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群
以群为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
澜沧群,是以群为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彭孝贤等1956年命名;云南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965年介绍。该群主要为片岩、千枚岩夹炭质、硅质岩角闪片岩石英角斑岩。含微古植物。总厚度>1500m。
命名
云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965年命名为澜沧群(1∶100万普洱幅地质图)。命名剖面位于澜沧县城周围及勐海、曼来、西定及打洛以北地区。
沿革
1916年英人布朗(J.C. Brown)将昌宁一带深变质岩称为结晶岩系,浅变质岩称为高良系。1942年宫景光、王超翔分别称为五台纪变质杂岩系和震旦纪高良系。1945年曾繁祁将澜沧县一带的变质岩分为太古代火成片麻岩、元古代水成片麻岩及片岩、震旦系板岩、千枚岩及石英砂岩。1958年云南踏勘队将本区浅变质岩列为昆阳群。云南地质局滇西南地质队划为前震旦纪。1961年云南省地质厅石油地质队一分队提出上述变质岩系下古生界。1965云南区调队命名为澜沧群,时代为寒武纪。此后在70年出版的1∶20勐海幅地质图中将该区澜沧群进一步划分为阿克、巴夜、南勒、南木岭、勐井山、曼来、惠民西定等8个组。1989—1991年编典者在滇西考查中,再次加以修正为西定、勐井山、曼来、斑炳寨、独水井及大窝岭等6个组,时代为新元古界
特征
层型
正层型 云南勐海县曼来组路线剖面
构成
主要岩性为中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受到多期递进变形、变质作用可达高绿片岩相,鉴于原属该群中的惠民组,为逆冲于澜沧群之上的构造岩片,故应从澜沧群中剔除。澜沧群主要岩性包括有灰绿及黄绿色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千枚岩等夹有炭质硅质岩、角闪片岩石英角斑岩,总厚度>1500m。雷作祺、宋学良等曾于该群中获有微古植物Lophominuscula sp., Margominuscula verrucosa, Leiominuscula nimuta, Leiopsophosphyra minor, Bavlinella faveolata, Microconcentrica aff. Induplicata等。
接触关系
不整合于其下的大勐龙群有(1438±17.7)Ma(Sm-Nd法等时线)的年龄值。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昌宁、凤庆习谦街、双江上允、勐海曼来、西定等地,以曼来—西定地区最为发育。
备考
编撰者 :王自强
作者1 :宫景光
年份1 :1942
作者2 :王超翔
年份2 :1942
系名 :新元古界
参考资料
中国岩石地层名称辞典库.中国地质科学院数据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22:26
目录
概述
命名
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