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书》原名为《衡书》,是明末清初唐甄创作的哲学著作。意在“权衡天下”,后因自己接连遭遇不幸,改其名为《潜书》,意即“潜存待用”。
内容简介
《潜书》为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代表作。“不忧世之不我知,而忧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潜存》)。前后历经30年而成书。“四十以来,其志强,其气锐,虽知无用于世,而犹不绝于顾望。及其困于远游,厄于人事,凶岁食糠粞,奴仆离散,志气销亡,乃喟然而叹曰:‘莫我知也夫!’不忧世之不我知,而伤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有见则言,有闻则言。历三十年,累而存之,分为上下篇:言学者系于上篇,凡五十篇;言治者系于下篇,凡四十七篇;号曰《潜书》。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谋其政。”(《下篇下·潜存》)
《潜书》(1705)起初仿《论衡》之体,名叫《衡书》,13篇,署名唐大陶,意在权衡天下。后来逐渐增加到97篇,并改名《潜书》,署名唐甄,意为潜而待用。
全书先分上下两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合4卷之数,共97目。全书主要是政论文,一部分是教育著作。所述内容不在于引经注典,更不同于汉后诸儒的文字章句之学,而在于针对时弊。
作品思想
上篇自《辨儒》始,至《博观》止,共五十目,多言学术。其言学大旨上尊孟子,下及陆九渊、王阳明,宗王阳明致良知之说,认为事功出于心性之修养,心性修养应表现为事功,主张知行合一、气在理先。反对程朱理学空谈心性。
上篇上共21篇,自“辨儒”至“劝学”。辨儒 尊孟 宗孟 法王 虚受 知行 性才 性功 自明 充原 居心 除疾 病获 悦入 恒悦 七十 无助 思愤 敬修 讲学 劝学
上篇下共29篇,自“取善”至“博观”。取善 有为 良功 格定 去名 五经 非文 知言 鲜君 抑尊 得师 太子 备孝 明悌 内伦 夫妇 居室 诲子 善施 交实 食难 守贱 独乐 养重 居山 贞隐 大命 破祟 博观
下篇自《尚治》始,至《潜存》止,共四十七目,多言政治。其论治则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均等,提出革新政治、整顿吏治、重用贤才、赏罚分明、重视学兵、鼓励农桑、富民为先等措施。
下篇上自“尚治”至“柅政”共24篇。尚治 富民 明鉴 考功 为政 存言 权实 格君 任相 善功 远谏 卿牧 善任 省官 制禄 达政 更币 匪更 用贤 六善 恤孤 善游 主进 柅政
下篇下自“惰贫”至“潜存”共23篇。惰贫 教蚕 省刑 名称 除党 贱奴 丑奴 去奴 耻奴 女御 吴弊 全学 五形 审知 两权 受任 利才 仁师 室语 止杀 厚本 有归 潜存
诗文 传序
后世评价
潘耒谓“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潜书]四见而冒言之,资之深,故信之笃;蓄之厚,故发之果”(《潜书序》)。
即谓此书“低诬烈皇”、“种种悖谬”而拒绝为唐甄撰写墓志的王源亦谓“其论学、论兵诸篇,卓识伟论,非近代所有”(《书唐铸万后》)。
版本更迭
1705年,唐甄的女婿王闻远刊刻《潜书》,是最早的原刻本。
清修《四库全书》,馆臣以为二书,分别撰有提要,列入《存目》。
光绪九年(1883)李氏刻本,均是原刻本的翻版。
光绪三十一年邓氏翻刻本,均是原刻本的翻版。
山东全省官印书局, 清光绪32年(1906) 铅印本
古籍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标点排印本
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点校本、1963年增订本、1984年重印本。
作者简介
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合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与遂宁
吕潜、新都费密,合称“
清初蜀中三杰”。被中宣部、国家教委评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位杰出思想家之一。他潜心于先秦诸子百家,摒弃汉代以下学者著作,尤不满汉儒经学和宋代程朱理学。《潜书》原名为《衡书》,意在“权衡天下”,后因自己接连遭遇不幸,改其名为《潜书》,意即“潜存待用”。
参考资料
文津搜索.中国国家图书馆 ·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 国家典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