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
安徽省淮北市辖县
濉溪县,安徽省淮北市辖县,位于淮北市区南部,东、东南分别与宿州市埇桥区、蚌埠市怀远县接壤,西、西北与河南省永城市相邻,西、西南与亳州市蒙城县、涡阳县毗邻,北、东北与相山区、烈山区相邻。濉溪县域总面积1987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4月,濉溪县辖11个镇。截至2023年末,濉溪县户籍人口为114.1万人。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属宋国
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相县铚县蕲县符离县,属泗水郡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地节元年(前69年),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后侯国又改称沛郡。
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属魏豫州谯郡的相县、铚县、竺邑县、蕲县和符离县。
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属徐州沛郡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郡之铚县、蕲县。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于汉、晋铚县故城,置临涣郡,属睢州,治所在涣北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
北朝东魏兴和(539年—542年),废临涣郡,改属谯州(今安徽省涡阳县故城)。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临涣郡析置白掸县(今百善南)和涣北县(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临涣郡涣北县。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天保四年(553年),废临涣郡、涣北县置临涣县,改属谯州谯郡。武平三年(572年),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武德四年(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今赵集山西村)。元和四年(809 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属宿州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元和九年(814年),临涣县改属宿州,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为加强宿州的军事地位,设置保靖军节度,宿州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属淮南东路,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
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并入宿州,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明清时期,属宿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属宿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专区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属宿县地区。1977年1月12日,改属淮北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4月,濉溪县下辖11个镇:濉溪镇韩村镇刘桥镇五沟镇临涣镇双堆集镇铁佛镇南坪镇百善镇孙疃镇四铺镇,另设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濉溪经济开发区。县政府驻沱河路92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濉溪县位于淮北市区南部,东、东南分别与宿州市埇桥区、蚌埠市怀远县接壤,西、西南与亳州市蒙城县涡阳县毗邻,西、西北与河南省永城市相邻,北、东北与相山区烈山区相邻。县域总面积198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3.5至32.4米。以横穿平原中部的古隋堤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为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黄泛冲积平原区包括刘桥、濉溪、百善、四铺、铁佛等乡镇,为黄泛沉积物覆盖,属冲积成因的堆积地形。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包括双堆集、南坪、孙疃、五沟、临涣、韩村等乡镇,为黄土性古河湖沉积物覆盖,属剥蚀堆积地形。
气候
濉溪县年平均气温在14.3℃—15.5℃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1月平均气温最低,1961年—2010年间50年平均气温0.5℃;7月平均气温最高,1961年—2010年间50年平均气温27.4℃。年降雨量650毫米—1020毫米,雨量较为适中,一般年份能够满足主要栽培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水文
濉溪县境内共有9条河流,均属淮河流域,多系自然坡降平行贯穿,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顺其流向。承担上游境外来水的行洪河道有萧濉新河、王引河、新沱河、包河、浍河、北淝河6条,经变迁起源于本县的有老濉河、澥河、巴河3条。境内河道全长222.9千米,分为濉河、新沱河、浍河、澥河、北淝河5个水系,两岸分布大沟115条。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濉溪县水资源总量约为5.245亿立方米,年均可利用量2.6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390立方米。县内地表水集蓄于沟、河、塘、煤矿塌陷区内。
生物资源
濉溪县野生兽类有野兔、野猫、獾狗、刺猬、松鼠、黄鼠狼等。50年代,东北部山区(后划归淮北市烈山区)有狼出现。1981年,在浍河和闸河各捕到1只扬子鳄。
濉溪县林木科类有黄连木、山槐、朴树、楸树、白榆、山枣。
矿产资源
濉溪县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能源基地淮北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现矿产53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28种,非金属矿产21种,水汽矿产2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7种。主要为煤,其次是铁。濉溪县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51.93亿吨,其中煤50.99亿吨,约占98%;铁0.94亿吨,约占2%。保有矿产资源储量46.33亿吨,其中煤45.6亿吨,约占98%;铁0.73亿吨,约占2%。年产矿石总量1622.81万吨,其中煤1538.19万吨,约占95%;铁72.02万吨,约占5%。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濉溪县户籍人口114.1万人,比2022年减少131人,其中,男性59.2万人,增加1247人;女性54.9万人,减少1378人。当年出生人口9468人,死亡人口1747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濉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1%。
2023年,濉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9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06.3亿元,同比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36.4亿元,同比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为10.1:50.7:39.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9万元。
2023年,濉溪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7万人,新增私营企业2622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2331家,新增市场主体15942个。
2023年,濉溪县实施重点项目271个,完成投资226.7亿元。
2023年,濉溪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2%,在建项目275个,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46.7%。5000万以上项目200个,完成投资增长5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6个,完成投资增长56%。新开工项目支撑作用较强,2023年新开工入统项目116个,完成投资增长4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0.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技改投资增长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0.8%。
2023年,濉溪县完成财政总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税收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22%;非税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3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教育支出18.4亿元,同比增长4.5%;科学技术支出3亿元,同比增长11.2%;社会保障支出11.3亿元,同比增长14.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5亿元,同比增长5.7%;农林水事务支出15亿元,同比增长5.7%。
第一产业
2023年,濉溪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6亿元,同比增长4.4%。粮食种植面积341.2万亩,总产量126.3万吨。蔬菜播种面积8万亩,同比增长5.1%;蔬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6.6%。全年生猪出栏91.4万头,同比增长7.2%;牛出栏1.2万头,同比增长0.4%;羊出栏24.3万只,同比增长4.9%;家禽出栏971.4万只,同比增长8.5 %;肉类总产量9.7万吨,同比增长8.1%;禽蛋产量4万吨,同比增长13.5%。
2023年,濉溪县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新增智能农机示范基地2个。新增家庭农场2322家、农业合作社126家。新增农作物国审品种2个、省审品种12个,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58家。
第二产业
2023年,濉溪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其中2023年净增高技术企业2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1%,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1.9%,应交增值税同比下降20.2%。
2023年,濉溪县新增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2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房屋竣工面积4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3%。实现建筑业产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0.7%。
第三产业
2023年,濉溪县入统限额以上商贸单位36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8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长6.9%。分城乡看,城镇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6.8%,乡村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24.4%;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增长8%,餐饮收入增长5.7%。
2023年,濉溪县实现外贸进出口7.62亿美元,同比下降2.1%,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同比下降3.8%,进口0.47亿,增长32.4%,有出口实绩企业达36家。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0个,利用省外资金160亿元,利用外资3277万美元,新增外资企业2家。
截至2023年末,濉溪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805.4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亿元,同比增长17.2%;住户储蓄存款余额622.6亿元,比年初增加80.7亿元,同比增长14.9%;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610.5亿元,比年初增加92.9亿元,同比增长17.9%。金融存贷比75.8%,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2023年,濉溪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6.7亿元,同比下降38.9%。其中住宅投资同比下降47.7%。商品房销售面积4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
交通运输
建国后,濉溪县地处淮北煤田开发中心,交通业迅速发展。1956年春,县人民委员会发动群众,以“民工建勤”的方式,把濉符公路改建成碎石路面,至次年冬完工,境内长23千米,这是濉溪县第一条晴雨通车公路。1959年,宿永、宿蒙公路县境内路段63.2千米,全部改建为砂礓路面,符合国家四级道路标准。此后,烈山至蔡里、宋疃至马桥、渠沟至青龙集路段,相继改建为碎石路面,计长24.1千米。濉溪至四铺、四铺至孙疃、临涣至五沟、濉溪至涡阳、南坪至罗集、孙疃至任集等路段也先后改建为砂礓路面,计长284千米。
2023年,濉溪县乾隆湖路、沱河东路加快建设,北环路、岱河西路等断头路全面打通,溪河路涉铁立交、岱河路北菜市段、金沙路跨老濉河桥、玉龙路西延加快推进。提质改造农村公路112.1千米,城多交通一体化水平达到5A级标准。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濉溪县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当年招生794人,在校学生2898人;普通中学52所,当年招生21645人,在校学生61286人,其中高中7所,当年招生6471人,在校学生18472人;初中45所,当年招生15174人,在校学生42541人;小学167所,当年招生14295人,在校学生89736人;幼儿园179所,当年招生8811人,在校学生3354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2%;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8%。
截至2023年末,濉溪县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10593(公办8526)人,职业教育教职工138人,幼儿教育教职工2905(公办1173)人。濉溪职业技术学校达到A类办学标准获评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开发区中心校完成扩建,城关三小建成使用,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持续下降。
科学技术
2023年,濉溪县铝基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正式获批,成立皖北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全省首家县级数字研究院揭牌成立。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3家,新增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6家,登记科技成果171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0.3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2项,获省科技项目3项,县级科技项目9个。新增专利授权1096件,其中发明专利150件,新增商标1109件。
文化事业
2023年,濉溪县举办中国·淮北首届嵇康古琴艺术节重塑“古琴之乡”文化品牌。“濉溪号”观光小火车正式运营溪水长街建成开放,凤栖湖公园正式开园,长三角汽车(房车)集结赛暨长三角场地越野赛成功举办。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濉溪县共有卫生机构426个(含村卫生室),床位4936 张,卫生技术人员5681人。其中医院15个,床位2949张;卫生技术人员2629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965人;乡镇及街道卫生院18个,床位1450张,卫生技术人员1402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693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所,床位120张,卫生技术人员117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5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技术人员53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39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02个,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50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濉溪县民生支出73.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84.1%。建成安置房2530套,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6万平方米,新建停车泊位2025个。扎实开展10项暖民心行动,认真抓好50件民生实事,民生资金投入71.1亿元。实施50项民生实事,14个社区达到省市“三千米”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23个,扩容老年教学点22所,新增托位960个,新增家政服务人员1128人。2023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万人、6.7万人和5.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7.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0万人,续保31.2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8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446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
文物古迹
柳孜运河遗址
柳孜运河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属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遗址。1999年、2012年该遗址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9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填补了运河考古的多项空白。其中,石筑桥墩是我国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沉船尚属首次,大量隋唐宋以来3个朝代、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现证明,柳孜是隋唐宋时期通济渠沿岸的繁华重镇,遗址保存完好,对研究通济渠的流经路线、运河结构、河道变迁、水工技术、造船技术、漕运历史、商旅活动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柳孜运河遗址,曾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临涣城址
临涣城址位于濉溪县临涣镇,城垣绕临涣集一周,南临浍河(古名涣水),城垣东、北、西三段保存基本完整,南段东半部损毁较为严重。城址平面近正方形,周长5818米,总面积212万平方米,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先秦古城址。临涣城址的形制特点以及出土文物的时代特征,与古代文献关于“铚邑”、“铚县”记载年代相吻合。考古资料显示,城垣始筑于战国,汉代又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覆土夯筑。古城原有四门,分别设在城垣的四边中段,城外有护城河。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汉墓
古城汉墓位于濉溪县铁佛镇古城行政村,现封土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封土下有两座墓葬,均墓向朝西。两座墓葬虽多次被盗,仍出土铁器、铜器、石器、陶瓷器等文物100多件,其中陶质彩绘龙首匜、铜、铁质车马器、铁镜形器、青石灯等器型在安徽已知出土的汉墓中较为少见。墓内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明确纪年,对考证东汉中晚期同类墓葬提供了参考依据。画像石的排列组合,为研究皖北及鲁南、豫东地区汉代画像石的排列组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画像石雕刻精美,手法娴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3月古城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旧址
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旧址位于濉溪县双堆集镇。旧址东西长约10千米,南北宽约7.5千米,占地面积约75平方千米。1981年9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文昌街北段西侧,为前后三进庭院,青砖小瓦砖木结构房屋52间,占地3000平方米。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对于研究淮海战役、研究中央军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卓越指挥艺术,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和场所。2006年5月25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位于安徽省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家,为一处2进院落,占地646平方米。1981年9月19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濉溪老街古建筑群
濉溪老街古建筑群位于濉溪县濉溪镇前大街,由9处重点建筑本体及1条石板街和8条历史巷道组成。老街及两侧建筑始建于清代中期,民国十年(1921年)街道路面改由青石板铺筑。该街东西向,稍弯曲,全长650米。街道两侧的9处重点建筑均为清代至民国时期,房屋大多沿袭中原地区清代建筑样式,青砖灰瓦,木质门窗、梁架,部分房屋还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时代特征较为明显。濉溪老街古建筑群是濉溪历史的缩影,其体量较大,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2年6月21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濉溪百善村运河故道
大运河濉溪百善村运河故道位于安徽省濉溪县西南19千米的百善镇百善行政村,属隋唐大运河遗址通济渠段。该段故道东西长628米,南北宽113米,总面积约7.1万平方米,包括运河河道和左右两岸的河坡、河堤。从横断面可以清晰看到这段运河在隋、唐、宋三个朝代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堆积情况,为了解、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2013年3月,包括该段故道在内的共95处运河点段与京杭大运河合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口子酒建筑群
口子酒建筑群位于安徽省濉溪县濉溪镇东关居委会,老濉河东岸500米,南环城路北侧的口子酒业东厂区内,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口子酒建筑群建于1951年,是在老濉河东岸“祥兴泰”、“协源公”、“协顺”、“协昌”等古酒坊基础上建设而成,大多为硬山出砖屏风,屋顶有风楼式样,外形仿前苏联建筑风格,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建筑群。2012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歌舞
濉溪县民间舞蹈主要有具有淮北特色的花鼓舞和狮子、龙灯舞,其次是竹马、旱船、花车舞和高跷。
花鼓舞又名花鼓大走场,原为民间花鼓戏的垫场戏,花鼓舞以其夸张的生活动作、绝妙的武术动作和生动的动物模仿,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花鼓舞演出一般由两名演员翻着跟头开场,在两名翎子手的指挥串演下,他们或沿街或围场,在大鼓、筛锣、大锣、小锣、大镲等锣鼓乐的伴奏下,翎子手通过转、甩、送、引等舞蹈动作,指挥彩娃进行纵横交错的队形变换和圆场、小跳、劈叉、倒立行走、翻、滚、扑、跌等技巧动作,相继指挥完成娃娃山、顶花、蝎子爬墙、彩婆挖笊篱、打花鼓、莲花盛开、狮子滚绣球、仙女过桥、老汉送女、麒麟送子、老汉推车等20多个舞蹈节目。花鼓舞节目形式群众喜闻乐见,演员扮相滑稽、动作夸张、表演时脸部表情丰富,颇具观赏性,很受观众的喜爱。
在狮子舞中,每头狮子由两人合演,相互协调配合,模拟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毛、舔毛、搔痒、打滚、滚绣球及加有艺术色彩的各种表演等。引狮者一人,执彩球戏狮。狮子舞利用哑剧喜剧的表现手法把戏剧、舞蹈、杂技、游戏等艺术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在淮北地区,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事,都可见那欢快的舞狮活动,在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舞狮,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把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龙灯的龙身是用竹木扎成骨架,一般七至九节,龙头造型生动、雄伟,口、须、角、目栩栩如生,“龙衣”(龙皮)用布绘以龙甲,头尾各节有一木棍支撑龙身。表演时每人各执一节,前有一人引珠、龙头抢珠、龙身各节及尾随龙头的活动而舞动向前。并以欢快的唢呐锣鼓伴奏。活动时,龙灯多与狮子、竹马、旱船等配合。
舞龙是淮北地区深受人们喜爱的游艺民俗,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之一。 在民间舞龙,最早是用来求雨的。经代代相传后,舞龙成为今天一种重要的喜庆活动。
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身骨架,蒙以纱布,外贴马毛(用彩纸剪成),马头可活动,马脖子及演员脚上均系铜铃。表演时,马身系于演员腰间,随着音乐和锣鼓节奏,用手操纵马头表演。一般竹马为10匹,各色相间,后有一头黑瘸腿骡。表演时,瘸腿骡又踢又扒,前窜后跳,捣乱队伍,藉以活跃气氛。
旱船的船身是用竹子和布结合扎成,长约2公尺,上有彩篷,下有彩围,船身及篷上扎各色彩花。表演时,船身系于女舞者腰间,前进时作行船状。另有一艄翁在旁撑船。表演时边模拟行船动作,边用民间小调演唱。旱船是淮北民间游艺之一。逢年过节,城乡各地都流行这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表演。
花车舞,即用竹棍扎成独轮手推车,上有篷,四周饰各色彩花。车把系于女舞者腰间,车周有彩围,车上紧靠女舞者腰根用稻草扎一假腿,着彩裤、鞋袜,似女郎坐车状。车前有一“小儿”拉车,后有“老爹爹”推车,三人配合模拟表演车子的前进、后退、左右转、上下坡、陷泥洼及翻车等动作。花车的表演欢快、活泼,富有情趣,有一些模拟动作为后来的戏剧表演所借用。
高跷是在演员的两腿上各绑一根高木腿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木腿上部安有脚踏板,踏板高低根据高跷人的技艺精劣而定,一般为1米左右。表演时高跷演员各扮一戏剧人物,如秦琼、白娘子、许仙、小青儿等,每手夹持两块小竹片,随音乐、锣鼓声打以节奏。表演形式和内容根据演员自身条件而不拘一格,可演一段戏曲插白或一折戏,也可演扑蝴蝶、丢叉及各种队形变换,还可进行杂技或武术表演。
曲艺
淮北梆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原名沙河梆子,淮北当地人俗称“高梆”。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
泗洲戏传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淮北花鼓戏是我县的民间剧种之一,乡土气息浓厚。演唱时无音乐伴奏,用锣、鼓、梆子击以节奏。善演悲剧,唱腔如泣如诉,跌宕婉转,句间以吸气浊音或衬音相连,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常用板式有大颠板、直板、小颠板等。曲调有赶脚调、货郎段调、平板调、寒板调、浍板调、浍南调数种。花鼓戏传统剧目有《龙庆海吊孝》、《蜜蜂记》、《王二英盼楼》、《双锁柜》、《三打苏凤英》、《鞭打红桥》、《乾隆私访》等80余个。
坠子戏是淮北民间剧种之一。 淮北坠子是安徽的稀有剧种,是一个具有浓郁淮北乡土气息、艺术个性很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基本唱腔委婉多姿、丰富多彩,抒情性很强,大气动人;花腔小调幽默诙谐,衬词衬腔优美华丽;悲苦的“大寒韵”可催人泪下。坠子戏的唱腔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坠子戏的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些表演程式是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拟提炼而成的,具有较强的乡土色彩。坠子戏的剧目大多由单口坠子中的“段子话”(说唱小段)与“蔓子话”(大部书)改编而成。其中传统大戏百余出,小戏、折子戏40余出,大、小现代戏50多出。大戏情节扣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黄淮一带观众的青睐。由于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符合当地观众的“口味”,因此发展较快。
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于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北大鼓诞生于濉溪县,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 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唱特点多为一人演唱,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淮北地区唱大鼓,多是在秋冬农闲季节,有的是艺人走村串户演唱,也有的是在逢集、赶庙会的场子上唱。大鼓书的段子有长有短。短段多是由《封神榜》《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等古代小说戏曲中摘编的精彩故事片断,如《糜氏托孤》、《黛玉悲秋》、《红娘下书》等,也有《孟姜女寻夫》、《小姑贤》一类的民间故事。由于其表演是连唱带说,很像带唱的评书,所以民间称为“大鼓书”,把听众叫做“听书的”,而称大鼓演员也叫“说书先生”。
书画
由于历史、地缘、商贸和文化的共同作用,濉溪书画有着独特的生长发展的沃土深基。在丰厚的民间书画基础上,濉溪涌现出一批书画名家。濉溪人民自古就有崇尚书画之美德。早在魏晋时期,濉溪人戴逵、戴勃、戴颙父子就是著名的大艺术家。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也擅长书法和绘画,其书画艺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作品为当时书画收藏家收藏之珍品。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濉溪书画。自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从濉溪走出了一批书画家,活跃在全国各地。
非遗
在淮海大地上,匠人们凭借一双灵巧手、一颗玲珑心,赋予泥土新的生命,让一团团泥巴“活”了起来,生动地向世人展示它们的魅力。在濉溪老城石板街一条小巷深处的院子,用自制的工具,千揉百捶一块块黄泥。制作泥塑作品,要经过多道工序。选泥:并不是所有的泥巴都适合泥塑,只有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才是制作泥塑的最佳原料。摔泥:选好的胶泥原料要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揉入稻草,反复砸揉混合。扎架:依据模型大小,挑选木头或铁丝搭建主要骨架,这是泥巴“站”起来的第一步。塑形:在扎好的骨架上填入泥巴,丰富其血肉,赋予其生命和灵魂加湿:泥塑采用的最传统的加湿方法,让泥土时刻保持合适的干湿程度雕刻:眼角眉梢,五官肢体,细节处的精雕细刻,为泥塑点亮生命。着色:民间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泥塑造型阴干后涂上底粉,再施以彩绘着色。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用面粉加彩以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民间手工艺,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作品内容来源广泛、丰富多彩、独具风格。面塑技艺经过传承和经营,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就捏制风格来说,各地域有所不同,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细致、优美、精巧。面塑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可呈现。商派面塑具有淮北地方特色,大多数作品反映的都是淮北民间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传说。面塑作品非常适合随身携带,随手把玩,深受淮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濉溪剪纸有着突出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在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列入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濉溪剪纸有曹派剪纸和丁派剪纸。主要特点是剪刻相结合,技法简单,易于上手。学会之后变化无穷,粗犷与精细相结合,民俗与现代相结合。曹派剪纸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淮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率真质朴的地域特色。濉丁派剪纸无须画稿,是直接以剪刀剪出充满神话色彩造型的剪纸艺术。丁派剪纸表现内容:一是民间神话体系,多采用中堂式的大幅剪纸。二是民间婚葬嫁娶、生活需要和节日使用的剪纸花样。三是表现淮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日常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四是公共展览活动主题剪纸,如隋唐大运河系列、红色文化系列。
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辄补集》记载,每个新年祭神,就熔糖印铸成各种动物以及人物作为祭品,所铸成的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戏称“糖丞相”。后人加以改革,在平面上做成各种动物以及人物图像,慢慢就形成一种民间艺术——糖画,俗称“画糖人”。糖画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是地道的民间工艺画种,广泛流传于淮北大地。目前,列入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濉溪糖画有陈派糖画和商派糖画。濉溪糖画的内容极其丰富,如飞禽走兽、戏曲人物、吉祥花果等。做糖画尤其要注意手法要快,不能停,因为糖冷却就不能流下来了,只有一气呵成,做出来的糖画才好看,写出的字才漂亮,艺术感才好。
方言
濉溪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方言区。濉溪的口音与宿州几乎相同,与徐州、商丘、阜阳、蚌埠等周边地区相通,但其个性仍很鲜明。
风景名胜
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城南端,由塌陷复垦的环湖风景区、步行龙图街、老城石板街3块构成,面积约5平方千米。景区有惠黎阁、文化水街、古城门、明清乾隆湖牌坊、湖心岛、沉水长廊等单体景观共38余个,并已于2020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0月1日全面运营。
临涣古城,位于县城西南35千米处,古为铚城,是浍水、涣水的交界处。由于临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旧有两庵四寺、九阁十八庙、二堂对两馆、二十景地配四泉之记载,临涣古城遗址与城内古建筑城隍庙、天主教堂、文昌宫、慈云庵、山西会馆、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张晋亨墓、李沃孜汉墓群、孙氏墓群等共同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凤栖湖湿地公园位于濉溪县刘桥镇,是淮北市依托采煤沉陷区水面打造的一座湿地公园。凤栖湖湿地公园于2016年被列为省级湿地公园,距濉溪县城5千米,距淮北市区10千米。湿地公园地形地貌因采煤塌陷稳沉后,形成了水面、沼泽、滩涂及零星土地分布的现状,其水域湖泊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皖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近自然状态湿地。这里不仅风光旖旎,每年还有大量水鸟在此栖息。2023年9月28日,凤栖湖湿地公园正式开园。
濉溪县五铺农场庄园建有“一馆九区”,围绕“一馆九区”的功能,拓展农业文化、农作物种子研发、良种实验示范繁殖、科普、采摘、休闲观光、民俗民宿等旅游项目。庄园被评为国家AAA旅游景区(2018年)、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2020年)。
隋堤景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黄新庄”的村容村貌,融合世界遗产— “隋唐运河柳孜遗址”历史文化。黄新庄村廉洁文化园在已有乡村公园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以“礼仪廉耻信、忠孝节悌义”等文化元素。文化园以“一主两辅三公园、一廊二室四凉亭”为文化景点。隋堤景区内票证博物馆、民俗馆、隋堤河、七贤亭、思乡亭、荷花苑、柳孜韵道等景点再现了隋唐大运河时期当地历史、文化、艺术、水利、商业等情景。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2001年6月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陵园占地面积12.6公顷,园内遍植雪松、龙柏、黄杨等风景树木,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往淮海战役纪念碑,碑身正面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十个镏金大字。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为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题写了馆名。陵园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期间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9年3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位于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东临203省道,南倚浍河航道。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所在地。1980年,小李家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小李家纪念馆、淮北党史教育馆、红色主题文化广场、作战处旧址、机要处旧址、首长小伙房旧址、首长住处旧址等。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是依托淮海战役总前委驻扎在临涣镇文昌宫期间(1948年11月11日至11月23日)留下的旧址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位于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中心。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级旅游景区。现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共分三进院落,占地约2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主体为清末民初建筑遗存,全部为一层青砖小瓦木梁结构。
美食特产
口子酒
口子酒产于濉溪县,酿造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97年的春秋时代,宋昭公就曾用口子酒与鲁、陈、卫国君“歃血饮酒,会盟于渠(渠:即今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口子酒以优质高粱、小麦、大麦、豌豆为原料,在吸取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酿造,长期陈储,精心勾兑而成,被誉为酒中珍品。视觉上,口子酒有“琥珀色”、“喝不净”的特色。嗅觉上,口子酒具有“透瓶香”、“隔宿香”的特色。味觉上,口子酒具有“双重香”、“入口绵”的特色。功能上,口子酒具有“蕴灵气”、 “清神气”的特性。
临涣酱包瓜
临涣酱包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百余年历史。酱包瓜又称菜中菜,属于酱腌菜制品,系选用临涣当地优良的包瓜为皮,8余种纯天然食材作馅料精制而成。清光绪初年,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临涣酱包瓜。它以香、脆、嫩,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远近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曰:“瓜风送香气,蝴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酱包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从选料、挖瓤、盐渍、沥盐、配料、填料、手工扎合、酱制到成品,多达二十几到工序,其成品色泽光亮、脆嫩清香、入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
临涣烧饼
“临涣烧饼”是一种没有淡旺季之分、大众化的传统食品。临涣烧饼历经演变,不断创新,放宽了原材料选择范围,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有以脆香见长的油酥烧饼,有以柔润见长的马蹄烧饼,有以叠层见长的千层烧饼,有以块大见长的薄层烧饼。烧饼的制作并不复杂,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芝麻、葱花等。面和好后揪成小剂,揉成椭圆形,粘上葱花、芝麻,然后入炉烤熟。
南坪杠子馍
南坪杠子馍选料严格认真,所用的面粉必须达到细、干、白、筋、香的标准。南坪杠子馍自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和面、擀制和蒸笼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恰当的温度调适,保证面发得透,发到火候。南坪杠子馍发面的方法为传统的酵母发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发好的面团比较松软,然后要用杠子千百次地碾压,不停地洒上面粉,面团也就越来越硬,做出来的馍十分筋道。在蒸制过程中采用木柴加地锅进行笼蒸,保证了馍的质量和上乘口感。地道的南坪杠子馍色泽鲜亮,饱满圆润,口感筋道,自然香甜,味道纯正,软硬适口。
老城石板街鳝鱼辣汤
老城石板街鳝鱼辣汤,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源于清代中叶,兴于民国初年。根据所用底汤和主料的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面筋汤、鸡丝汤、鳝鱼丝汤和混合汤等。再加适量的白胡椒。
徐家烫面
清光绪年间,徐鑫曾祖父徐志广在街头挑担经营小吃。偶遇一名外乡人,看其惨状,心生怜悯之心,收留此人,此人为答谢,将朝鲜冷面技艺讲述于徐志广,因有小吃经验,徐志广又研制新的面食。佐以辣椒,配上时令蔬菜(香菜、蒜苗、蒜薹等)因用开水烫食,故起名烫面。烫面是淮北具有代表性的小吃,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流行,烫面馆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早、中、晚餐都可以吃到。面从清水烫演变成使用高汤烫至后食用,在传统烫面的基础上,又有羊油、牛油、肉酱、藤椒、番茄、等多口味烫面。
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首先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
南坪响肚
南坪响肚是产自濉溪县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响肚”也就因此而得名。需选用新鲜的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后,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
著名人物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县(今濉溪县临涣镇)人。祖先本姓奚,原籍会稽上虞,后来因避祸到铚县。居住地附近有一座嵇山,于是弃原姓改姓嵇。他崇尚老庄,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经常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竹林喝酒纵歌,并称“竹林七贤”。他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嫉恶如仇,仗义执言,后被钟会陷害而死。
桓伊(生卒不详),字叔夏,小字子野,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著名军事家、音乐家,是东晋有名的“王、谢、桓、庚”四大家族中“桓”姓一族人。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大举南下,企图一举灭晋。谢安派桓伊和谢玄、谢石迎战,秦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桓伊还十分喜爱音乐,会作曲,善吹笛,有“笛圣”之称。《晋书》上说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明刊琴曲集《神奇秘谱》中的《梅花三弄》,就是根据桓伊所奏笛曲《三调》改编的。桓伊卒后,赐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烈”。
戴逵(336—396),字安道,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镇)人,后移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西南)。晋孝武帝时,曾数次征戴逵任散骑常侍、国子博士,戴逵以父亲疾病辞不就。太元二十年(395),东宫太子太傅王导之子少傅王雅、詹事王殉又上疏,认为戴逵道德崇高,操守如清风明月,宜加旌命,并备以厚礼征召。诏至时,戴逵已病死,时在太元二十一年(396年),终年60岁。
陈咸,字子康,汉代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御史大夫陈万年的儿子,十八岁出任宫廷侍从官,接着被提拔为左曹,先后担任过长史、冀州刺史、谏大夫、楚国内史、北海以及东郡的太守、南阳太守、少府、尚书等职。后被擢为御史中丞。
陈万年(?—前44年), 字幼公,汉代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官至右扶风,迁太仆。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于定国并位八年。陈万年虽为朝中的重臣,但却是一个善于奉承巴结、投机钻营的人,成了后世做人成事的反面教材。
薛广德,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卿,西汉沛郡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是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千户侯的薛鉴的第5代子孙,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曾任博士、谏大夫、谏议大夫、淮阳太守、长信少府等职。后来又继贡禹之后任御史大夫,位及三公。
华督(?—前745年),字华父,因又称华父督, 商汤的后代之一,周朝宋戴公的孙子,好父说的儿子,东周时期宋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官至宋国太宰(宰相), 位及“六卿”之首,是当时宋国很有势力的大贵族。后代子孙世掌宋国政权达二百多年。
桓谭(约前23年—56年),字君山,两汉时期沛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琴家。桓谭的父亲是汉成帝时的太乐令。桓谭精通音律,爱好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非议俗儒,反对神学。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即位,诏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险遭处斩。后被贬,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
华元(?—前573年),春秋时期宋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官至宋国大夫,为宋国六卿之一。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称“四朝元老”,长期担任宋国右师,掌握国政。
朱务平(1898年—1932年),化名朱大生、焕明、人和、大春等,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四里朱小楼人。少时读了几年私塾,后转到临涣、芜湖、徐州等地读书。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出席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1931年,任中共长淮特委书记。1932年10月因叛徒出卖在蚌埠被捕,解往南京警备司令部关押。1932年11月25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蹇叔(前628年—前560年),春秋时期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春秋时秦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后世奉为立身的榜样、为人的楷模和治国的典范。
荣誉称号
2017年以来,濉溪县连续4次被省政府评为“综合医改真抓实干”先进县。
2018年10月22日,濉溪县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11月,濉溪县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6月30日,濉溪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入选安徽省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名单。
2021年,濉溪县被确定为8个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之一、被评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先进县,为全省综合医改示范县和省医防融合试点县。
2021年9月8日,濉溪县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2年5月,濉溪县入选2022年安徽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推荐公示名单。
2023年11月,濉溪县被确定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参考资料
濉溪县概况.淮北市人民政府.
濉溪简介.濉溪县人民政府.
全县河流水系概况.濉溪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13:4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