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林鸮(学名:Strix nivicolum)是鸱鸮科、林鸮属鸟类。体长约40厘米;头大而圆,没有耳羽,
面盘明显,橙棕色或黑褐色;上体暗灰色,呈棕、褐斑杂状;飞羽暗褐,外侧翅上夏羽的外翈棕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棕白色翅斑;下体白或皮黄色,胸部沾黄,有浓密条纹及细小虫蠹纹;虹膜呈暗褐色,嘴角褐色,先端蜡黄色。
灰林鸮头圆,无耳羽簇,
面盘明显、橙棕色,羽端黑色具白色羽干纹,前额黑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色,羽缘具大的橙棕色斑;眼先及眉纹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端斑,皱翎褐色,两翻末端具棕白色斑纹。上体黑褐色具橙棕色横斑和斑点,尤以上背和肩较粗著,肩羽
外翈大部为茶黄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茶黄白色肩斑。翅上覆羽暗褐色具细的橙棕色斑点,中覆羽具大的橙棕色亚端斑,大覆羽亚端斑呈卵圆形,棕黄色或白色,初级覆羽黑褐色具不明显的浅褐色横斑及斑点。飞羽暗褐色具浅棕白色横斑及灰褐色端斑。尾羽暗褐色,具6道棕色横斑和灰白色端斑。颏及上喉棕栗色具黑褐色中央斑,两翈尖端白色,下喉纯白色,其余下体橙棕色具黑褐色横斑和端斑,腹中央浅棕黄色,两胁具白色小斑点。跗蹠和趾均被羽,棕黄色具浅褐色波状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先端腊黄色,爪角黄褐色(指名亚种)。
大小量度:体重♂322-485克,♀416-909克;体长♂370-486毫米,♀386-400毫米;嘴峰♂29-35毫米,♀32-36毫米;翅♂290-315毫米,♀300-320毫米;尾♂160-192毫米,♀186-198毫米;
跗蹠♂55-65毫米,♀50-59毫米。
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河岸和沟谷森林地带,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和灌丛地区,较喜欢近水源的地方。在城市则栖息在墓地、花园及公园。在较寒冷的地区,它们主要分布在低地,但亦有在海拔550米的苏格兰、1600米的
阿尔卑斯山、2350米的
土耳其及2800米的缅甸繁殖。
灰林鸮常成对或单独活动。
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动不动地、直立地栖息在靠近树干而又有浓密枝叶的粗枝上,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和猎食,有时在阴暗的白天和树林深处亦出来活动。主要以啮齿类为食,也吃小鸟、蛙、小型兽类和昆虫,偶尔在水中捕食鱼类。在城市中,灰林鸮主要猎食其他鸟类。捕食方式主要是等候在树枝头,当猎物出现时,从高处俯冲下来捉住猎物。灰林鸮一般会吞下整只猎物,并会吐出不能消化的部分,这些部分包括毛及骨头等,并会在树下作为筑巢之用。在夜灰林鸮能够捕捉较细小的猫头鹰,但年轻的灰林鸮有可能被
雕鸮、
苍鹰或狐狸等猎杀。灰林鸮会发出咕咕声。雄鸟的叫声反映了它们的健康及精力状况:当它们少用高频的时候,显示它们的血负荷较高;若它们使用较有限的频率时,即它们视对方是入侵者。
灰林鸮的繁殖期在1月至翌年4月。主要营巢于树洞中,有时也在岩石下面的地上营巢或利用鸦类巢。每窝产卵1-8枚,通常2-4枚。卵的大小为(46-49)毫米×(39-42)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28-30天。雏鸟
晚成性,经过亲鸟29-37天的喂养才能飞翔。雏鸟会于长羽毛前离开鸟巢。雏鸟的生存率不明,但成年每年的生存率为76.8%。灰林鸮一般寿命约为5年,但亦曾发现有分别超过18岁及27岁的野生及饲养灰林鸮。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