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苏铁
苏铁科苏铁属植物
滇南苏铁(Cycas diannanensis C. T. Kuan & G. D. Tao)是苏铁科、苏铁属植物。树干高0.8-3米,具环状叶痕,下部渐脱落,无顶茎绒毛。叶三角形,背面密被棕色绒毛;羽片67-138对,中脉两面隆起,背面稍扁平。小孢子叶球柱状卵圆形,上部不育部分被黄色绒毛;大孢子叶球卵圆形,顶片宽圆形或掌状菱形,背面密被黄褐色绒毛,腹而无毛。大孢子两侧具胚珠2-7枚,胚珠疏生毛与无毛并存。种子球形,成熟时黄褐色。
植物学史
1994年黄素华在云南个旧市蔓耗考察热带雨林时发现本种苏铁,但鉴定为“云南苏铁”(Cycas siamensis Miquel)。1995年初陶国达到产地调查苏铁时采到大孢子叶标本,发现其类似于篦齿苏铁(Cycas pectinata Hamilton)。陈介、云波(1995)发表独立亚种,称之为蔓耗苏铁(Cycas pectianta subsp. manhaoensis C.Chen et P.Yun);与此同时,管中天、陶国达(1995)则发表独立种,以中国云南南部为模式产地取名滇南苏铁(Cycas diannanensis Z. T. Guan & G. D. Tao)。
形态特征
树干高0.8-3米,直径30-40厘米,具环状叶痕,下部渐脱落,无顶茎绒毛。叶三角形,长4-11厘米,基部宽1.3-1.5厘米,背面密被棕色绒毛,羽叶长250-300厘米,叶柄长80-130厘米,两侧具36-40对短刺,刺长2-4毫米,先端尖锐而微弯;羽片67-138对,条形,中部羽片长25-38厘米,宽1.4-1.5厘米,边缘平,纸质,无毛,中脉两面隆起,背面稍扁平。
小孢子叶球柱状卵圆形,小孢子叶长约4厘米,上部不育部分被黄色绒毛;大孢子叶球卵圆形,长约20厘米,直径15厘米,大孢子叶长26-30厘米,顶片宽圆形或掌状菱形,背面密被黄褐色绒毛,腹而无毛,篦齿状深裂,边缘具13-20对钻形裂片,长2-3.5厘米,大孢子叶柄长(3)6-17.5厘米,两侧具胚珠2-7枚,胚珠疏生毛与无毛并存。种子球形,成熟时黄褐色,长3-3.6厘米,直径2.1-2.8厘米。花期4-5月,种子10-11月成熟。
近种区别
滇南苏铁与宽叶苏铁(Cycas balansae Warb.)近似,但叶柄上的刺较短,叶背淡绿色而不同;与单羽苏铁(Cycas simplicipinna (Smitin.) K. D. Hill)也相近,但大孢子叶顶片卵圆形,边缘具13-20对侧裂片,胚珠有时有毛而区别。
产地生境
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省个旧蒙自、屏边,河口等县(市)。分布区地处滇东高原与宾牢山的结合部,云岭山脉分支六语山的南坡,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其气恢冬手温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属南亚热带半湿润河谷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最热月均气温22.2℃,最冷月均气温11.6℃,降雨量1600mm。土壤为石灰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和黄红壤。
多生于红河两岸海技800-1101米山坡稀树草从中,也有少量生长于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常见的伴生植物有硬杆子草白茅黄背草金丝草孟加拉野古草钩苞大丁草假木豆干旱毛蕨水丝麻等。此外,零星有火绳树毛叶黄杞虾子花小花扁担杆等。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通过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植株结实率,以获得种子。可以随采随播,约1-2个月即可发芽出苗,幼苗期生长缓慢,须加强苗期管理。同时在母树根基能萌生新苗,也可以分蘖繁殖。
主要价值
滇南苏铁胚珠偶尔被毛,对研究苏铁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其羽叶多数,树于高大,极具观赏价值。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2019年)——附录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一级。
截至2005年,分布面积约55公顷,集中分布于中国云南红河州境内。
由于人为开垦种植热带经济林木,造成了其栖息地的大量丧失,加上人为过度采挖造成了其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
已建立了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使一定范围内的种群得到了保护,但保护区以外的亟需加强保护。
参考资料
Cycas diannanensi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滇南苏铁.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4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