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桶,顾名思义就是取火的桶,所以一般成圆形,由竖的木条围成,下部略细,上部略粗,便于人体蹲下。内置陶制圆形
火盆,在火盆稍上方的桶壁上有两个稍突出的“耳”,这是放火格子的地方------一种铁制的隔网,这样人蹲在上面,膝盖上再盖上
毯子,就丝风不透了。坐在上面吃饭、写作业、
打毛衣、聊天都很暖和。
“火桶”为皖南地区以及
湘西地区的御寒器物,现如今南方各地区都有出现,如
长江中下游的
徽州地区几乎家家都有。木制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桶;高零点六米上下,桶内面积视其所需取不同尺寸,一般约一米见方。其内部中空,内侧面中下位装置有隔火和负重用木栅;底面放置炭火盆;炭火盆下面垫
习惯性垫上大砖块或厚木板进行隔热。天寒时节,人在桶上横搭一块木板坐其里;必要时,可用棉被覆盖膝部和桶的外缘;由于棉被之类的摆放不当易因此引起火灾。
由于木材越来越少,木炭的价格成倍增长,于是人们采用用
电热管取代了木炭。于是人们又在前面加了一个字,叫“
电火桶”。电火桶跟火桶除了加热方式之外,其它没有任何不同之处。由于电火桶的电热管选材以及制造厂家的差异,导致电火桶
质量差异。冬季由于低质量的电火桶,以及使用者的使用不重视,由此导致的火灾偶尔发生。尽管如此,现今
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
苗族人民仍然使用木质火桶御寒过冬,除火桶外还使用
火盆、
火柜等御寒器物。
皖南的冬天很长,从十一月到来年三月,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结冰
挂霜的,腊月正月更是滴水成冰,屋内也是,一杯水放在桌上,过了一夜就变成一坨冰块。在这样的天气里,火桶的存在就像是山民为自己创造的一个暖和洞穴。
火桶是
桶匠做的,桶匠属于木匠的行列,又有别于木匠。桶匠制作的器具主要是澡盆、
脚盆、饭蒸子、火桶、马桶、
粪桶之类,木匠制作的器具有床、柜、桌、椅等,同样是木器制作,桶匠和木匠却有泾渭之分。
桶匠是“圆”的
工艺师,他需要把长条的木头刨成光滑的弧形木片,再把每一片弧形拼在一起,在
横切面钻眼,用竹
钉连接,合拢后就是一个完美的圆桶。
给圆桶安底是整个制桶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工序,对
工艺尺寸要求之精确容不得半点马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想想看,一块由木片和
竹钉拼接成的圆木板成为桶的底部,不松垮,不掉脱,不漏水,就像天然生成的那般严丝合缝,这得需要多么精巧的技艺才能完成。
桶做好了以后得打上箍。火桶有半人高,要打两道箍,一上一下,这样火桶就不会散板了。
桶箍需用青竹篾来编,青竹篾的韧性强,不易断裂,有的人家不讲究,用黄竹篾编桶箍,没多久那箍就咔嚓成两截了。
箍好的桶或盆在使用前还须涂上桐油。桐油是木头的
防腐剂,也防漏,上了桐油的木桶用个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有些老人大半辈子用一只火桶,竹箍换了好几副,外面一层红漆磨损光了,照样用着。
和
烘笼一样,火桶里面也摆着一只铁
火钵——也有用旧
搪瓷脸盆做火钵的,火钵下面要先垫两块砖隔热,这样就不会把桶底烤成焦木了。火桶栅是火桶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有木制也有铁制,其作用等同于烘笼盖,能承受两个成人脚踩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