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予,原名潘美珠,1924年生于浙江杭州,广东省话剧团著名演员、导演。代表作品《
安居》等。
潘予从十四岁开始,就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因参加演抗日的戏,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她改名陆辛微,投奔共产党领导下的演剧七队,开始了革命的演剧事业。先后参加了话剧《
刑》、《重庆廿四小时》、《
家》的演出。一九四四年,在戏剧人才荟萃的西南剧展中,潘予扮演《
法西斯细菌》中的静子,把一个温柔如水的日本女性展现在舞台上,很有光彩,初露头角。抗战胜利后,她改名潘予,在对敌斗争中入了党。并随党领导下的
中国歌舞剧艺社到东南亚巡回演出。
1954年,华南话剧团选派她到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学习,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表、导演体系的训练。在结业演出中,潘予成功地饰演了苏联早期名剧《柳鲍芙·雅洛娃娅》中的主角。她的出色表演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称她是“蓝天里的一朵白云”。
专家所讲授的导演艺术,潘予通过角色的创造体现了,这为她以后的导演艺术道路奠下了基础。从演员到导演的潘予,亦导亦演。扮演过充满泥土味的
珠江三角洲妇女梁甜(《珠江风雷》),坚贞不屈、风骨凌然的江姐(《红岩》),含辛茹苦、委曲求全的刘芳纹(《同甘共苦》),俄罗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卡捷琳娜(《大雷雨》)等角色,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所执导的《
年青的一代》、《边疆新苗》、《西望长安》、《风华正茂》等话剧,都能使观众不但可以感觉到台上每个人物形象的内在力量,而且有一股扑面而来的强烈的时代气息。
1963年排《
年青的一代》,潘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肖继业和肖奶奶祖孙这条主线,强调继承革命事业这一主题。通过这个戏向观众提出问题:一面是远大的理想,艰苦的实践,而另一面是温暖的小家庭,安逸的生活;假如是你的话,你该作何选择?在挑选演员时,潘予有大胆的构思。她让一个浓眉大眼、魅梧壮实的青年演员陈起芬扮演林育生,而扮演肖继业的却是纤细瘦弱的张家齐,有人担心这有损英雄形象,认为应该让他们倒过来。但潘予却有她自己的设想:外貌壮实的林育生,长期养尊处优却有着一个软弱、空虚的灵魂;纤弱的肖继业却有着倔强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形象的差异使思想的对立更加强烈,对肖的歌颂,对林的批判也显得更有力显。另外,潘予着重启发演员挖掘林育生在“读血书”时的内心世界。要求演员设想林育生的母亲就象《
红岩》中的
江姐从容就义的形象,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加深了,演到这里不仅声泪俱下,而且充满着对壮烈牺牲的双亲的崇敬和怀念,及对自己错误的悔恨和羞愧。潘予认为:要使观众不光是从舞台形象的外部特征去理解人物,而且要通过外部动作窥见人物的灵魂,这就要靠演员不能停留在
人物性格的外部体现上,而要不断地去充实和挖掘人物性格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实质。这台戏一上演,便在广州连续演了近二百场。陶铸同志对潘予说:“你年纪大点,演肖奶奶合适,演得好。”剧组的同志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十年浩劫之后,潘予又导演了《救救她》、《出租的新娘》、《迟开的花朵》等。在排《救救她》时,她到收容所深入生活,看到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年的精神状态,感到痛心疾首,不禁从心底里呼喊“救救孩子”。她深深感到有一种沉重的社会职责压在她肩上,将热情和心血都倾注到这个戏中去。剧中的李晓霞可以说是林育生在新时代的演变,她的堕落具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在处理李父听到李晓霞做坏事,盛怒之下要用刀砍她这段戏时,导演让演员持着一把白晃晃的真钢刀上场,钢刀“哐当”一声落地,观众心里一紧,吸了口冷气“啊,是真刀!会出人命的”。这个效果,自然而然地把观众引入戏中的规定情境,使导演的构思——“这样的家庭教育方法,有险无益,会丢掉孩子的啊!”——形象而生动地为观众所领会。这些细节,看似轻描淡写,却含义深刻,力透纸背。在处理李晓霞与草上飞大打出手一段戏时,潘予很注意掌握分寸,既要求演员练好一招一式,打要像真打,但不能过火;要有舞台气氛,又不哗众取宠。她认为:在台上出现这些场面,要根据规定情境,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免致引起剧场内单纯为欣赏演员的不凡身手而发生不正常反应,这样就使观众跳出剧中人物的生活来评论某个演员的技巧。在这个戏中,潘予还兼演了方媛老师,观众可以从方老师身上体会到火一样的热情,凭那一颗始终不灭的爱心唤醒了李晓霞即将死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