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牡丹鹦鹉
脊索动物门鸟纲鹦鹉科鸟类
灰头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 canus):体长13-15厘米,体重25-28克。雄鸟上体草绿色,雌鸟的头部和翅膀覆羽均为绿色。头部、颈部和胸部淡灰色,后颈和颈侧有一铜绿色领环,眼先及贯眼纹近蓝黑色,颊下有一黑带。腹部、身体两侧和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翅膀内侧覆羽为黑色。喙白色,眼黑色。
形态特征
灰头牡丹鹦鹉是一种小型鹦鹉,体长13-15厘米,体重25-28克。体羽以绿色为主。雄鸟上体草绿色,头部、颈部和胸部淡灰色,后颈和颈侧有一铜绿色领环,眼先及贯眼纹近蓝黑色,颊下有一黑带。腹部、身体两侧和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翅膀内侧覆羽为黑色。鸟喙灰白色,虹膜棕色。腿和脚是灰色的。
雌鸟的头部和翅膀覆羽均为绿色。幼鸟和成鸟的体色很类似,年幼的雄鸟颈部带有绿色,偶尔会像雌鸟那样全部皆为绿色,鸟喙则为灰黑色。
栖息环境
灰头牡丹鹦鹉在树木繁茂的栖息地生活,包括稀树草原、半干旱灌木丛林、森林边缘和空地、毗邻不受干扰的林地和开垦过的耕地、稻田、城镇和村庄。偶尔会前往郊外的花园或是公园活动。生活的海拔高度1000-1500米,但主要发现在海拔高度较低的地区。
生活习性
灰头牡丹鹦鹉在繁殖季会组成5-20只左右的群体,偶尔会高达80只;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鸣叫,相当显而易见;它们一天中的大部份时间都花在地面上觅食,非常谨慎小心且难以接近;平时大多和雀科鸟类一起集结活动,如果受到惊扰或是有掠食者逼近,会发出尖声的鸣叫然后赶快飞离;平时偏好栖息于树木最高的枝干上,有时候甚至会栖息于电线杆上。
主要以地面上的草类种子、从路上行驶的农作物运输车上掉下来的的谷粒和黍粒等为食;也会在郊外或是村落捡拾干燥的米粒进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马达加斯加低地和沿海地区。被引入科摩洛群岛、塞舌尔、留尼旺、毛里求斯、罗德里格斯以及桑给巴尔和其他非洲地区。
繁殖方式
灰头牡丹鹦鹉在野外的繁殖季为2-3月,在科摩洛群岛则为11月到隔年4月,在树洞中筑巢,通常在罗望子树金合欢和其他物种的枯死的树干上,掏一树洞内衬有细碎的叶子、树皮和草,巢穴材料由雌性夹在它的身体羽毛之间携带。每隔一天产1枚卵,每窝下3-6枚白色的卵。从产第2枚卵时开始孵化,孵卵期20-23天。雏鸟羽翼丰满大约要44天。
人工繁殖的灰头牡丹鹦鹉难度并不高,只需要提供它们较隐蔽的鸟舍让它们有足够安全感即可,可以提供20×20×30公分的厚木巢箱。在室内鸟舍一整年都可以繁殖,雌鸟一次会产下5-7枚卵,孵化期为21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38天,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数次。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02:4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