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
中药
漏芦,中药名。为菊科漏芦属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orum(L.)DC.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的功效。主治乳痈肿痛,瘰疬疮毒,乳汁不下,湿痹拘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主治
1、乳痈肿痛,瘰疬疮毒:本品苦寒降泄,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效,又因其能通经下乳,故尤为治乳痈之良药。
2、乳汁不下:本品味苦降泄,有良好的通经下乳之功,为产后乳汁不通的常用药。
3、湿痹拘挛:本品性善通利,有舒筋通脉活络之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
化学成分
祁州漏芦根中含挥发油,根的脂溶性部分含牛蒡子醛、牛蒡子醇、棕榈酸,β-谷甾醇、硬脂酸乙酯、蜕皮甾酮、土克甾酮、漏芦甾酮。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漏芦小剂量对动物表现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引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表现,并能兴奋神经肌肉,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漏芦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显著抑制大鼠肝、肾、脑匀浆中过氧化脂质生成,可使血浆中SOD活性升高,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漏芦还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抑制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使粥样硬化病变减轻,发生率降低;还可提高前列环素/血栓素A2的比值,减少白细胞在动脉壁的浸润,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漏芦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漏芦蜕皮甾酮可明显提高ANAE(+)淋巴细胞的比值及绝对值,并对因环磷酰胺引起的ANAE(+)和(-)淋巴细胞比值和绝对值的靠近或倒置现象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及产生IL-1的能力。此外,漏芦还可显著增强大鼠脾细胞在ConA刺激下产生IL-2的能力。
5、此外,漏芦还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临床应用
1、治乳痈肿痛,常与瓜蒌、蛇蜕同用,如漏芦散(《和剂局方》);治热毒壅聚,痈肿疮毒,常与大黄、连翘、紫花地丁等药同用,如漏芦汤(《千金方》);治痰火郁结,瘰疬欲破者,可与海藻、玄参、连翘等药同用,如漏芦汤(《圣济总录》);治疗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本草汇言》又以漏芦与荆芥、苦参、白鲜皮、当归等浸酒蒸饮。
2、治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房胀痛,欲作乳痈,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同用;若为气血亏虚,乳少清稀者,当与黄芪、鹿角胶等同用。
3、治疗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常与地龙配伍,如古圣散(《圣济总录》)。
鉴别用药
祁州漏芦与蓝刺头(禹州漏芦):两者皆为菊科植物,均作为漏芦的正品入药用,同具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之功,主治痈肿疮毒、乳痈肿痛、乳房胀痛、乳汁不下。其不同之处:二者产地不同,且祁州漏芦力专效宏,入药最佳;蓝刺头药力稍逊,不及祁州漏芦。
相关药品
乳泉颗粒、通乳颗粒、乳核散结片。
相关方剂
漏芦汤(《伤寒全生集》)、漏芦汤(《集验背疽方》)、漏芦散(《和剂局方》)、古圣散(《圣济总录》)。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常已脱落,后生皮层为数层至20余层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韧皮部较宽广,射线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较多,大型导管群常与小型导管群相间排列;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其周围的细胞壁木栓化。薄壁组织中有分泌管分布,内含红棕色分泌物。
粉末棕色。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33μm。分泌管长条状,直径24-68μm,内含红棕色分泌物。根头部非腺毛细胞甚长,木化,长0.5-4mm,直径20-30μm。后生皮层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壁稍厚,红棕色,木化和木栓化。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漏芦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丁酮(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药材性状
根呈圆锥形或扁片块状,多扭曲,长短不一,直径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层易剥落,根头部膨大,有残茎及鳞片状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黄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状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微苦。
饮片性状
1、祁州漏芦: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厚片。祁州漏芦切面灰黄色,有裂隙及灰黄色菊花纹,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周边灰褐色或暗棕色,粗糙,具纵沟及菱形网状裂隙。体轻,质脆。气特异,味微苦。
2、禹州漏芦:周边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有的有纤维状棕色硬毛残存。切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黄黑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漏芦属植物祁州漏芦。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cm。根状茎粗厚。根直伸,直径1-3cm。茎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径0.5-1cm,被褐色残存的叶柄。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倒披针形,长10-24cm,宽4-9cm,羽状深裂或几全裂,有长叶柄,叶柄长6-20cm。侧裂片5-12对,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锯齿稍大而使叶呈现二回羽状分裂状态,或边缘少锯齿或无锯齿,中部侧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的侧裂片渐小,最下部的侧裂片小耳状,顶裂片长椭圆形或几匙形,边缘有锯齿。中上部茎叶渐小,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无柄或有短柄。全部叶质地柔软,两面灰白色,被稠密的或稀疏的蛛丝毛及多细胞糙毛和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棉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花序梗粗壮,裸露或有少数钻形小叶。总苞半球形,大直径3.5-6cm。总苞片约9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不包括顶端膜质附属长三角形,长4mm,宽2mm;中层不包括顶端膜质附属物椭圆形至披针形;内层及最内层不包括顶端附属物披针形,长约2.5cm,宽约5mm。全部苞片顶端有膜质附属物,附属物宽卵形或几圆形,长达1cm,宽达1.5cm,浅褐色。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冠紫红色,长3.1cm,细管部长1.5cm,花冠裂片长8mm。瘦果3-4棱,楔状,长4mm,宽2.5mm,顶端有果缘,果缘边缘细尖齿,侧生着生面。冠毛褐色,多层,不等长,向内层渐长,长达1.8cm,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糙毛状。花果期4-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道地产区
我国北方各省多有分布,主产东北、华北、西北。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山坡、路旁。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2.《本经》:“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
3.《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5.《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6.《别录》:“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7.《药性论》:“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肌瘙痒瘾疹。”
8.《本草拾遗》:“杀虫,洗疮疥用之。”
9.《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敷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3:40
目录
概述
功效作用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化学成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