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广东省
潮州市湘桥区东兴北路189号。地处潮州市区的
笔架山麓,紧邻
韩江与古城区隔江相望,潮州居民习惯性地将笔架山山脚沿江一带的村落称作“百窑村”,始于唐,盛于宋,被誉为“宋广东陶瓷之都”。作为一处烧制瓷器并大量外销的宋代古窑址群,潮州窑与广州西村窑、雷州窑并称广东宋代三大窑址。
历史沿革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始于唐,盛于宋,被誉为“宋广东陶瓷之都”。
北宋的笔架山窑场,烧制陶瓷的窑炉鳞次栉比,绵延数里,成为“百窑村”。大量的瓷器在这里出窑后源源不断地经由韩江转运出海,走向世界,成为宋代中国南方陶瓷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产品在1050年~1200年大量出口外销东南亚市场,通过南北两条通道航线销往海外。随着水下考古的进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出土、出水了笔架山窑器物。笔架山潮州窑北宋东南沿海的重要窑场,对“百窑村”的发展研究历来不绝。在东亚的日本博多港口消费地遗址考古中和韩国开城等地方出土了不少宋代笔架山窑产品。在柬埔寨吴哥地区,于1990~1999年皇城宫发掘出土物中,也有笔架山窑遗址出土物常见的青白釉盒,其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用途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习惯。
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潮州城西的云梯村中,当地驻军在挖战壕时挖出一个小石室。石室中藏着四尊青白釉释迦牟尼佛座像和一个贴塑莲花瓣的青白釉瓷香炉。根据佛像座铭文和窑址出土标本比对,考证为北宋笔架山窑出品。
1953年至1954年,笔架山麓的韩山师范学院在扩建校舍期间,四座龙窑被接连发现。
1958年,笔架山潮州窑的考古工作正式开始,陆续发掘出六座窑址。至此到1987年,围绕笔架山南北三公里进行的考古工作,一共发掘整理了12座斜坡式龙窑,其中10座按照顺序编号为Y1至Y10号窑,Y4号、Y10号窑为阶级型龙窑。
2022年3月开始,为加快建设进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最新发现:14米龙窑“龙头”、南宋印花青白釉瓷片和疑似宋代码头、陶作坊。
遗址特点
结构
笔架山窑另一个有利的发展条件是山脚下的韩江提供了便利的水上运输,笔架山周边拥有丰富的瓷土矿资源,先进的生产工艺,加上方便的水陆交通和临近出海口,自古以产量巨大、器型繁多而主销海外市场,在中国陶瓷史和外销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区经过环境整治已经整理出了一片开阔的平地并专门建设了防腐木栈道,保护地下尚未考古发掘的遗存。较为出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百岁时题名书写的“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主题标识。
特点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一共发掘整理了12座斜坡式龙窑,并按照顺序编号为Y1至Y12号窑。窑炉结构系斜坡龙窑,1、2、3、6、10号窑为分室龙窑;5、7、8、9号窑为单室龙窑;4号窑为阶级窑。其共同特点都是长条形斜坡式龙窑,其建窑时一般是在适宜坡度的山坡上挖一长条形深沟,自下而上,依山势上伸砌筑。多样性的窑炉结构进一步增加窑内辐射热能,促进传热效果。烧窑时升降温得到理想控制,均能烧还原气氛,适应烧制大小和多器型瓷器,产品釉色晶莹,透明度高,与釉下刻划纹饰交相辉映,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誉度。而唯一一条阶级窑的特点是从分室龙窑演变而来,把窑床分隔成若干窑室,呈阶梯形。每个窑室前端设有火厢(燃烧室),火厢隔墙下端有一排火孔,燃烧时火焰从窑顶倒向窑底,经火孔进入窑室。其优点是升降温时间相对长,窑温的过渡可控性高,在节省燃料,利用窑温、减少窑具损耗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Y10号窑内分18段窑床,窑头火膛有待继续考古,其后为第1段窑床,长约30米,其余窑床长度分别是3到5米不等。窑体系挖斜坡深沟而建,窑墙砌长方形砖,烟熏火烤的琉璃痕迹仍保留。窑底用砖或匣钵砌隔梁,总坡度17度,窑炉的结构设计技术、窑体长度、生产能力等在国内皆为罕见。属于典型的阶级型龙窑,其残存长度79.5米,宽3米,窑炉的结构设计技术、窑体长度、生产能力等在广东省内乃至中国都较为少见。阶级型龙窑在建窑时一般是在适宜坡度的山坡上挖一长条形深沟,自下而上,依山势上伸。阶级窑的特点是把窑床分隔成若干窑室,成阶梯形。每个窑室前端设有火厢(燃烧室),火厢隔墙下端有一排火孔,燃烧时火焰从窑顶倒向窑底,经火孔进入窑室,有利于控制还原气氛和炉温,提高烧制质量,且比龙窑节省燃料。
2022年11月12日消息,“Y10号”龙窑的窑头被找到,这一发现使得完整的10号窑长达近百米,成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龙窑,也是广东境内长度最长、规模最大的宋代龙窑。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在北宋时期南方的诸多窑场中,笔架山窑场所使用的窑炉技术是领先的,大规模生产与海外市场需求量相呼应。专家估计,笔架山窑场瓷器年产量以1号窑为例,窑床实长24.71米,年产量可达20万只左右;10号窑这样的大型窑,年产量则超过50万只,窑内出土的瓷器器型有20多个,釉色以青白釉为主,还有白釉、青釉、黄釉、酱釉。
文物遗存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产品主要有碗、盘、盏、灯、炉、杯、壶、盂、盒、豆、釜、洗等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术瓷。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釉等。其主要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水较薄,多为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文物有:鱼形壶、青白釉军持壶、“胡姬劝酒”壶、青白釉褐彩佛像、酱褐釉小狗……展示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采集的多件文物和标本,其显著特点之一便是都带有东亚、东南亚、西亚等消费国领域的文化因素。以青白釉瓜棱盘口瓶为例——“口沿设计为盘口,瓶颈刻划旋弦纹,腹部压印瓜棱纹成丰满瓜形,器型为适应东南亚外销需要,此类瓶在东南亚大量出现;青白釉贴塑莲花炉,以瓷器的贴、塑、雕手法模仿波斯金、银等金属器物造型、装饰风格,其最终目的就是适应消费地的需求。
科研成果
1954年起,故宫博物院
陈万里等老一辈古陶瓷研究者也踏足潮州笔架山窑考察、采集瓷片标本,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国学大师饶宗颐发表《潮瓷说略》《潮州宋瓷小记》,肯定了笔架山潮州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把潮州窑研究引向深入,并于2012年提倡成立粤东考古中心,并亲自题写“粤东考古中心”,让笔架山潮州窑在学术界真正引起关注。
文物保护
2001年,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广东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单位之一,也是粤东地区首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2018年4月,中国24个城市共同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成立了“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截至2018年4月已有26个城市加入,其中就有潮州。
2019年,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Y10号窑址保护展示项目,Y10号窑遗址是考古遗址公园内规模最大、保护较好的窑址,也是遗址公园里最核心的展示亮点。
2021年10月12日,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
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3年4月10日,入选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公布的“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旅游信息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兴北路189号。
可乘坐潮州公交第10路、110路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