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隼是隼科隼属鸟类。全长25-33厘米,雄鸟头顶深灰色,头部棕褐色,具不明显的细白色眉纹,颊、喉白色,上背及两翼深灰色,飞羽黑色,尾灰色而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不明显的白色端斑,下体棕褐色而具细黑色纵纹。雌鸟头及上体暗红、褐色而具黑褐色横斑,有不明显白色眉纹,颊、喉白色,胸腹白色而具粗的棕褐色纵纹。幼年或未成熟的灰背隼,上体呈棕色,覆羽被麂皮包围并带有黑色的轴线,下面的棕色非常显着,两侧有大斑点。灰背隼共有9个
亚种。
形态特征
灰背隼是小型
猛禽。共有9个
亚种。体长25-33厘米,翼展50-67厘米,体重150-300克。成年雄鸟比雌鸟小至少小25%。它的重量仅为160-170克,翼展为50-60厘米。前额、
眼先、眉纹、头侧、颊和耳羽均为污白色,微缀皮黄色。上体的颜色比其他隼类浅淡,尤其是雄鸟,可以通过上部的灰蓝色识别雄鸟,雄鸟带有黑色细条纹。飞羽为黑色和条纹灰色。矩形是灰色的,带有黑色轴线。下体略带红褐色,尤其是在腿部,并带有细细的棕色条纹。尾羽上具有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和较窄的白色端斑。头部看起来没有头盔。冠部和后颊部呈灰色并有条纹。有一道苍白的眉纹。在赤褐色的背景下,眼睛下方可以看到黑色的泪腺。喉咙发白。
虹膜黑色,喙蓝灰色,尖端黑色,蜡质和腿黄色。
雌鸟明显更大。羽毛图案和雄鸟相同,但灰色被棕色取代。上体棕色。下体缺乏红褐色,棕色条纹更明显。侧翼出现粗糙的棕色条纹。翅膀和尾巴呈深褐色,带白色条纹。
幼年或未成熟的灰背隼,它们的上体呈棕色,覆羽被麂皮包围并带有黑色的轴线,下面的棕色非常显着,两侧有大斑点。蜡膜不是亮黄色。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灰背隼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不连片的北方森林、苔原、石楠沼泽、沼泽和泥炭沼泽,附近有森林、边界和大片水域的岛屿,甚至开放的苔原,山脚平原、森林平原和海岸,特别是林缘、林中空地、山岩和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地方,冬季和迁徙季节也见于荒山河谷、平原旷野、草原灌丛和开阔的农田草坡地区,时常出没的环境是开阔的自然或人工养殖环境,雀形目动物群丰富,如雀、椋鸟、云雀、草地鹨、麻雀等。
生活习性
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飞行速度非常快,机翼相对较短,节拍非常快速且充满活力。长尾巴赋予了它们极大的敏捷性,例如追捕麻雀。大动作是通过快速、直接和低空飞行进行的。多在低空飞翔,在快速的鼓翼飞翔之后,偶尔又进行短暂的滑翔,发现食物则立即俯冲下来捕食。休息时在地面上或树上。
叫声:告警时发出一连串快速上升的尖厉刺耳叫声。幼鸟乞食声为yeee-yeee。
几乎完全以体重不足50克的小型雀形目为食。它在监视中狩猎或在飞行中冲走猎物。可以捕捉一只飞在面前的麻雀,也可以将一只鸟从飞行群中隔离出来,并在追逐后将其猎获。偶尔会猎杀大型昆虫,如蜻蜓和小型哺乳动物。 猎物通常在地面或开阔环境中的低栖处被吃掉。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等为食,也吃
蜥蜴、蛙和小型蛇类。主要在空中飞行捕食,常追捕
鸽子,所以俗称为“鸽子鹰”,有时也在地面上捕食。
分布范围
世界
留鸟: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阿塞拜疆、巴哈马、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丹麦、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法属圭亚那、德国、直布罗陀、格拉纳达、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冰岛、印度、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朝鲜、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立陶宛、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尼泊尔、尼加拉瓜、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马、秘鲁、波兰、波多黎各、卡塔尔、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属)、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岛(荷属)、苏里南、瑞典、塔吉克斯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和越南。
繁殖地:波黑、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东亚区、中亚区、欧洲区)、美国。
非繁殖地:亚美尼亚、奥地利、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塞浦路斯、捷克、格鲁吉亚、希腊、瓜德罗普岛、匈牙利、伊朗、伊拉克、约旦、卢森堡、摩尔多瓦、黑山、荷兰、北马其顿、葡萄牙、罗马尼亚、沙特、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叙利亚、土耳其、维尔京群岛。
旅鸟:阿富汗。
游荡(非繁殖地):巴林、阿曼、苏丹、阿联酋和也门。
游荡:不丹、格陵兰、列支敦士登、马耳他、菲律宾、塞内加尔、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瓦尔巴和扬马延、泰国。
中国
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繁殖方式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分散,取决于各亚种分布的地区。该物种是一雄一雌制,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像所有隼属 一样,灰背隼不会筑巢。特别喜欢占用
乌鸦、
喜鹊和其他鸟类的旧巢,它们尽其所能修复。在没有树木的开阔苔原上,也可以在地上筑巢。巢的结构较为简陋,主要由枯枝构成,形状为浅盘状。每窝通常产卵3-6枚,偶尔多至5-6枚,有时也有多至7枚和少至2枚的。卵的颜色为砖红色,被有暗红褐色斑点。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2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轮流抚养25-30天后离巢。长大一些的幼鸟常常高兴地飞到空中去追逐飘舞的羽毛或者蒲公英的花序,并且向这些东西发动模拟进攻,这也是它们为了将来的捕猎生涯作准备。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截止2020年,灰背隼在欧洲的种群数量估计为20,000-41,700对,相当于40,100-83,400对成熟个体。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15%,因此对全球总量规模的初步估计为267,000-556,000只成熟个体。估计北美数量约为1,600,000只成熟个体,全球总量约为3,200,000只成熟个体。鉴于物种数量估计的范围很广,全球总量处于250,000-3,200,000只成熟个体之间。
趋势论证:在北美,截止2020年,该物种在过去5年中经历了巨大且具有统计意义的增长(平均每年3.5%,相当于56%超过三代)。但请注意,这些调查仅覆盖该物种全球范围的不到50%。在欧洲,繁殖种群规模在13年内至少减少了30%。总体而言,全球的灰背隼总量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