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蝶
灰蝶科、一类小型的蝴蝶
灰蝶 gossamer-winged butterfly ,鳞翅目(Lepidoptera)灰蝶科(Lycaenidae)的昆虫。均为中型或小型蝶类(翅展1~3公分),敏捷,纤细。全世界已记载4 500余种,分布全世界;中国已知279种。
灰蝶介绍
灰蝶gossamer-winged butterfly是一类小型的蝴蝶,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占全部蝶类的30%-40%。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种类的分布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其种类和数量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能间接反映周围植物的变化。因此,在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灰蝶被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大型蝶类相比较,灰蝶无论高级或低级分类研究都很不完善,每年仍不断有新的物种乃至新属被发现。
形态特征
成虫:为一群小型(极少中型)、变化很大、美丽的蝴蝶;翅正面常呈红、橙、蓝、绿、紫、翠、古铜等颜色,翅反面的图案与颜色不同,多为灰、白、赭、褐等色。雌雄异型,正面不同,但反面相同。颜狭;复眼互相接近,光滑或有毛,其周围有l圈白毛;须通常细,前伸或略上举;触角短,锤状,每节有白色环。前足退化,但仍能用来步行;雌蝶有跗节5节及2爪;雄蝶多数只1节跗节,只1爪,极少分节的。中后足各有l对胫距,有爪、中垫及侧垫。前翅只10一11条脉纹;R脉常只3~4条(少数属为5条);A脉1条,不少种可见基部有3A脉并入。后翅除Poniinae外无肩脉;A脉2条;有时有1~3个尾突。前后翅中室闭式,有细脉,很少开式。雄蝶发香鳞常存在于前翅表面。雄性外生殖器小而复杂,常有发达钩状的颚突。生活在森林中,少数种为害农作物。爱在日光下飞翔。卵半圆球形或扁圆形;精孔区凹陷,表面满布多角形雕纹。散产在寄主植物的嫩芽上。
幼虫:蛞蝓型。即身体椭圆形而扁,边缘薄而中部隆起;头小,缩在胸部内;足短。体光或多细毛,或具小突起。第七节背板上常有背腺开口,其分泌物为蚁所爱好,与蚁共栖。以卵或幼虫越冬。
蛹:缢蛹。椭圆形,光滑或被细毛。有些种类化蛹在丝巢中,丝巢在植物上或地上。
寄主
寄主多为豆科壳斗科桑寄生科蔷薇科茜草科景天科等植物,也有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的。
分类
灰蝶科共有5个亚科:云灰蝶亚科、银灰蝶亚科、线灰蝶亚科灰蝶亚科眼灰蝶亚科
云灰蝶亚科Miletinae
暗色而脆弱的蝴蝶。眼光滑。触角圆柱形,棒状部逐渐加大而不明显。下唇须第三节光滑,侧扁,和第二节一样长。足特殊,胫节平滑,末端无刺及距;跗节第一节很长。翅狭长,表面深褐色,有些种类前翅有白色或白色带;前翅脉11条,Sc、R1、R2脉独立,R5脉终止于前缘,无R3脉;后翅圆,无尾及瓣,但有的锯齿状,腹部比前翅后缘长,腹面有肛下毛刷。
生活在密林中,飞翔力弱,常在灌木上,略高于人高的水平,长时停留不飞。
幼虫为蛞蝓型,取食蚜虫。
本亚科只分布于亚洲南部及印澳区。
银灰蝶亚科Curetinae
前翅三角形,短阔,前缘强弧形,顶角及臀角明显,外缘与后缘直;前翅只4条R脉纹,R5脉通到顶角附近的外缘,M1脉与之分离,从中室上角生出。后翅无尾,圆形或五角形;M3脉端及臀角突出较明显;Sc+R1脉强度弯曲。眼光滑。触角第三、第四节腹面有毛饰。须光滑,下方无毛。中后足胫节有成对的端距。
线灰蝶亚科Theclinae
前翅有10~11条或12条脉纹。如只有10或11条脉纹,则R5脉到达前缘或顶角,R1脉与R2脉独立。后翅有1~3条尾突,生在M3脉、Cu1脉或Cu2脉上;臀角突出。雄蝶前、后翅通常有第二性征发香鳞及竖立的毛刷:触角棒状部略膨大,但各节为圆柱形。中后足胫节有成对的距。
灰蝶亚科Lycaeninae
前翅有11条脉纹,R5脉与M1脉通常分开不远,有时接触或共柄。后翅Cu2脉有尾突或无尾;臀角圆或有瓣。无第二性征。眼光滑。触角棒状部明显,下方略扁平。须被毛或毛状鳞。雄蝶前足跗节愈合成1节,末端尖或圆。
眼灰蝶亚科P0lyommatinae
前翅有脉纹11条,R5脉与M.脉从基部分开,有时离开很狭。后翅臀角圆,无尾突或只Cu2脉有l条线状纤细尾突。眼与须多变化。触角棒状部明显,略扁而下方凹入(黑灰蝶属雌蝶例外)。雄蝶跗节愈合成1节,端尖而向下弯曲。中、后足胫节有端距。本亚科分4族89属,中国有2族。
科研价值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加之地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东洋区和吉北区,
蝴蝶资源极为丰富。早期的灰蝶分类研究多为西方学者所为,收录当时已知的灰蝶27属132种;中国学者的工作则以黄修明(1943)的《中国灰虹名录》最为完善,系统地汇总了当时已知的灰蝶物种数50属222种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中国灰蝶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09:17
目录
概述
灰蝶介绍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