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1月11日,
红四方面军主力到达鄂陕边境重镇山阳县漫川关以东云岭地区,国民党
陕军三个团已据漫川关堵截,国民党四十四师、六十五师、五十一师、四十二师、一师等分别在漫川关东、北、南三个方向对红军形成包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徐向前决定集中兵力从漫川关以东敌人布防薄弱环节实行突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在团长
许世友率领下,反复冲杀,终于夺取了张家庄垭口,打开一条通道,使全军胜利突出重围。在关系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战斗中,共有第二一九团团长韩亮臣等8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场战斗,1998年中共
山阳县委、山阳县人民政府于漫川关镇街道村修建“漫川关战斗纪念碑”。
历史背景
1932年6月,
蒋介石任
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集30余万人以及4个航空队,在
鄂豫皖根据地展开第四次“围剿”,8月上旬,总攻开始。红军与四面八方攻来的敌优势兵力苦战,无法摆脱被动局面,遂于10月下旬西越
平汉铁路,跳到外线作战,伺机打回根据地。但因敌重兵追堵,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长途西征。
1932年10月11日黄昏,红四方面军第10师、11师、12师、73师和少共国际团共两万余人,携1.5万支枪,在
徐向前、
陈昌浩率领下,由
四姑墩向西进发,一路征战,于11月初到达南化塘。南化塘地区交通闭塞,粮米较丰。红四方面军总部研究后,认为南化塘地形、民情条件不错,可以在这里发动群众,立足生根,建立根据地。然而,红军刚刚在南化塘驻军3天,追敌又至。11月4日,敌企图从东、南、北三面合围我军,经过激战,红四方面军总部被迫放弃在南化塘建立根据地的计划,部队继续向西转移。
11月11日深夜,当红军迂回前进到鄂陕交界的漫川关的崇山峻岭中时,敌人动用了约8万人的兵力,基本完成了对红四方面军的包围,企图将红军围歼于云岭至康家坪10余里长的悬崖峡谷之中。红四方面军陷入重兵包围的险境。
战役地理
漫川关位于
靳家河与
金钱河交汇处,以“地貌广阔、水域宽衍”得名漫川。公元前690年左右,楚为御秦,在漫川西北的石门天堑“置方城”,始设关卡,后称漫川关。历史上的漫川关,关址虽有所变化,但其险峻程度都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地百姓至今仍有顺口溜,“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漫川关曾置“漫川县”,设巡检司,清朝为里,民国为镇,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陕鄂边陲的商贸重镇。
春秋战国,这里是“
朝秦暮楚”之地。唐
安史之乱后,这里成为“皇贡辅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南宋时期,这里又变成宋金反复争夺的战场。明崇祯年间,这里见证了“
卢象升合兵擒闯王,
李自成私会
张献忠”的故事。明清两代,这里货运繁忙、商贸繁荣,呈现“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的景象。
云岭时称任岭,原称郧岭,其名来源于西周时期的
郧国。云岭山脉全长近百里,为陕鄂两省界岭,千米以上大山有十几座,素有“铁箍云峰”之称。
1932年,一场攸关红四方面军生死的战斗,让漫川关再次被载入史册。这场战斗,史称漫川关战役、漫川关突围、漫川关战斗,亦称
云岭战斗、郧岭战斗。
战略部署
红四方面军进至漫川关以东地区之后即侦察得知:
杨虎城部的三个团已经占据漫川关布兵防守了,从前面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另外,
胡宗南第一师的两个旅由
郧西进至漫川关东南任岭、雷音寺、七里峡、古庙沟一线,已与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的先头部队展开了激战。除此之外,敌第四十四师已占领了漫川关东北的张家庄至马家湾一线,形成了临时的防御正面,实施阻击,与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九团激战竟日;敌第六十五师、五十一师也尾追至漫川关以东的大沟口、当山地区;
冯钦哉第四十二师,则经漫川关以北的石窑子展开,企图向南压缩过来。很显然,敌已经将红四方面军合围在了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任岭之间只有十余里地幅的悬崖峭壁的峡谷之中了,企图将红四方面军一网打尽。胡宗南还狂妄地叫嚣:“漫川关,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坟墓!”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于深夜进至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总指挥
徐向前马上召集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军委主席
张国焘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作战参谋汇报了当前的敌情态势和漫川关的地形情况,大家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和紧迫。有的人认为: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我们红四方面军经过
麻城、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新集、土桥铺等一场场苦战、恶战,转战至今,根据地都拼光了,损兵折将近一万多人。面对眼前这样的危险局面,如果再硬拼下去,红四方面军就会彻底垮了,所以,不能再硬拼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的人认为: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左右还有夹击,不打不拼,就等于坐以待毙,这正是敌人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样会全军覆灭。张国焘却主张:我想应该把大部队分散开,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这样既可以缩小目标,便于分散行动,利用从敌人的部署或队形的间隙渗透出去,以利于减少伤亡,保存军力。但张国焘的主张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徐向前的坚决反对。徐向前主张部队坚决不能分散,部队如果分散,形不成战斗力,而且容易被敌人逐一消灭。对此,徐向前后来说: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他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这怎么行呢?我说:这支部队不能够分散,在一块儿才有办法。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分散游击,要想尽办法突围。
陈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见,最后决定集中突围。
根据徐向前的意见,方面军的领导很快就统一了认识,定下了抓敌弱点,集中兵力,乘敌立足未稳之机,组织坚决而迅速的突围,一定要保住革命力量,一定要保住红四方面军的决心。而后,总指挥徐向前通过分析敌军的各个方向的部署情况和我军转移的方向,决定从北面敌兵力部署薄弱的位置,且敌两支部队结合部的地段实施突围。徐向前要求突围部队:一是行动要隐蔽、突然,在敌人还未组织起有效抵抗或来不及封堵的时候,我突围已经成功;二是要充分发挥火力的作用。集中火力于突围地段,确保给敌人以有效压制,减少敌火力威胁;三是突围行动要坚决,来不得半点的迟疑、犹豫、退却,一鼓作气,必保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四是突围中,各部队要搞好协同,不得混乱,互相支援,互相掩护。
徐向前提出突围要求之后,又明确了突围任务。徐向前直接命令红十二师担任主要突击部队,在红七十三师的配合下,夺路前进,在敌合围的部署上坚决打开缺口,巩固既得阵地,保障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命令以红十师、红十一师各一部坚决抵御南面和西面敌人的攻势,形成对外正面,以保证红十二师正面夺路开口,实施突围的翼侧安全。
战役经过
徐向前将突围的艰巨任务交给了
王树声的73师和
旷继勋的12师。73师219团(团长韩亮臣)和12师34团(团长
许世友)都是善于打硬仗、攻坚能力强的部队。此战,219团负责抢占龙山制高点,34团负责攻占漫川关以东的北山垭口。入夜,我军对敌44师两个旅的结合部发起了强攻。
73师219团在团长韩亮臣的带领下向龙山发起冲击。部队刚冲上山顶,敌44师130旅也从山背后爬上了半山腰,离山顶只有十几米。韩亮臣指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219团战士抛掷了一阵手榴弹,才把敌人打下去。
为了达到全歼红军的目的,敌人进行了疯狂的反扑。两军在山顶上反复进行拉锯战,战斗异常激烈、残酷。韩亮臣不幸中弹牺牲。73师师长王树声当即命令219团副团长徐世奎接着指挥,死守阵地。经过一次次的反击,终于夺得了龙山制高点。
34团则以最快的速度向北山垭口前进。敌44师从东北方向朝南摸过来,进入了南坪河谷。敌先头部队顺着山坡向上爬,34团团长许世友带着部队顺山而下,在距漫川关东北约20里的张家庄,两军相遇了。
张家庄左右两侧耸立着两座高岭,中间一座馒头状的无名小高地便是34团阻击敌人的阵地。34团阵地左侧后面是全军赖以突围的唯一通道。敌人以两个旅的兵力,轮番向34团进攻,一次次被打下去。从早上到下午,敌人在34团阵地前留下了数百具尸体,却始终未能前进一步。整个北山垭口,牢牢控制在34团手里。
219团和34团在龙山、张家庄北山垭口的阻击战,打了整整三天两夜,以牺牲2000余人的代价,为红四方面军打开了“生命之门”。当红军主力全部顺利通过通道脱离险境后,王树声和许世友才指挥219团、34团开始撤退。上山时两个营(每营五六百人)的战士,撤下来时只余百十来人,王树声目睹此情此景,豆大的泪珠直往下掉。
许世友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这场战斗时说:“张家庄阻击战从开始到结束,各级干部不知更替了多少茬。一营营长最后是由营部一名号兵同志接替的。全营五六百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80多人……但我团阵地一寸也没有丢。”
胡宗南和肖之楚急令所部进至漫川关以北十余里的柳树河,设置阵地,组成第二道阻击阵地,企图阻止红军向纵深发展。但紧随红三十四团之后的红二一九团马上前出与增援之敌同时赶到了柳树河,各自占领阵地,展开对射。红二一九团在正面火力牵制的同时,迅速从两翼向敌发起冲击。敌人不辨虚实,狼狈后退。徐向前亲临指挥,要求红三十四团和红二一九团一定将敌阻击于此,掩护主力部队通过漫川关。敌人向红军阻击阵地发起轮番攻击,双方的伤亡都较大,但我红军将士已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了。所以,只有拼尽全力,控制住得以突围的通路,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战至13日黄昏,敌人终于没能突破红军的阻击阵地。
多年后,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漫川关战斗时,仍感慨万千:“当时,敌众我寡,地势险恶,就剩下机关枪能交叉射击到的那么个口子可以突围,的确到了危险至极的境地……许世友那个团立了大功,二一九团打得也不错。幸亏敌人刚到,合围圈不够严密;我军决心果断,行动迅速,利用夜间突围奏效,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开国少将,时任34团某班班长、旗手
罗应怀在回忆录中写道:“漫川关战斗,是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当时,我军处境之险恶,战斗之激烈、残酷,是前所罕见的。枪子和弹片把无名高地上的松树枝叶削得光秃秃的,只剩下一根根半截子树桩。我们营上去的五六百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八十多人,我打的旗,被弹片撕成了一条条碎片,连旗杆也被子弹打穿了好多孔。二营撤离阵地时,发现有两个班的十几名同志由于长时间趴卧在冰天雪地里,竟被严寒夺去了生命……我们以一个团的兵力,硬是顶住了敌人四十四师两个旅的进攻,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掩护了全军的胜利转移。”
战役结果
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的企图。11月13日黄昏,全军顺着三十四团控制的北山垭口通道胜利突围,连夜沿小路向北急行,翻越茶壶岭,攻占竹林关。接着折向西北,以两昼夜急行军二百多里的速度,进抵商县西五十余里的杨家斜,再南下北折进入关中平原,然后经长安、户县、周至、城固、西乡、镇巴抵达川北地区,在川陕交界一带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胡宗南又一直尾追到陕南。
主要影响
漫川关一战,红四方面军以2000多人牺牲的代价,突出重围,脱离了险境,进入陕南,再次打破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的企图。
后世纪念
漫川雄关魏巍青山存大义,金钱河水滚滚波涛颂英魂。
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共山阳县委、
山阳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在漫川关镇街道村修建了“漫川关战斗纪念碑”。2014年,在漫川关镇
闫家店村新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园区主要包括展馆、纪念碑、纪念亭、门楼、围墙和管理用房等。陵园建成后,从漫川各地迁来烈士遗骸350个,修建烈士墓碑350座。从墓碑上看,很多烈士都是在漫川关突围战中牺牲的,简介中有“红四军某部战斗员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在云岭战斗中牺牲”“红四军某部战斗员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在万福沟战斗中牺牲”,但几乎都没有具体姓名。后来,还在银漫公路与张家庄公路交汇口树了一块“漫川关战役遗址”石碑,在漫川古镇对面河岸修建了“漫川关战役”浮雕纪念墙,在万福沟贺家岭修建了“郧岭阻击战红军英烈纪念碑”和纪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