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是
南宋词人
王清惠(一说张琼瑛)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以“太液芙蓉”开篇,追忆了宋亡前春风得意的宫廷生活。下片写宋室的覆亡,抒发了千古难消的亡国之恨。全词通过描写国家破灭,多次用典,描述自己的处境,婉转低回,细腻忧伤,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痛之情。
作品原文
满江红1·题南京夷山驿
太液芙蓉2,浑不似3、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4,玉楼金阙5。名播兰馨6妃后里,晕潮7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8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9散,风云10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11,泪盈襟血。客馆12夜惊尘土梦,宫车13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14,同圆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太液池的荷花浑然不似旧时娇艳记得曾经,沐浴春风,备承雨露,富丽堂皇的皇宫之中美好的名声在后妃中广播,莲颜生春,陪伴在君王左右。忽听得,军鼓声掀天而来,繁华顿歇。
君臣离敞,往日的风光消歇,千古之恨,向谁诉说?对着旧时的广阔山河,血泪沾湿衣袖,夜宿驿馆,扰被日闻尘土,飞扬、颠簸流离的赶路场景隙醒,一大早官车就踏着关山的月色赶路了。问嫦娥:是否能让我与你一道在月宫过邪清静的生活,共赏月囤月缺?
创作背景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元兵攻入临安,南宋灭亡。三月,王清惠随三宫三千人作俘北上。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时,勾起深切的亡国之痛,遂在驿站墙壁上题这首《满江红》。
元代戚辅之《佩楚轩客谈》在收载这首词时,题为《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不过,戚氏认为词的作者是张琼瑛——王清惠位下的一名宫女。但是,和王清惠同时的
文天祥、
邓剡、
周密以及与王清惠关系比较密切的
汪元量,都说这首词是王清惠作,且文、邓、汪等皆有和词,当不会有误。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一开头,作者就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经受一场巨大的变故后形容憔悴,精神沮丧。面对旧山河,作者一声长叹:“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的诗句。皇宫太液池中的荷花早已不是以前的颜色。其实荷花颜色依然如旧,只是此时观赏荷花的人满腹愁绪,荷花自然也就染上一丝悲伤的色彩,与国势昌盛的时候不再一样。 作者这里表面写荷花。实则写人。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作者往日的容颜已不复存在。此处王清惠自比为太液池中的荷花,除了与其昭仪的身份十分符合外,还暗含了她情志高洁、不会被污泥染身之意。
面对如今凄清的故都官殿,作者不禁想起曾经的繁华景象:“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春风雨露”、“玉楼金阙”,作者仅着八个字就把曾经富贵繁华的生活描绘了出来。
“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王清惠将目光转到人身上,开始描写自已在南宋皇宫时深受宠爱的生活。“莲脸”既与开头的“太液芙蓉”相对应,又是对作者自己如莲花一般的美貌所进行的描述。这几句暗含王清惠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留恋,然而这种留恋却又加深如今国破家亡之后的悲哀情绪。
上片末两句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较为相似。“忽一声”“揭天来”写出元兵的突如其来和声势浩大。“繁华歇”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南宋王朝的灭亡。忽然一声战鼓传来,元兵似从天而降一般汹涌而来,繁华景象瞬间烟消云散。这两句文势陡起,将作者感情上的巨变表达出来。
《易经》上说:“云从龙,风从虎。” 如今,“龙虎散,风云灭”,君臣流散,说明南宋王朝大势已去,再无回天之力。面对“龙虎散,风云灭”的亡国景象,作者痛心疾首,满腹感慨,“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经历了世事更迭、江山易主,如今山河破碎、身世飘零,心中的怨愤无人诉说,只能对者旧日河山暗自垂泪,让血泪沾满衣襟。“山河百二”化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折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原句是说关中地形险要,两万亲兵可以对抗诸侯的百万之师。一百多年以来,南宋王朝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亡国的结局。在这里,王清惠借“山河百二”代指南宋江山,暗含对南宋统治者恃地形险要、苟且偏安行为的谴责。作者慷慨激昂,颇有忠烈之气。
抒发完对国家兴亡的感叹,王清惠又将目光转回到自己的处境上。“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行人羁旅途中,风餐露宿,早上天刚破晓就被叫起上路,整日翻山越岭,辗转于烟尘滚滚的北行路上。由于日夜担惊受怕,晚上在驿馆里睡觉时会梦到尘土飞扬的战乱景象,常常被噩梦惊醒。这几句是对作者自己与其他后官妃嫔艰难北行实况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亡国俘虏北行万里的艰辛。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作者凄婉地问:月中的嫦娥,你能容许我追随你而去,跟你一起过与月亮同圆同缺的生活吗?作为南宋昭仪,被俘之后,王清惠不仅要忍受俘虏生活的痛苦,还要面对元朝统治者可能施加到她身上的屈辱。两个选择摆在她面前,忍辱求荣,或者坚持节操。面对纷乱的世事,她只愿超脱俗世,过上清静安宁的生活。
这首词的魅力还在于词人善于把沉郁的感情熔铸在凄怨的基调和多变的节奏之中,顿挫中带流动,直率中不乏含蓄。词中叙事时间线索分明,但作者并不平铺直叙,或者今昔交错,或者自身与国事错杂,一层一转,一转一意,极尽顿挫之妙。有时又由于感情倾泻而下,略无滞碍(如“曾记得”三句,“龙虎散”四句),造成一种骏马注坡的艺术效果。从表情方式言,有直抒胸臆处,有婉曲传情处,二者完满结合,浑然一体。虽然当时和作甚多,然“无出其右”。
王清惠此词,写到家国兴亡之事,慷慨激昂,雄壮奇伟;写到自己的处境,婉转低回,细腻忧伤。全词血泪和流,哀感顽艳,读之如聆三峡啼猿、三更啼鹃,酸心堕睫,难以为怀。
名家点评
晚清词家
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凄凉怨慕,和者虽多,无出其右。
作者简介
王清惠(生卒年不详),字冲华,曾任南宋度宗昭仪(宫中女官)。南宋京城临安被元军攻破后,随谢后、全后等一同被俘往元大都(今北京)。后自求为女道士。能诗词,《全宋词》存词一首。
张琼英,王清惠位下的一名宫女,生卒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