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草
禾本科虎尾草属植物
虎尾草(Chloris virgata Sw.)是禾本科,虎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高可达75厘米,径光滑无毛。叶鞘背部具脊,包卷松弛,叶片线形,两面无毛或边缘及上面粗糙。穗状花序5至10余枚,指状着生于秆顶,常直立而并拢成毛刷状,成熟时常带紫色;小穗无柄,颖膜质,第一小花两性,外稃纸质,呈倒卵状披针形,第二小花不孕,长楔形,仅存外稃,颖果纺锤形,淡黄色,光滑无毛而半透明,6-10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2-75厘米,径1-4毫米,光滑无毛。叶鞘背部具脊,包卷松弛,无毛;叶舌长约1毫米,无毛或具纤毛;叶片线形,长3-25厘米,宽3-6毫米,两面无毛或边缘及上面粗糙。
穗状花序5至10余枚,长1.5-5厘米,指状着生于秆顶,常直立而并拢成毛刷状,有时包藏于顶叶之膨胀叶鞘中,成熟时常带紫色;小穗无柄,长约3毫米;颖膜质,1脉;第一颖长约1.8毫米,第二颖等长或略短于小穗,中脉延伸成长0.5-1毫米的小尖头;第一小花两性,外稃纸质,两侧压扁,呈倒卵状披针形,长2.8-3毫米,3脉,沿脉及边缘被疏柔毛或无毛,两侧边缘上部1/3处有长2-3毫米的白色柔毛,顶端尖或有时具2微齿,芒自背部顶端稍下方伸出,长5-15毫米;内稃膜质,略短于外稃,具2脊,脊上被微毛;基盘具长约0.5毫米的毛;第二小花不孕,长楔形,仅存外稃,长约1.5毫米,顶端截平或略凹,芒长4-8毫米,自背部边缘稍下方伸出。颖果纺锤形,淡黄色,光滑无毛而半透明,胚长约为颖果的2/3。花果期6-10月。
该种由于分布广,体形变异幅度甚大,如植株的高度、叶片长度、花序长度等在各地不同生境的标本上可相差1-3倍,但小穗除颖外只有2芒、不孕外稃发育良好、顶端截形等特征是稳定的。
产地生境
遍布于中国各省区;两半球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海拔可达3700米。多生于路旁荒野,河岸沙地、土墙及房顶上。虎尾草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土和粘土土壤上均能适应,在碱性土壤上亦能良好生长。
繁殖方法
虎尾草无论是种子繁殖,还是人工移植、分株扦播,均能成功繁殖,完成其生育期。特别是该草种由于种子多,繁殖力强,加上匍匐枝的蔓延,其占空间能力相当强,在杂草丛生处,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由于无地下根茎和根蘖,容易清除,适于同农作物间作。虎尾草属暖季型禾本科多年生草种,分株扦插法繁殖产量高,便于管理。
种子繁殖:以行距为35厘米宽进行条播,播后轻耙覆土厚1厘米-2厘米,每公顷播量为2千克-4千克。
分株繁殖:以行距40厘米、株间距20厘米,将采自野生的植株进行分株扦插种植。
栽培技术
草种选择:野生植株。
整地施肥:在引种栽培前将小区土壤深翻25厘米,精细整地,施厩肥并耙平至土颗粒小于0.8厘米,便于管理,起垄宽60厘米。
田间管理:待出苗及植株成活以后,采用人工薅锄3遍,适时松土,拔除杂草,并追施厩肥。
虎尾草为一种长寿牧草,生长13年的虎尾草地,每公顷干草产量仍可达15193.3千克。
主要价值
虎尾草为各种牲畜食用的牧草。
物种危害
虎尾草生于农田、荒地、河岸沙地、路旁或村庄附近,是旱田作物及其周边较常见的杂草。沙壤土居多。
防治方法
化学防除:根据虎尾草的发生规律,农田化学除草,特别是花生田化学除草有三个施药适期:一是播前施药作土壤处理。常用的除草剂有72%异丙甲草胺(都尔)等。二是播后苗前施药作土壤处理。可用的除草剂品种主要有720克/升异丙甲草胺(都尔)乳油、72%异丙甲草胺(杜尔)乳油等。三是苗后施药作茎叶处理。适用的除草剂品种有80.5克/升精噁唑禾草灵(威霸)乳油、69克/升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5%精喹禾灵(精禾草克)乳油、15%精喹乙羧氟(6%精喹禾灵+9%乙羧氟草醚)乳油、28%精喹氟羧草(10%精喹禾灵+18%三氟羧草醚)乳油、11.8%精喹·乳氟禾(10%精喹禾灵+1.8%乳氟禾草灵)乳油等。
参考资料
虎尾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虎尾草.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2:5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