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
煎灌肠说:“
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另外,在
山西太谷、
榆次、
徐沟等地区盛行的灌肠是一种以
荞面为原料的特色面食小吃,它与北京人吃的灌肠完全不同,历史悠久,代代传承,有炸、煎、炒多种做法,食用时加上
辣椒、蒜末、姜末,口感美味,深受当地喜爱。在太原地区,有杨记、贾记多家特色灌肠商铺。
饮食文化
已腐油腥同
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清末民国初经营灌肠的食摊,都是用淀粉加红曲水调成稠糊面团,做成猪肠形状,蒸熟以后,晾切成薄片,在饼铛内用猪油煎焦,取出盛盘,淋盐水蒜汁,趁热食用。后门桥一带的福兴居算是老字号,距今有200年左右历史因其灌肠煎得地道,人们管它叫
北京灌肠铺,1917年才取名福兴居。至于庙会、集市上摊贩卖的灌肠,乃是用淀粉加红曲,团之为肠形,蒸熟成“粉灌肠”。卖是以刀削成菱形小块,于平锅内用次汤油煎焦,盛于碟内,浇上盐水蒜汁,让顾客用竹签所着吃。是一种平民化的经济小吃。
1927年在福兴居对面又开了一家合义斋灌肠铺,对制法加以改进,除用红曲水调制面糊,还加入丁香、豆蔻等10多种香料,并把面糊灌入真猪肠内,蒸熟切片,并用油煎,使之更加香脆咸辣,成为一道风味独特的佐酒菜,因而享有盛誉。当时拉
洋车的、做小买卖的、当
壮工的以及青年学生,都喜欢到后门桥来吃煎灌肠。这种灌肠才是真正的灌肠,但已经找不到了。另一种就是用淀粉加红曲水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后,浇盐水蒜汁食用。其实这一种当时称攥肠,或者叫
煎粉灌肠,但由于前一种已经消失,灌肠这名字就被纯淀粉独享了。
制作方法
先将猪血放入30%的盐水溶液里,用木棍搅拌,不使凝固。继之,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适量地灌入洗净的猪肠之中,待其血桨、面汁之混合体在肠内凝固后,即可放入水锅内用小火温煮,并要不断用针剌肠,使之冒出气泡,以免肠衣崩破。一般情况下约一个半小时即可煮熟食用,如再进行加工更好。其加工方法是:用手托肠,以刀剖为适量薄片,根据不同季节和食者爱好,可用蒜汁、香油调拌,称之为
烧灌肠;或放入底平煎盘,加油煎,看好火色,待块体由红变紫黑,肠衣向外津油,用小
铁铲翻动,即可盛入分盘食用,称之为
煎灌肠。用小磨香油煎更好。
灌肠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麦淀粉、醣类以及微量铁、钙、钾、钠等成份,所以大有补血、健脾、壮筋骨等功能。加上好吃不贵,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食用方法
灌肠是一道美食,是在新鲜羊、猪、牛等动物的肠子里灌注不同汤料,煮或蒸熟后氽食、煎食的一种食物。
灌肠分类
大小区分
一种为大灌肠,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
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
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另一种叫小灌肠,用淀粉加红曲水和
豆腐渣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颇显特色。
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有一种,用猪肠(有大肠也有小肠)洗净,内灌猪血加盐和
大料(调味用的
中草药),放入锅内蒸煮。熟后直接浇上盐水蒜汁
辣椒食用的吃法叫“水灌肠”。以河南
内黄楚旺镇的水灌肠较出名。熟后切片用猪油煎焦食用的为“煎灌肠”。
地域区分
北京灌肠儿
内黄灌肠
内黄灌肠是内黄本地特色小吃,创制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灌肠以猪血、猪肠、小麦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因其成品色泽里红外白,又被称为“血肠”,是人们喜爱的美食。
灌肠最初为方便到街上摆摊或沿街叫卖,就把煮好的灌肠放在担水用的筲里(筲是旧时候使用的木质水桶),上面可盖上木盖,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并有较好的透气性,时间一长便有了“筲灌肠”这一称呼。随着社会的发展,筲逐渐被铁皮桶、保温桶所替代,但内黄人仍然叫“筲灌肠”。
魏县血灌肠
血灌肠是魏县地方风味小吃。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制成。其加工方法是:用手托肠,以刀剖为适量薄片,根据不同季节和食者爱好,用蒜汁、香油调拌,此为凉调灌肠;另一种为煎灌肠。将血灌肠放入底平煎盘加油煎,看好火色,待块体由红变紫黑,肠衣向外浸油,用小铁铲翻动,即可盛入分盘食用。用小磨香油煎更好吃。
徐沟灌肠
徐沟灌肠亦分红、白两种,历史上以民国初期大乘寺街范庆林灌肠著名,有“范一品”美称。
太原荞面灌肠
荞面灌肠是盛行于山西省祁县、太谷、榆社、文水一带的传统风味小吃。适合消暑,所以和山西凉皮,凉粉一起是山西人夏天喜欢吃的食物,也可以作为零食,或者直接当作一顿饭也可以。
米灌肠
米灌肠是迪庆州的一种风味食品,将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加工制作米灌肠是迪庆州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惯。等到杀年猪时,几乎每户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肠。米灌肠在食用时需切成圆片,或用热油煎炸,或用蒸锅蒸热,熟后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非常可口。
晋中榆次灌肠
原料区分
因原料不同,灌肠分三肠、五肠。灌注
羊血的叫
血肠;填装碎
肉丁的叫
肉肠;装以面糊和油混合品的叫
面肠;以
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肠;填装切碎肝脏丁的叫肝肠等。灌注血肠时,拌入食盐,有的加点葱末,在开水锅中翻滚十余分钟,即可捞出切段而食。装肉肠的肉丁切得比较粗,并加盐、
花椒粉、生姜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时肉嫩味鲜,不腻不塞牙,味道绝美。面肠以
豆面为主(也有用
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葱末,调以盐、
姜粉,煮熟后切—段放在火上反复烘烤,等到皮黄脆硬时吃,馅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肠以肥腻见长;肝肠以嫩软取胜。
1、
肉肠:用切碎的肉丁、炒熟的面粉、
肠油和葱花、盐、
花椒面、姜面等调料拌和后,装入洗净的肠子,慢火煮熟即是。汉族、
土族和
农业区藏族农民杀猪时用猪肉、猪肠制作,称为“起码”(藏语音译,意为肉肠)。
回族、
撒拉族群众则用
羊肉、羊肠制作。
2、
血肠:在宰猪杀牛、羊时,用干净容器盛接的新鲜干净血液中加入盐等调料,搅匀,灌入洗净的肠子,煮熟即为可食用。
3、
面肠:将豌豆面粉和葱花、盐、花椒粉、姜粉等调料和匀调成糊状,灌入洗净的牛、羊、猪肠子,煮熟即可食用。
4、油肠:新鲜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灌羊肠。特点是突出肥腻。用刚屠宰的新鲜肥羊肉或羊油加肉丁,调入盐、花椒粉、姜粉、葱末、
蒜苗、
野葱末等,用冲洗干净的羊肠灌装,投进锅里煮几滚,即可出锅享用。具有很浓的草原风味和野外风味。
5、肝肠:将
羊肝切成丁,加适量羊油和调料,然后灌羊肠,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