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态性是广义的多态性指多种表现形式。“多态性” 一词最早用于
生物学,指同在一个生物群体,各个体之间存在的
形态学、
生理学和生化学的差异,并非所有多态性都是可以遗传的。生物群体中,同
基因组存在2个或2个以上
等位基因(频率>0.01)的现象称为
遗传多态性。遗传多态性的形成机制是基因突变。遗传多态性类型很多,从个体的整体到细胞、再到
蛋白质、基因水平均存在着遗传多态性。包括:表型多态性、
染色体多态性、
蛋白质多态性、
酶多态性、抗原多态性及
DNA多态性。
法医物证鉴定主要是通过对蛋白质多态性、酶多态性、
抗原多态性和DNA多态性的分析解决
司法实践中的
个人识别和
亲权鉴定的问题。(
丁梅)
生物多态性
生物多态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从
食物链系统、物种水平、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组织和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层次上体现出的形态(morphism)和状态(state)的多样性。
生物多态性(organism polymorphism)又称生物多样性 (life diversity),包括
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
遗传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和核心,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又由于基因是生物
遗传信息的载体,所以遗传多样性的本质是
基因多样性。
从
分类学角度考虑,许多物种包含着丰富的亚种多型分化,即该物种具有多种地理或生态群体。例如
西方蜜蜂Apismellifera 的原产地———
非洲、欧洲、
亚洲中部和西部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经过长期繁衍进化,各地蜜蜂已形成了适应当地
生态环境的特殊亚种或
生态型。一定意义上讲,一个物种包含成千上万的个体,就具有一个独特的
基因多样性。
遗传多态性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又称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泛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
遗传信息的总和,包含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四个水平的
遗传变异程度。遗传多态性特指种内不同群体间、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
多态现象,是特定物种保持其进化潜能的
基本条件,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消失和发展息息相关。
产生
用
分子生物学的术语来定义,遗传多态性就是一种孟德尔
单基因性状,在同一正常群体中的同一
基因位点上具有多种
等位基因引起,并在
环境影响下,由此导致生物机体遗传结构所产生的多种物理表现和可见性状。
自然选择是造成
遗传多态性的主要原因。多态现象的遗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
生物进化过程的了解。影响遗传多态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
度量
遗传多态性现象是指同一生物群体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类型或基因型并存的现象。一般认为每种变异型的频率超过1%即可定为多态现象,不足1%的称为罕见变异型。
由于生物的遗传多态性是通过多方面表现的,对遗传多态性应该进行多角度的
综合评价,避免应用单一方法进行研究。
形态学研究具有检测直观、相关文献资料丰富、研究方便、鉴定周期短等优点;形态学研究对于差异细微的近缘种或
近似种的区分比较困难,并且要求鉴定者具备丰富的鉴定经验。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现今最热的多态性
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的研究水平比较先进,可以针对
形态特征极其相似的近缘种、
复合种及亚种、生态型、地理种群进行精确鉴定区分,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普遍采用;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避免因操作熟练程度不高、仪器精密性差以及中间环节较多所引起的误差问题。
类型
遗传和变异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内在矛盾,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相互作用,促生了生物群体
遗传多态性的存在,进而提供了
物种进化的动力。根据一个群体中各种变异类型的比例,可以把遗传多态性分为两种类型:
平衡型:一个群体中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呈现所谓平衡型(或稳定)
多态现象;
过渡型:一个群体中各种
变异在一种类型取代另一种类型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态现象,这里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逐渐发生变化,因此称为过渡型(不稳定)多态现象。
人类基因的研究较为深入,从分子生物学上看,人类遗传多态性主要有
染色体多态性、酶和
蛋白质多态性、
抗原多态性、DNA多态性等五类。
染色体多态性
染色体的多态性又称异态性(heteromorphism),是指正常人群中经常可见到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这种变异主要表现为
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或着色等方面的变异。多态性是可遗传的,并且通常仅涉及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例如表现的D和G组的随体增大、重复(双随体)或
缺如,
短臂的长短,1、9、16号染色体的
次缢痕区加长或缩短,染色体着线粒区的
荧光强度变异等。
Y染色体长臂的长度变异,可大于F组,也可小于G组,这种变异可能有民族差异。
染色体多态性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在
产前诊断中,染色体多态性可分胎儿细胞和母体细胞;可探讨异常
染色体不分离的来源,有利于对患者家庭进行婚育的指导。此外,可用于鉴定不同个体,对
法医学中的
亲权鉴定有一定的意义。
蛋白质多态性
人类
结构蛋白质的多态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例如
结合珠蛋白(
haptoglobin,Hp)是一种
糖蛋白,其
生理功能在于Hp和
血红蛋白结合后不能透过
肾小球膜,因而
红细胞破坏后释出的血红蛋白不能被肾清除,既避免铁的大量丢失,也可保护肾免受损害。构成Hp分子的
肽链有α和β链二种。Hp多态性主要是α链的
遗传变异。α链有α1和α2二种。α1中又有αIs和αIF二种亚型,各由84个
氨基酸组成,两者区别在于第54位氨基酸(αIF为
赖氨酸,αIs为
谷氨酸),因此可以推断这一区别是通过一次点突变形成。α2则由143个氨基酸组成。从α链一级
结构分析,Hpα2是HpαIF的
N端71个氨基酸和HpISC端的72个氨基酸连接而成,即发生了错误配对和不等交换,形成了与HbLepore相似的
融合基因。Hpα1和α2肽链是由一对等位基因Hp1和Hp2所决定,
基因定位于16q22.1,呈共显性遗传。因此有三种基本基因型:Hp1-1型为Hp=1/Hp1;Hp2-1型为Hp2/Hp1;Hp2-2型为Hp2/Hp2。除上述三型外。α还有其它变异型,由此组合成人群中Hp的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和
表现型。
常见的3种Hp类型在不同人种中分布不同,Hp1和Hp2的
基因频率也各异,Hp2基因频率以亚洲人中最高(0.75),欧洲白人次之(0.60),非洲人最低(0.30~0.40)。
人
血清运铁蛋白(transferrin,Tf)也是一种高度多态性系统。Tf基因位于3q21,已发现有30多种遗传类型(根据
电泳迁移率快慢分型),也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酶的多态性
酶的
遗传多态性表现为许多酶都在存在
同工酶的现象。同工酶(
isozyme或
isoenzyme)是指
分子结构不同的酶,可催化相同
化学反应,这类酶称为同工酶。同工酶不仅可存在于不同个体。也可存在于不同的组织中,甚至在同一细胞的不同
细胞器中有同工酶。
根据酶的多态性产生原因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多座位同工酶(multiple loci determining isozyme):是指由不同
基因座位决定的同工酶。例如
乳酸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有A、B两种
亚基,分别由LDHA基因(定位于11p15-p14)和LKHB基因(定位一起12p12.2-p12.1)所决定。磷酸
葡萄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PGM)的3个不同肽链分别由不同座位的基因编码。PGM1定位于1p22.1、PGM2定位于4p14-q12、PGM3定位于6q12。以LDH
同工酶为例,LDH是A、B两种亚基不同比例组成的四聚体,依电泳速度可有5种表现型:LKH1(
B4)、LDH2(B3A)、LDH3(B2A2)、LDH4(B1A3)及LDH5(A4)。如果A或B亚基再有不同突变,通过各种组合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
(2)
单座位复等位基因同工酶:是指同一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所编码的
酶蛋白。例如胎盘
碱性磷酸酶(
placental alkaline phosphatase,PLAP)是一种典型的
复等位基因编码的酶,PLAP为
二聚体,基因定位于2q37,依电泳速度可分3种变异型即慢(S)、中(I)、快(F)型,它们受3个复等位基因PLs、PLi及PLf控制,每种基因分别编码S、I、F三种
同工酶(
G6PD)和
腺苷酸激酸(AK)的同工酶即属此类。
(3)
翻译后同工酶:酶蛋白翻译产物经不同修饰反应也可产生不同分子形式的同工酶,称为翻译后同工酶(post-translational isozyme),又称次级同工酶(secondary isozyme)。这些修饰反应包括基因的添加(磷酸化、
乙酰化、甲基化等),酰胺键的水解,
肽键的断裂和部分肽键的脱落,
二硫键的形成和
糖链的添加等。例如免肌
醛缩酶(
ALD)是由4个A
亚基组成的纯聚体,但发育中,一部分
肽链中羧基本末端第4位的
天冬氨酸,从而A亚基形成α和β两种类型,故A亚基可为纯聚体也可为
杂交体,但都有醛缩酶活性。
抗原多态性
抗原多态性在人类遗传学应用较多的抗原有
红细胞抗原系统和
白细胞抗原系统。个体间
抗原性差异是由基因突变产生。至今已发现20个红细胞
血型系统,其中包括100多种红细胞抗原,比较重要的有:ABO、MNSs、Rh和Xg等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中以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o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中的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最引人注目,是目前所知人类最大的一个抗原多态系统。HLA的
基因座位在6q21,已确认的HLA
抗原特异性有148种,分属于A、B、C、D、DR、
DP、DQ7个连锁基因座位。A座位具有24个抗原(即有24个
复等位基因);B座位有52个;C座位有8个;D座位有26个;DR座位有20个;DQ座位有9个;DP座位有6个,因此,估计人群中可存在24×52×11×26×9×6=385,482,240种单倍型类型,即要在无
亲缘关系人群中找到一条单倍型完全相同的人的机会只有约1/3.8×108。HLA多态性现象主要是由于产物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型。
DNA多态性
DNA多态性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
基因产物大多数是一致的,但每个个体在遗传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从本质上讲是DNA
碱基顺序存在的差异,它是通过用
内切酶切割不同个体的
基因组DNA出现不同长度的片段而被发现的,并通过孟德尔方式遗传,称为DNA多态性。
因素
影响遗传多态性的因素分为两个: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选择
自然因素为
环境因子和生物竞争,这方面的影响须经过漫长的选择进化加以体现。自然选择是自然界中难以计数的
偶然事件累积出现的的必然结果,Ernst Mayr 提出“自然选择只是一个统计学现象,它意味着较好的
基因型有较好的延续的机会”,进化的改变不能体现在个体上,只能体现在群体(或种群)的
遗传组成的改变上。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包含人工选择、药物使用、病毒传染等对群体
遗传多态性的影响。人工选择是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物种的某一性状或某些性状进行极端选育,选留理想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如此反复,大大增加了一个群体内的
选择压力,同时也加快了这个群体进化的进程。人工选择主要用于品种或品系的育种。
育种
人工选择是人类高度发挥
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体现,可以利用已有的
物种资源进行重新洗牌,挑出最适合的组合。现代遗传学的进展,育种也越来越趋向于主动选择化和微观化。
传统育种是在发现特定基因型的基础上运用宏观的育种手段,比如
近交定型、群体闭锁扩繁等展开的。特定基因型的发现和获得,依旧是源于
自然状态下,属于被动选择型育种。
微观的
基因工程育种是将
目的基因导入原始DNA中或切除目的DNA片段,进而获得预期性状。这是一个完全主动选择的育种过程,而且这种育种方法见效快,周期短。目前这种方法仍处于实验阶段,甚至很多技术只是完成了理论的构建,距离实用还有很长很久的路要走。
基因多态性
定义
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是指处于
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
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
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
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
DNA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
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 (
length polymorphism)。
位点多态性
位点多态性是由于
等位基因之间在特定的位点上
DNA序列存在差异,也就是
基因组中散在的
碱基的不同,包括点突变(转换和
颠换),单个碱基的置换、缺失和插入。突变是
基因多态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单个碱基的置换又称为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biallelic)或
二态的变异。据估计,
单碱基变异的频率在1/1000-2/1000。SNP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被认为是新一代的
遗传标记。
长度多态性
长度多态性一类为可变数目串联
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S),它是由于相同的重复顺序重复次数不同所致,它决定了
小卫星DNA(minisatellite)长度的多态性。
小卫星是由15-65 bp的
基本单位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0bp,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另一类长度多态性是由于基因的某一片段的缺失或插入所致,如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它们是由重复序列***构成,基本序列只有1-8bp,如(TA)n及(CGG)n等,通常重复10-60次。长度多态性是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它们在
基因定位、
DNA指纹分析,
遗传病的分析和诊断中广泛地应用。
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和
变异性。
DNA分子在
碱基排列、
空间结构等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形式。DNA有不同的形态,比如最普通的是
双螺旋结构,但在分裂时是两条单链。
成因
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是指位于一对
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
由于群体中的突变,同一座位的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某些复合体基因的每一座位都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这是某些复合体(
HLA)高度多态性的最主要原因。
共显性
共显性(condominance)是指一对等位基因同为显性。
某些复合体中,如HLA每一对等位基因匀为共显性。共显性大大增加了人群中某些基因表型的多样化。
基因的多态性显示了
遗传背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可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抵御不良
环境因素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对维持种群的生存与延续具有重要的
生物学意义。
生物学作用
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nberg平衡,其可以使基因的转录水平或活性的增强或降低、改变
遗传密码、
启动子的突变及非转录区的突变、导致
蛋白质肽链中的片段缺失等。
如果基因多态性的
碱基的取代、缺失、插入引
编码序列的
核苷酸顺序改变,在转录和翻译
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有的对
多肽链中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产生影响,有的不产生影响。可分为: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指DNA分子中
碱基对的取代,使得
mRNA的某一
密码子发生变化,由他所编码的氨基酸就变成另一种不同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也相应地发生改变。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指由于
碱基取代使原来可翻译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
终止密码子。例如UAU(氨酸)颠换成UAA(终止密码子)使多肽链的合成到此终止,形成一条不完整的多肽链,使蛋白质的
生物活性和
功能改变。转换也可引起无义突变。
无义突变和DNA片段的缺失都可以导致肽链中的片段缺失,致使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失去原有的功能。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指碱基的取代并不都是引起
错义突变和翻译终止,也就是虽然碱基被取代了,但蛋白质水平上没有引起变化,氨基酸没有被取代。
移码突变 (frame-shifting mutation)指在
编码序列中单个
碱基、数个碱基的缺失或插入,片段的缺失或插入可使突变位点之后的三联体密码子
阅读框发生改变,不能编码原来的正常蛋白质。
移码突变不仅
翻译后的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且也导致肽链中的大片段缺失。
影响mRNA剪接:如果点突变发生
内含子的剪切位点,可以产生两种影响:一是原有的
剪接位点消失,二是产生新的剪切位点。无论是那一种形式,都可以导致mRNA的错误剪接,产生异常的mRNA,最终产生异常的表达产物,数个碱基的缺失、片段缺失等匀有可能造成剪接位点的缺失。
医学意义
通过对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
易感性的联系研究,可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和应激的易感性,为
临床医学、遗传病学、预防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临床医学方面
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
耐受性,疾病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clinical phenotype diversity),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早期临床上有关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是从HLA基因开始的,分析基因型在疾病发生易感性方面的作用,如
HLA-B27等位基因与
强直性脊椎炎发生率的密切关联,可作为诊断的依据。通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从基因水平揭示人类不同个体间
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效应存在着差异的本质。
疾病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多样性的联系已受到重视,如
肿瘤等
多基因病的临床表型往往多样化,阐明
基因型(genotype )与表型(
phenotype)之间的联系在认识疾病的发生机理、预测疾病的
转归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药物代谢酶、
转运蛋白和受体的
遗传多态性是导致
药物反应个体和
群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药物代谢酶的表型表现为催化代谢的活性大小,可通过测定其底物的
代谢率确定。表型是个体间药物代谢和反应差异的表现,而基因型则是反应差异的根本原因。
药物代谢
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及
清除率,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致病基因的多态性使同一疾病不同个体其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效应出现差异,导致治疗反应性上悬殊,按照基因多态性的特点用药,将会使临床治疗符合个体化的要求。在疾病基因多态性研究的引导下,
临床医生将有可能预断不同的个体在同样的致病条件下会出现什么样的
病理反应和临床表现,即临床表型。如
高血压的治疗将根据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选择更具针对性的药物,调整其剂量,而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
ACEI、
钙拮抗剂或交感神经受体阻断剂。
合并症的防治也会更个体化,更具针对性。
遗传病学方面
基因的有害突变导致基因多态性,经典的突变和
动态突变本身可能是遗传病的病因;同时,众多的多态性位点又是很好的
遗传标记,可以在遗传病的研究和
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多态性作为遗传病的病因:点突变引起的疾病:从镰刀状细胞
贫血开始,突变引起各种遗传病的例子愈来愈多,
遗传性肿瘤也逐渐被认识。
重复序列多态性作为遗传病的病因:如CCG,CTG和CAG这样的
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当其
拷贝数过度增高时可以引起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三
核苷酸拷贝数的扩增或
突变发生在世代
传递过程中,由于拷贝数在世代间的改变,它被称为动态突变。目前动态突变疾病大多是些
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也有少数肿瘤。动态突变疾病的发现提示序列拷贝数的多态性能够成为遗传病的病因。
2.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的应用:绝大多数
DNA多态性并不引起遗传病,但可作为遗传标记来使用。例如:上述提到的各种多态性标记,包括
RFLP位点,
微卫星和小卫星
DNA标记都已广泛用于遗传病的连锁诊断。利用各条染色体上位置已知的众多的多态性标记,通过患病家系的
连锁分析,可以找到多基因病的
致病基因或相关基因的位置,并为他们的分离克隆提供依据。此外,在疾病的
关联分析和
病因学研究方面,通过比较患病群体和正常群体,可以发现两组间多态性位点的特定
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别,则表明该位点与该疾病相关联。使用多态性标记的关联分析既可以提示相关基因存在的位置,也有助于发病机理的阐明。
基因多态性还可以用于疾病的分型与治疗,即根据患者疾病多态性的基因型来解释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预防医学方面
在预防医学方面,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基因多态性与病因未知的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包括对已知特定环境因素致病
易感基因的筛选。由于基因多态性有明显的
种族差异,因此在基因-环境
交互作用模式上,不同的种族之间有可能不同。所以,开展中国人群的基因多态性与环境的作用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在
职业病医学中则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对易感基因和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将某些携带敏感
基因型的人甄别开来,采取针对性
预防措施,提高预防职业性危害工作的效率。对特定的污染物
易感人群和耐受人群的
基因多态性研究,有助于阐明环境因素的致病机制,也推动了
遗传易感性标志物的研究。
检测方法
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由DNA 的多态性,致使DNA 分子的
限制酶切位点及数目发生改变,用限制
酶切割基因组时,所产生的片段数目和每个片段的长度就不同,即所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导致限制片段长度发生改变的
酶切位点,又称为多态性位点。最早是用Southern Blot/RFLP方法检测,后来采用
聚合酶链反应(
PCR)与
限制酶酶切相结合的方法。现在多采用
PCR-RFLP法进行研究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
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是一种基于
单链DNA构象差别的点突变检测方法。相同长度的单链DNA如果顺序不同,甚至单个
碱基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构象。在电泳时泳动的速度不同。将PCR产物经变性后,进行单链DNA
凝胶电泳时,靶DNA中若发生单个
碱基替换等改变时,就会出现泳动变位(mobility shift),多用于鉴定是否存在突变及诊断未知突变。
3.PCR-
ASO探针法(PCR-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即
等位基因特异性
寡核苷酸探针法。在
PCR扩增DNA片段后,直接与相应的
寡核苷酸探杂交,即可明确诊断是否有突变及突变是
纯合子还是
杂合子。其原理是:用PCR扩增后,产物进行
斑点杂交或
狭缝杂交,针对每种突变分别合成一对寡
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其中一个具有正常序列,另一个则具有突变
碱基。突变碱基及对应的正常碱基匀位于寡核苷酸片段的中央,严格控制杂交及洗脱条件,使只有与探针序列完全互补的等位基因片段才显示杂交信号,而与探针中央碱基不同的等位基因片段不显示杂交信号,如果正常和突变探针都可杂交,说明突变基因是杂合子,如只有突变探针可以杂交,说明突变基因为纯合子,若不能与含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探针杂交,但能与相应的正常的寡核苷探针杂交,则表示受检者不存在这种突变基因。若与已知的突变基因的寡核苷探针匀不能杂交,提示可能为一种新的突变类型。
4. PCR-SSO法:SSO技术即是顺序特异寡核苷酸法(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SSO)。原理是PCR
基因片段扩增后利用序列特异性
寡核苷酸探针,通过杂交的方法进行扩增片段的分析鉴定。探针与PCR产物在一定条件下杂交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严格遵循碱基互补的原则。探针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通过
放射自显影的方法检测,也可以用
非放射性标记如
地高辛、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等进行相应的
标记物检测。
5. PCR-SSP法:序列特异性
引物分析即根据各
等位基因的
核苷酸序列,设计出一套针对每一等位基因特异性的(allele-
specific)、或组特异性 (group-specific)的引物,此即为序列特异性引物(SSP)。SSP只能与某一等位基因特异性片段的
碱基序列
互补性结合,通过PCR特异性地扩增该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分析
基因多态性的目的。
6. PCR-荧光法:用荧光标记PCR
引物的5’端,
荧光染料FAM和JOE呈绿色荧光,TAMRA呈红色荧光,COUM 呈兰色荧光,不同荧光标记的多种引物同时参加反应,PCR扩增待检测的DNA,合成的产物分别带有引物5’端的
染料,很容易发现
目的基因存在与否。
7. PCR-DNA测序:是诊断未知突变基因最直接的方法,由于
PCR技术的应用,使得DNA
测序技术从过去的
分子克隆后测序进入PCR直接测序。PCR产物在自动
测序仪上电泳后测序。常用方法有:Sanger双脱氧末端终止法;Maxam-Gilbert化学裂解法;
DNA测序的自动化。目前DNA顺序全自动激光测定法是最先进的方法。
8. PCR指纹图法(PCR-fingerprints):实用于快速的同种异型DR/Dw配型。在DR/DW纯合子及杂合子个体中,每种DR单倍型及每种单倍型组合所产生的单链
环状结构的大小、数目和位置各异,由于同质
双链和异质双链之间的分子构象不同。因此,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它们的
迁移率各不相同,从而获得单倍型特异的电泳带格局即PCR指纹。也有人用人工合成的短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同经过酶切的人体DNA作
Southern blot,可以得出长度不等的杂交带,杂交带的数目和分子量的大小具有
个体特异性,除非
同卵双生,几乎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就象人的指纹一样,人们把这种杂交带图形称为
基因指纹(gene finger-printing)。
9.
基因芯片法:又称为DNA 微探针阵列(Micro array)。它是集成了大量的
密集排列的大量已知的序列探针,通过与被标记的若干靶核酸序列互补匹配,与芯片特
定位点上的探针杂交,利用基因芯片杂交图象,确定
杂交探针的位置,便可根据
碱基互补匹配的原理确定
靶基因的序列。这一技术已用于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对多态性和突变检测型基因芯片采用多色
荧光探针杂交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芯片的
准确性、定量及检测范围。应用
高密度基因芯片检测单碱基多态性,为分析
SNPs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程序设计
“多态性”一词最早用于生物学,指同一种族的生物体具有不同的特性。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中,多态性的定义是:同一操作作用于不同的类的实例,将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即不同类的对象收到相同的消息时,得到不同的结果。多态是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扩展性在“继承”之后的又一重大表现 。对象根据所接受的消息而做出动作,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受时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多态性。
多态性包含
编译时的多态性、
运行时的多态性两大类。 即:多态性也分静态多态性和动态多态性两种。
静态多态性
静态多态性是指定义在一个类或一个函数中的同名函数,它们根据
参数表(类型以及个数)区别语义,并通过
静态联编实现,例如,在一个类中定义的不同参数的
构造函数。
动态多态性
动态多态性是指定义在一个类层次的不同类中的
重载函数,它们一般具有相同的函数,因此要根据指针指向的对象所在类来区别语义,它通过
动态联编实现。
在用户不作任何干预的环境下,
类的成员函数的行为能根据调用它的
对象类型自动作出适应性调整,而且调整是发生在程序运行时,这就是程序的动态多态性。即,发出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类型的对象接收时,有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
示例
堆栈可以存储各种格式的数据,包括
整型,
浮点或字符。不管存储的是何种数据,堆栈的算法实现是一样的。针对不同的
数据类型,
编程人员不必手工选择,只需使用统一接口名,系统可
自动选择。
在Class A的test函数前加上
virtual,即在
运行时多态的时候,程序输出结果为:ccc
在Class A的test函数前不加virtual,即在编译时多态的时候,程序输出结果为:aaa
C++的多态性:在
基类的函数前面加上Virtual关键字,在
派生类中重写该函数,运行时将会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来调用相应的函数。如果
对象类型是派生类,就调用派生类的函数;如果对象类型是基类,就调用基类的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