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方志是记录了湖南
历史沿革、山川形胜、行政建置、
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物产、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异闻逸事等的志书,起到了
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在湖南地方文献中具有主体地位。
湖南省地方志源在何时?历代修过多少?这些都难以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说法。为方便叙述,下面分若干个历史时期进行介绍,旁及行置沿革、修志源流,并对有代表性的志书撮要说明。
湖南省夏周荆州地,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黔中、长沙二郡。汉置长沙国、桂阳、武陵、零陵三郡,皆隶属荆州。三国属吴,晋属荆州,置武陵 、天门、
长沙、
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8郡,另有南平、临贺2郡错入湖南境内。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曾析荆州之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建昌及江州之桂阳8郡为湘州,治临湘(今
长沙市),旋于晋成帝咸和三年(328)省。
宋书》无传,其事迹莫详,仅《隋书·经籍志》云: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晋罗含纂《湘中山水记》,该书《
水经注 地志与地记实质上无多大区别,不过名称略异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梁元帝萧绎撰《荆南地志》2卷,《汉唐地理书钞》、《麓山精舍丛书》有辑佚文,一是述地理疆域,二是释地名,三是标山川,四是载居民,五是标物产,六是明旧事,七是记冢墓。《荆南地志》所载为荆南一地疆域、地理、民情、物产、旧事、冢墓等,横排门类,综贯古今。
湖南一境宋属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今湖北、湖南两省西南部地,荆湖南路,今洞庭湖以南地。在今湖南省境内,辖12州。元时,除永顺安抚司地属四川行中书省外,绝大部分地区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湖广行中书省为湖广布政使司,仍称湖广省(治武昌),省下改路为府。清康熙三年(1664),分湖广右布政使驻长沙,为湖南建省之始,雍正元年(1723),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
民国时期,湖南所修县志很少。79个行政建置单位,正式出版的,已知有宁乡、醴陵、嘉禾、宜章、汝城、宁远、蓝山、祁阳、慈利、石门、澧县、安乡、辰溪、溆浦、永顺、龙山等县志,还有些稿本、抄本,如长沙、城步、桃源、沅陵等县志,再加上一些县乡土志,总数在30种左右。其中《宁乡县志》、《醴陵县志》、《慈利县志》为民国湖南省县志中的佼佼者。(民国)《宁乡县志》,周震麟修,刘宗向纂。纂修者均为湖湘名流,宗向曾任湖南高等师范校长,湖南大学文学系教授。是志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立局采访,次年稿成,嗣后迭经增删,至民国三十年刊行。正文记事自宋太平兴国二年(978),止于清宣统三年(1911),谓《宁乡县志》;自民国元年至三十年元月止,则别为《宁乡新志》,约10万字,附于后。记民国以来是邑之党务、选举、官政、赋税、财政、仓储、教育、实业、兵备、灾异,莫不纤细备述。(民国)《醴陵县志》,陈鲲等修,刘谦主纂。谦为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字约真,邑人。与
宁调元蔡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