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织歌
吴歌的分支
织绸既劳累又枯燥,织机声响单调,更使人感到疲乏和厌倦。为了解闷消乏,织工们便边操作边唱山歌,并与织机声响的节奏相协调。
简介
湖州凡有织机处便有织歌,统称“湖州织歌”,它是吴歌的一个分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处处有织歌之声,其中“双林织歌”相传早在明代便很有名。
内容
“木机”由操作的上、下手对唱,“拉机”便由织工和在机旁“掉丝”的女工对唱。织歌内容大多是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十里亭》、《白雀山歌》、《刘二姐》等;也有反映织工艰苦的劳动生活的,如《十个瞌铳 》等;还有反映当地风物的内容,如《游南山》、《游弁山》等。其曲调多为本地民间流传的吴歌谣曲。
历史背景
“丝绸之府”湖州,近百年来,织绸机子经历了由“木机”、“拉机”(也称“洋机”)到“电动织机”的发展过程。木机较古老,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不多见,操作需两人(机下一人挡梭,机上一人提花),产量低,劳动强度大,常人难以坚持天天操作,故有俗话“两丈七八尺,两日两白相”(“两丈七八尺”指日产量,实际上此数字也难达到)。拉机在三十年代前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操作只需一人,手脚并用,技术难度较大,但产量较高,体力消耗也较少。电动织机自然高明,但由于旧时电厂供电不能保证,故“拉机”仍被采用。直到建国后,拉机逐渐被淘汰。
机户一般分为两种,农村中既事农桑又事丝绸的称为“田庄机户”;城内专事织绸的称为“零机户”。田庄机户一般仅一台织机,自养蚕,自缫丝,自织绸;零机户一般为两至三台织机。
织歌就是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产生的织工自唱自娱的歌咏活动。
后来织歌又发展到业余对唱,逐渐形成了每年清明端午举行织歌比赛的风俗。通常在双林镇中心“歌浪桥”畔举行。一般由同业公会出面组织,时间约三天左右。对歌者在“歌浪桥”堍隔河对唱,男工居多。歌词大多以男欢女爱、民间风俗、风物传说等为内容,其宗旨以娱乐为主。
自机械兴起,织机业衰落,织歌对唱等也日渐消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7 21:07
目录
概述
简介
内容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