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黑猪产于湖南省沅江中下游两岸。主要繁殖中心为泸溪县的浦市镇、浦阳和长坪,沅陵县的大合坪、七甲溪、火场以及桃源县的车湖垸、茅草街、枫树、陬市和三叉港等地。
分类
湘西黑猪为我国优良地方猪品种之一,可分为
桃源黑猪、浦市黑猪和大合坪黑猪等 3个类群。桃源黑猪又名延泉黑猪,其繁殖中心为桃源县的车湖垸乡、青林乡和枫树乡等地。浦市黑猪骨质坚实,当地又称“铁骨猪”,其繁殖中心在泸溪县的浦市镇及浦阳、长坪等地。大合坪黑猪的繁殖中心在沅陵县的大合坪、七甲溪等地。
产区生态和分布
西黑猪产于湖南省西部
沅水中下游两岸。其3 个类群的繁殖中心位于东经 110°50′~111°36′,北纬 28°24′~29°24′,地处湖南省西部到西北部、沅水中游到中下游,境内有沅、武、辰、酉四大水系,水能资源丰富,海拔 115~180 m,年平均气温为 16.5 ℃~16.7 ℃,年降雨量为 1 367~1 447 mm,日照为 1 514~1 737 h,无霜期 256~293 d,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小麦次之,另有红薯、小米、蚕豆、绿豆和秋荞等,为湘西黑猪各类群的形成奠定了自然生态基础。
湘西黑猪的分布,除上述各繁殖中心地区外,还分布于古丈、大庸、辰溪等县,也销往邻近的慈利、石门、常德和临澧等县市。
品种起源
湘西黑猪产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中下游两岸。这里属
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光照充足,植被茂密,食源丰富,非常适宜猪的生存。出土的
甲骨文资料和化石证据均表明约 5 000 年前,湘西地区已经有猪的分布。湘西地区在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早在公元前 300 年间,人类已经在这里定居,以渔猎为生。猎获物多有富余时,人们将猎物暂时圈养起来,形成了早期家畜养殖的雏形。东汉时期生产方式由渔猎为主开始向农耕过渡,人们以旱粮中小米、粒子为食,并以其饲养畜禽,主要有猪、牛、鸡、等。
大庸市(现张家界市)城内宝塔岗发现西汉陶猪、陶鸡、陶猪图和晋代。
群体数量
20 世纪 80 年代前,湘西黑猪产区瘦肉型猪良种覆盖面不大,产区农村养猪都是以湘西黑猪为主。1957 年,湘西黑猪主产区存栏母猪 1.49 万头、公猪80 头;1967 年存栏母猪 1.15 万头、公猪 110 头。20世纪 80 年代初期,受市场需求影响,加上外来猪种的流入,湘西黑猪数量逐步减少,据 1981 年调查结果,桃源黑猪约有母猪 4 716 头,浦市黑猪约有母猪1 251 头,大合坪黑猪约有母猪 3 100 头。1987 年,各中心产区保种场共存栏母猪 371 头、公猪 33 头,向保种区提供基础母猪 1 535 头,同时为湘西、郴州、娄底、岳阳、常德等 5 市的 12 个县(市)提供良种湘西黑猪母猪 667 头。20 世纪 90 年代后,养猪专业户大部分进行了良种猪养殖,以“长×大”
二元母猪和“洋纯种”猪为主,农村散养户饲养湘西黑猪的几乎没有,只在各类群的保种场和保护区内有该猪种的养殖。据 2006 年 10 月调查,湘西黑猪种母猪总数356 头,其中公猪仅存 23 头。
体貌特征
体型特征:湘西黑猪体型中等大小,体质结实,各部分发育匀称,产区流传着“号筒嘴、螳螂颈、蝴蝶耳、鲫鱼肚、腰直鱼尾”的民谚。
皮毛特征:全身被毛为黑色,有的呈黑灰色,有的在肢端、尾尖出现白色;成年种公、母猪被毛稀粗,鬃毛由前向后斜立在鬐甲部;皮肤呈浅灰色或泥灰色。
头部特征:湘西黑猪有长嘴型与短嘴型两个类型:长嘴型头较粗长,脸平直或微凹,眼睑及嘴丫边缘生长着长须;短嘴型头较短而宽,鼻嘴较大。鼻盘黑色,鼻镜中隔间或有白斑,额较狭,有较浅的纵形皱纹,一般呈“介”字形或“Y”字形,耳中等大小,耳根较硬,耳面下垂。
躯干特征:颈较长,有肉垂,颈肩结合良好,背腰较长且宽而平直。母猪腹大不拖地(但少数高产母猪在怀孕后期拖地),乳房发达,乳头数为 14~16 个,排列对称,最后 1 对乳头分开。臀部较宽稍倾斜,公猪前躯较高,母猪后躯高于前躯。
四肢特征:四肢粗壮结实,强健有力,肢势正常,无卧系,少数猪有半卧系,蹄为灰黑色。
尾部特征:尾长过飞节,尾杆圆,尾尖,尾端毛较长而散开,当地群众称之为“鱼尾”。
肋骨数:14~15 对。
其他特征性状:成年种公猪有长约 10~15 cm的獠牙。
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
成年公猪 6 月龄以上, 体高( 69.67±3.08 )cm , 体长( 127.00±4.36)cm , 胸围( 119.00±8.63)cm , 体重( 121.10±21.38 ) kg ; 成年母猪体高( 70.00±5.57 ) cm , 体长( 139.98±12.51 )cm , 胸围( 122.98±15.25 ) cm , 体重( 129.15±37.82 ) kg 。
生产性能
湘西黑猪饲养管理粗放, 饲料营养水平较低, 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160~240 日龄肥育屠宰, 平均活重( 80.80±15.97 ) kg , 胴体重( 58.96±13.67 ) kg , 屠宰率( 73.00±3.24 ) % , 瘦肉率( 48.27±2.75 ) % , 背膘厚度( 3.60±0.73 ) cm ,眼肌面积( 24.60±6.40 ) cm 2 , 皮厚( 5.02±9.43 ) mm 。
繁殖性能
公、母猪性成熟早。公猪 60d 性成熟, 120d可以配种; 母猪 90d 性成熟, 130d 可以初配。母猪四季均可以发情, 没有明显的发情季节。发情周期 18~21d , 平均( 19.65±1.06 ) d , 妊娠期( 110.70±5.12 ) d ; 窝产仔数( 13.45±2.18 ) 头, 窝产活仔数( 13.20±2.17 ) 头, 仔猪平均出生重( 733.00±3.15)g ; 断奶日龄( 58.30±2.97 ) d , 断奶重( 18.10±0.88 ) kg , 断奶仔猪成活数( 12.35±1.66 )头; 仔猪成活率 93.57% 。
饲养管理及适应性
饲养管理
湘西黑猪饲养管理粗放, 产区习惯以菜叶、红薯藤、鲜野草等青绿饲料加米糠、酒糟等饲喂, 实行生熟结合, 半舍饲半放牧方式, 一般采用吊架子饲养方式饲养。
适应性及抗病力
湘西黑猪具有适应地方环境和抗逆性强的特点, 这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饲养管理等有密切的关系。当地群众喂猪习惯以野草、野菜等青绿饲料加大量的米糠、酒糟等农副产品饲喂, 饲养管理粗放, 多数饲养无猪栏, 白天将猪放在外面, 晚上关在家里, 因此湘西黑猪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强, 不易感染疾病, 特别是对仔猪黄、
白痢等疾病表现较强。
遗传学特性
湘西黑猪起源于野猪分化的种群,与我国野猪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和长期的驯养,以及人们有意的选择从而改变了野猪的遗传特性,进而形成了该品种。相对其它地方品种,湘西黑猪具有更为丰富的
遗传多样性。刘峰采用 PCR- RFLP 方法分析了湘西黑猪的 HDACI(组蛋白脱乙酞化酶) 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基轩频率和
基因型频率,结果湘西黑猪种中 HDACI 基因的 Hinfl 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现象,等位基因 A 的频率为 0.3192,而其它猪种的
多态性都不明显。
湘西黑猪具有较高的遗传独特性
孙宗炎等用前白蛋白(Pa)、后白蛋白(Po)、铜兰蛋白(Cp)、转铁蛋白(Tf)、血液结合素(Hpx)和淀粉酶(Am)等 6 个遗传标记基因频率,具体计算了湖南省 11 个地方猪种多位点遗传猪特性和综合遗传猪特性,并按遗传独特性划分了保护等级,其中湘西黑猪排在第 1 位。孙秋雨等对湘西黑猪(大合坪黑猪)进行了种质特性方面技术指标测定结果湘西黑猪(大合坪黑猪)在湖南地方猪种中独有高铜兰蛋白(CP)的基因频率。
湘西黑猪在中国猪种中的品种地位
徐克学对 48 个中国猪种依据 32 个遗传性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Q 分类)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猪种可划分为 4 个类型,其中南方型可再分为华中、西南和华南 3 个亚型。通过聚类运算的结果与地理分布保持高度的一致,划出中国猪种南北两大类型的地理分界线。引用了平均品种和中心品种的概念,通过距离系数的比较,确定产于湖南省的湘西黑猪是中国猪种的中心品种。
品种保护
桃源黑猪保种场始建于 1979 年,负责桃源黑猪的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制定保种和利用计划。原种场内有公猪 20 头(核心群公猪),分 6 个家系保种。同时设立保种区 5 个,保种区存栏基础群母猪600 头,核心群母猪 120 头,
后备母猪 60 头。
浦市黑猪原种场建于 1979 年,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先后拔款 8 万元兴建了 3 栋 90 间 2 200 m 2 猪舍,泸溪县畜牧水产局安排了 3 名技术干部专职负责,建立了浦市黑猪原种核心群。当时产区存栏浦市黑猪母猪 850 头,公猪 18 头。2006 年,产区存栏浦市黑猪156 头,其中公猪仅存 3 头。
大合坪黑猪由湘西黑猪(大合坪)资源场负责保种,2008 年 1 月该场共有纯种湘西黑猪(大合坪黑猪)公猪 31 头(16 个家系),母猪 308 头,重点负责湘西黑猪(大合坪黑猪)核心群的保护及提纯复壮、试验示范工作。
参考资料
湘西黑猪.湖南养殖网 官方网.201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