的清姜河。史书记载,炎帝部落曾在漆水河流域一带活动过,黄帝姬姓子孙自夏商以来也生活在漆水两岸;有学者认为黄帝陵位于今扶风县的揉谷乡(旧属武功)。
随着农业发展,炎帝的姜姓部族有邰氏与黄帝姬姓部族共同劳作,世代通婚,繁衍生息。帝喾娶姜嫄(有邰国君之女)为妻,姜嫄因外出踩巨人脚印而孕,生子“弃”。弃自小就喜种五谷麻菽,长大后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原始农业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人类从游猎转化为农耕,结束采撷渔猎的游牧生活,天下尽得其利。弃因有功被尧舜封为农官,封地于邰,赐姓姬,号“后稷”。后稷在今武功镇郑家坡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有邰国”(包括今扶风县中、南部,眉县全境、岐山南部和武功西北部),成为周民族的先祖。公刘乃后稷之曾孙,《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居于豳”。《史记·刘敬传》又曰:“公刘避桀居豳”。公刘迁豳后,秉承先祖之志,传播、宣扬农耕文化,其功德仅次于曾祖后稷。后公刘和儿子庆节在此建立豳国。豳国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华池、环县。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国,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商朝武乙年间(前11世纪),公刘九世孙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扰,率亲近部族从豳南迁。原打算迁往先祖后稷的领地有邰(今武功),因岐山水土肥沃,芳草茂盛,碧水悠悠,又有箭括岭做屏障,适合农牧、渔猎生活,经占卜大吉后在此定居,并自称周人。古公亶父率众整顿部落,大胆改革,营筑城廓、都市和村庄,设立官吏,建立国家机构。后壮大成为商朝的诸侯国,即“周国”。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按古代礼法,应传位于长子泰伯,古公亶父意欲传位给季历。季历之子姬昌有圣人瑞相,预料能兴盛周国,季历也希望能传位给姬昌(周文王)。后来“凤鸣岐山”之说验证了古公亶父判断是正确的。泰伯、虞仲明白古公亶父心思便出走荆楚,在夷蛮之地断发文身,失去消息,即使古公亶父去世也没回来。泰伯在江南无锡一带建立吴国,成为吴王,春秋时期曾称霸一时,吴越之地便尊泰伯为其先祖,并在今无锡梅里建有泰伯庙。周文王勤于政事,发展农业,礼贤下士,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周武王伐纣灭商储备力量,开创周朝800年不朽江山。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其建立诸侯国,并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禅让之恩,随将秦岭主峰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次峰命名为“武功山”,将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实行郡县制时,考虑到武功是周民族的发源地、周武王文治武功有功,设武功(今眉县、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为势力范围内的41个郡县之一。也就是说因“武王克商”而得武功山水之名,又因武功山水而得武功县名。从此,武功声震华夏,名播九州,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文物古迹
武功县有古遗址47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2处、石刻碑碣50多个。其中,武功
城隍庙、
郑家坡遗址、
报本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嫄墓、
苏武墓、武功关帝庙、
教稼台、
望仙宫等14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5处。县境内不仅地面文物丰富多彩,且馆藏文物也极为珍贵,计1800余种,其中一、二、三级国宝46件。已出土的2570多件文物中,商代的乳丁纹簋 、蝉鼎和玉钺;西周的驹父盨盖、戈祖己尊;战国的信安尹;唐代的金碗、鎏金鱼纹银耳杯;北宋的金棺、银椁等均为国之瑰宝。
非遗文化
武功县确认了12类、1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先后有7个项目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4个项目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标准来衡量,武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类型为口头传说。包括:文化载体的语言(农业始祖后稷的传说);传统表演艺术(菜园唢呐);传统手工艺技术(武功土织布技艺);民俗活动、礼仪、节庆(苏武陵园祭祀活动、武功镇东河滩会);传统饮食文化(普集烧鸡制作技艺、武功旗花面制作工艺);体现特定文化传统的区域、场所、空间(武功城隍庙、报本寺塔);文学艺术名作(康海《武功县志》、苏蕙织锦回文诗〔璇玑图〕)等。
武功县非遗从类别上看,168个项目共分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和民间知识等12大类。其中民间文学类32个,民间美术类12个,民间音乐类12个,民间舞蹈类10个,民间戏曲类8个,曲艺类4个,民间杂技类5个,民间手工技艺类44个,生产商贸习俗类13个,人生礼俗类5个,民间信仰类12个,民间知识类12个。
武功县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一、农业始祖后稷传说………………………………传承人刘志宏
二、武功土织布技艺…………………………………传承人杨咏梅
三、普集烧鸡制作技艺………………………………传承人胡希泉
四、苏蕙织锦回文与武功民间送手绢风俗 …传承人赵哲 张淑霞
风景名胜
综述
武功境内名胜古迹较多,全县有各类文物景点150处。
城隍庙
武功城隍庙历史悠久,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山门、献殿、正殿、寝殿皆面阔五楹,东、西陪殿均外接九间回廊,正、寝均为
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为五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边、勾头、滴水全为琉璃构件,五彩闪烁,富丽堂皇,两侧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特别是复建的牌楼,通高12米,宽11米,全琉璃屋面,堪称关中一绝。
苏武墓
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墓圹东向,背向凤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为“武功八景”之一。
教稼台
教稼台为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遗迹,为“
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中国八大名台之一。原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历经沧桑,几度兴圮之后,于1987年恢复原貌,巍巍屹立在武功
故城东门外、漆水之滨,“教稼立台漆水畔”为《
武功八景》之一。
报本塔
苏武纪念馆位于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东临漆水,西依凤岗。
该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陪殿、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
1957年5月31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稷祠
后稷祠坐落在武功镇城内的稷山之巅,俗名上阁祠,始建于汉代,历史悠久,全国闻名。整个建筑布局依山而建,曲折凌空,叠翠参天,松涛阵阵,“上阁钟声闻九天”为《武功八景》之一。此处三面环山,登临远眺,武功旧城
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人流如蚁,所有建筑嵯峨有致、各具特色。
小华山
小华山位于武功镇南门外西侧,曾异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代理学家
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小华山地势崎岖,层峦耸翠,古柏森蔚,回栏折槛。群众集资恢复,修建了“回廊折栏”和“飞檐八卦亭”。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武功镇西塬上,洛阳村东,曾树有清
乾隆陕西巡抚
毕沅书“隋炀帝之陵”石碑,
陕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县志记载: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反贼宇文化及等弑于扬州后,初殡于
江都宫流珠堂,后葬
吴公台下。唐朝建立后,高祖
李渊于武德五年(622年)八月,令其子
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与
隋文帝泰陵构成一脉之穴。
地方特产
辣椒
亦称“秦椒”,属武功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1989年,省政府确定武功县为辣椒种植基地县。
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薹的当地豁蒜及
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
土织布
土织布含棉量度100%,它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
晒烟
武功
烟叶种植及烤制加工技术,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期间,上下塬均有种植,多以自食为主。其品种主要有“落地黄”、“黑大汉”等,古老的烟种“小兰花叶”偶有种植。
普集烧鸡
色亮、肉烂、味香、百食不厌,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旗花面
据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不食,张榜招厨,烹煮鸡汤伴以鸡蛋饼,切成菱花状,佐以香料,鸡油上飘葱花,细面些许,后即食。具有薄、劲、光、稀、煎、汪、酸味出头等特点,风味独特。武功京官传至乡间,流传于今。
著名人物
女,1955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陕西武功,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十六届中央副主席、陕西省委会主委。
男,汉族,1958年8月生,陕西武功人。现任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党委书记、上将军衔。
中共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央纪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19日,武功县入选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2020年4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县”荣誉称号。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武功县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2月,荣获陕西省双拥模范县。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