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科研机构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实验室是在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的。实验室2006年通过国家科技部全部评审论证程序。2007年初正式批准建设,是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建的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研究领域
实验室以探索自然与人文要素驱动下湖泊系统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基础,针对保障湖泊水安全和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国家紧迫需求和现代湖泊科学发展的需要,重点在湖泊形成与演化、湖泊水文与水资源、湖泊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及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调控四个领域展开研究,揭示湖泊环境演变规律,发展湖泊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原理与技术,建立湖泊-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实验室拟在未来5年重点开展湖泊沉积岩芯的区域环境演变记录、湖泊水动力特征及其对物质输移的影响、水动力过程对营养盐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环境胁迫下湖泊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以及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等方向的原创性研究。实验室承担着七十余项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重要方向项目等。实验室成员已发表专著10余册,并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不少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与国际重要会议上。实验室获准专利1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8项,其它部委级一等奖1项。
学术团队
实验室有固定人员共91人,包括研究人员77名,技术人员13名,管理人员1名。科研骨干中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万人计划人才3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3名,973首席3名、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名。
总体定位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体现国家水平的湖泊与环境实验测试与野外研究和监测平台,建设一支国内一流、在国际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竞争实力的湖泊与环境研究专门人才队伍,提高湖泊与环境领域原创性研究成果的水平。发展以湖泊环境为核心的现代湖泊科学理论体系,提供改善湖泊水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的方法与技术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湖泊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实验室将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级湖泊科学研究基地、人才聚集与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为目标,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贡献。
通过评估
2010年,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组对地学领域内的3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良好类成绩通过此次评估。
专家组一致认为,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准确。实验室在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浅水湖泊水动力对水土界面过程的驱动机制及环境效应、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预测预警、氮磷营养盐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与水环境效应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在过去5年中,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863课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十一五”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212项,到位经费2.1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65篇,其中SCI收录248篇;出版专著11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向国家提交决策咨询报告10份。
实验室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通过“以事业稳定人才、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的办法,评估期间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实验室形成了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结构合理、凝聚力强、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群体。实验室构建了由室内分析仪器、野外监测系统和数据中心集成的湖泊与环境综合研究平台,研制了一批有专业特色的仪器设备,为源头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实验室充分发挥学委会的作用,学风严谨、制度健全、措施有效、管理规范。依托单位重视实验室建设,在科研用房、经费、招生、人才引进和后勤支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实验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专家组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意见,希望实验室进一步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技术队伍梯队建设,并加快可控模拟实验装置的研制与开发,促进数值分析和预报预警能力的持续提升。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建设验收,2010年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实验室将以通过本次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和国家重大需求,规划实验室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主要研究方向,努力将实验室建成学科综合优势显著、特色鲜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国际著名湖泊科学综合研究基地、国家湖泊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中心和湖泊科学研究的一流人才培养基地。
学术委员会
2011年11月23日至24日,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召开。来自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10多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副主任刘嘉麒院士主持。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沈吉研究员作了2011年度实验室工作报告,重点介绍了实验室取得的各项重大科研进展及实验室下一步工作设想;副主任薛滨研究员针对实验室管理作了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报告;实验室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孔繁翔研究员、秦伯强研究员、范成新研究员分别作了各方向代表性成果报告。随后委员们听取了该室青年科研骨干学术报告,并审议了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年度进展。
学术委员会认真审议了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情况,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人才队伍、科研产出、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对实验室如何优化学科布局,加强队伍建设、集成重大成果、深入开展合作交流、打造学科特色等重要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学术委员会强调实验室在保持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夯实基础科学研究,前瞻部署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高度关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学科布局,各学科方向协调发展;重视实验室的开放和交流;加强研究成果的集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湖泊与环境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9年底通过科技部建设验收,2010年9月以良好类成绩通过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正值实验室“十二五”建设的重要阶段,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对实验室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方向及关键科学问题的凝炼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7 10:14
目录
概述
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