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的形成有以下常见原因:外邪引发,(风、寒、湿、(火)热 ),脏腑损伤,饮食失节、年老虚衰,这中间即包涵了生物、物理、化学、缺氧等多因素的损伤。可以说诸邪可生湿,这是指病邪的演化。我们常说的“
痰”其实与“湿”是质同而形异耳,我们指出中医湿证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涵盖了急性炎症的后期或慢性炎症期病理变化阶段的某些因素。
外邪导致的病理产物积聚,内环境状态的改变,干扰了机体调节体系;脏腑功能的损伤与衰退导致机体清除修复机制的障碍,在组织、器官及细胞各水平的水肿,增生,代谢过程受阻,液体循环障碍,过多脂质及炎症反应产物的沉积等病变在临床上就表现出中医湿证的特点。
病理产物的凝聚,炎症后期继发的组织修复与增生,使局部循环受阻,血瘀随之而产生,逐渐的形成湿瘀互结的局面。见到舌苔腻浊,舌下静脉迂曲或舌质暗的表现。具体的讲动脉
内皮细胞因为受感染,寒热的刺激,脂质的沉积,缺氧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损害,促发了一系列的动脉壁的病理变化,最终向“AS”发展。
因瘀生湿者的病变主导因素为“瘀”,病证表现为瘀重于湿。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AS”患者,其无
血脂代谢异常,也无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史,如果我们仅从脂质沉积的理论来解释其病变显然是困难的。我们认为血瘀是此类病变的主导因素,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寒凝、热郁、气滞及病后等因素。血瘀的病变过程和体内其他物质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在血瘀证形成的基础上引发了相应的病变。例如研究证实作为
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的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血管病变程度和并发症呈正相关,而与血浆胆固醇,
甘油三酯水平无明显关系。
它可引起
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
巨噬细胞的氧化损伤,这使得一些
趋化因子的活性增强,并促进脂蛋白氧化和血小板活化,增强凝血作用,同时研究也发现血浆HCY的高水平,可促进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的增高,加重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临床上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约二分之一者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这种情况类似于我们中医理论上的血瘀现象,而且在血瘀病变的同时表现出瘀湿互结的情况,可见有舌紫暗或青紫,舌苔薄腻等征象。
就对“AS”其他独立的致病因素如高血压,肥胖,
糖尿病等导致“AS”形成的过程分析看,它在许多方面也较符合中医湿瘀互结证的表现。所以我们认为湿瘀互结在“AS”的发病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它综合了以“湿”,“瘀”两大类病证为主体的病变原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以湿为主导者类似“AS”形成的脂质假说理论,以瘀为主导者与内皮损伤学说有许多吻合之处。尤其是两类主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上的复杂变化与交互影响,更能够说明许多影响因素众多,致病机制复杂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