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州
位于今宁夏吴忠市境内
灵州,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灵洲县,属北地郡,故址在今吴忠市。东汉为灵州县。北魏为薄骨律镇,后复改为灵州。西魏改置灵州普乐郡。北周时改为灵州、灵武郡。隋改为灵武郡,治所回乐县。唐复置灵州,朔方节度使驻此。天宝初改曰灵武郡,后又改为灵州。宋时为西夏翔庆军、西平府。元复曰灵州,属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宁夏府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水淹没灵州,“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第三次迁徙灵州城,迁移到今灵武市。明置灵州守御千户所,属陕西省宁夏卫。清亦为灵州,属甘肃省宁夏府。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州改县,将灵州改为灵武县,属甘肃省宁夏道。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原灵武县辖吴忠堡改为吴忠市(县级)。
历史介绍
灵州,初曰灵洲,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汉书》记载:“灵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有河奇苑、号非苑,莽曰令周。师古曰:‘苑谓马牧也。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灵洲属西汉北地郡管辖的19个县城之一。据此说明,灵州建城,已有2203年(公元前191年——2012年)的悠久历史。
《后汉书·郡国志》北地郡中则记载为“灵州”,属东汉北地郡管辖的六个县城之一,说明“灵洲”(灵洲)在东汉时改为“灵州”(灵州)。(东汉班固撰:《前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北地郡·灵洲”;“北地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一五页。宋范晔撰:《后汉书》:卷三十三“郡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七六页。)
民国灵州改名灵武县
民国2年(1913年)全国“州改县”,“灵州改为灵武县”。
为什么改灵武县,灵州人还能接受?而没有像其他省改首字县,如郑州改郑县、耀州改耀县等,当局没有说明,学者也未见论述。笔者认为,合理的解读是,灵州历史上曾叫灵武郡,简称灵武,特别是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唐诗中大量使用灵武,灵武等于灵州,当局正是考虑到了传承灵州历史改名灵武县。
位置考证
清边镇与古灵州城址
据宋曾公亮编著《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所记“清边镇”“清边寨”都是灵州大路向南的首站,显然是一个地名。据《宁夏历史地理考》载:清边镇,西夏镇名,属灵州,位于灵州大路上、地近旱海,北至灵州五十里。
据考证,清边镇系灵武市白土岗乡西北火城子村。其地是通连灵、环、庆灵州大路所必经。根据卫星地图测量,火城子北距灵武崇兴台子直线距离22.3公里,按古代曲线道路测量为五十里,符合西夏时期清边镇距古灵州城的距离,以此推断灵武崇兴台子村应是古灵州城址。
以吴忠唐墓定论有质疑
2003年春季,吴忠市西郊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发现大量北魏至唐代墓葬。后经考古人员调查,墓葬分布面积较大,东北至石佛寺,东南临秦渠,西沿西二环路,东西长5000米,南北宽3000米,总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墓坑十分密集,共清理北魏至唐代墓葬269座,以合葬墓为主。在金星村绿地园墓地出土一方“大唐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其文史价值不可小觑。据墓志铭记载:吕氏夫人于太和四年七月六日(830年)终于灵州家中,十月十四日殡于回乐县东原。
吕氏夫人亡故于仲夏末(阳历7月29日),殡葬时间是3个月之后,在暑夏近100天内有无寄葬或移葬过程?吕氏夫人亡故时,其担任“衙前虞侯”官职的丈夫张自谨仍在世,吕氏夫人后来是否要与丈夫合葬而迁葬?各种因素不能确定吕氏夫人墓是首葬地点,因此,确认墓地就是“回乐县东原”有待考证。
吴忠市发现大规模唐代墓葬群,只能说明该地是唐代灵州城居民墓区。墓志铭内文“悲夫郊野”说明该墓区是荒郊。自古以来,汉族墓葬不可能埋在人们居住的城内,阴阳杂居。但也不会距城太远,一般应在城外数里乃至数十里内,所以墓葬位置自然不会是在灵州城内。以一方有可能移动过的墓志定论千年古灵州城址,缺乏古城遗址发现及出土遗物佐证。
灵武崇兴镇台子村发现大量宋夏建筑物遗址,西南距吴忠东塔石佛寺一带唐宋墓区不足10公里,符合古代人们聚居区与墓葬区的距离。
灵州自古管辖吴忠堡
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灵州“领屯堡一十三:枣园堡、吴忠堡、惠安堡、汉伯堡、金积堡、中营堡、秦坝关,嘉靖六年,巡抚、都御史翟鹏奏筑者。”由此可知吴忠堡修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属灵州管辖的13个屯堡之一,当时古灵州城已于宣德三年(1428年)第三次搬迁至灵武市区达100年之久。
据《明史·宁政传》记载:“宁夏堡寨,以人名命地名……限以其屯长姓名命堡,若叶升、李俊、张政、吴忠之类是也。”因此,吴忠地名是以明代管理这座屯堡一个名叫“吴忠”的堡长而得名。
吴忠堡在清同治年间早已坍圮,清政府于原址重新修筑。据《乾隆宁夏府志》记载,清代吴忠堡在灵州城南四十里,是灵州城所属36个堡寨之一。民国时期更名为吴忠镇,仍属灵武县管辖。据《清末民国吴忠堡略图》记载,吴忠堡呈正方形,是一个边长约300米的土寨。
兴教寺难考古灵州城
据《宣德宁夏志》记载:“兴教寺,古弥陀寺也。洪武间僧拶本即重修。永乐间奉敕改今名,在黄河南,今灵州城西。”由此可知,兴教寺是永乐年间由弥陀寺改名的。永乐年间灵州城早已迁出故城北十余里,即洪武十七年所建的灵州城,和今吴忠兴教寺并非同一寺院。
《宣德宁夏志》记载兴教寺在今灵州城西,有学者分析此“今”字是“古”字之误。吴忠古城位于兴教寺西北3公里处,显然不是古灵州城所在地。
《宣德宁夏志》记载:“石佛寺,古圣佛寺也,洪武间僧胥居耳著重修,在兴教寺东,古灵州城上(北)”。说明古灵州城在石佛寺南。定论古灵州城在吴忠古城,则在石佛寺西北,显然也不是古灵州城故址。
据吴忠礼先生《宁夏志笺证》所述:朱栴卒于正统三年,所称“古灵州城”应为其故城,即魏之薄骨律城。其城已不复存在,故兴教寺、石佛寺均不存,亦无考。
兴教寺与石佛寺是不是唐代所建,明代之前有没有迁址?尚需进一步考证。因此,兴教寺、石佛寺不具备作为考证古灵州城的依据,况且用今石佛寺和兴教寺考证古灵州城在吴忠古城湾,方位混乱,相互矛盾。
古城湾缺乏遗物佐证
宋咸平五年三月(1002年)灵州城为党项首领李继迁攻占,成为西夏割据中心,改名“西平府”。1038年西平府复称灵州,在灵州设置西夏翔庆军司驻重兵5万,与兴庆府并称“东西两京”。西夏大庆元年(1140年),任得敬被封为翔庆军司都统、西平公,驻防灵州。西夏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征发10万民夫大筑灵州城,并营建宫殿,意欲封地称王。西夏乾定三年(1225年),灵武失陷。元中统二年(1261年)复置灵州直至明代。
古灵州城被西夏所据223年,尤其是任得敬发10万民夫大兴土木,在西平府城内营建大型宫殿,其建筑规格必定非同一般。吴忠古城只发现唐墓,未发现宋夏、元代、明早期灵州城址遗迹或墓葬遗物,将吴忠古城湾定论为古灵州城址,缺乏古灵州城后续历史传承和文物佐证
考古发现
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在宁夏灵州登基,由此确立了唐朝的中兴时期,使偏居一隅的灵州城从此成为唐朝最大的军事重镇、平叛时期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古灵州的确切地理位置始终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一个未解之谜,以致认为灵武市就是古灵州遗址。而吴忠市唐墓群内出土的一块墓志,揭开了古灵州神秘的面纱。经过考证,古灵州城址在今吴忠市的西北部。
2003年5月8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郊区,从唐墓群中挖掘出两块墓志,一块毁坏严重,字迹模糊。
另一块墓志铭:《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字迹清晰。这一墓志长约32厘米,宽度23厘米,厚度约8厘米,质地为红砂岩,整体呈现淡红色,上面共刻有318个字。
经过考古专家的考证,这一墓室的主人名叫吕氏夫人,“终于灵州私第,享年五十有七”“殡于回乐县东原”。墓志铭记载:吕氏夫人的父亲是朔方节度左衙兵马使,丈夫是军队中的小官吏。吕氏夫人于公元830年也就是唐文宗大和四年死于灵州家中,葬于回乐县东原。回乐县是灵州治所,与灵州同城。墓葬既然在灵州(回乐县)之东,灵州(回乐县),必然在墓葬之西,今吴忠市以西正好就是古城。古城即明庆靖王朱栴《宁夏志》所称“古灵州城”的简称。考今吴忠市附近,包括灵武市、银川市等各市县,都没有古城,因此,墓志铭发现佐证古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
右上图:《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古灵州在今宁夏武装司·境内的考古实物佐证。2003年5月8日,宁夏吴忠市绿地园出土。
右图:2003年宁夏吴忠市绿地园出土《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地址位置图。墓志铭在吴忠市区发现,证明古灵州城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
宁夏历史地理专家、《宁夏历史地理考》第一作者鲁人勇研究员指出:
宁夏地区有三个叫古城的地方,都由宁夏专家学者考证,落到实处:彭阳县古城是秦、汉的朝那县城,中宁县古城是西汉眴卷县城,吴忠市的古城是西汉古灵州县(灵洲县)城。
右图:宁夏著名历史及历史地理专家专著:鲁人勇、吴忠礼徐庄著《宁夏历史地理考》封面。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史载,灵州在古代是我国北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回乐县是古灵州的州城(古称治所,也即所谓中心城市)所在地。墓志铭的重要发现,解决了历史上很长时间难以定论的古灵州究竟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考古专家称,以这个墓志铭的出土为标志,确切无疑地证明了古灵州城就在位于发现这片大型唐墓群的今宁夏吴忠市境内。(2012.4.27.B.S.L.)
灵州,又一说,元置,在今朝鲜平壤西北。
地理位置
灵洲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初曰灵洲。.《前汉书》记载:“北地郡……灵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唐颜师古注释《前汉书》灵洲(县)条时指出:“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上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班固撰《汉书》,《二十五史·前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属于西汉北地郡19个县之一。《后汉书》记载为“灵州”,属东汉北地郡管辖的6县城之一。说明灵洲在东汉改为灵州。(范晔撰《后汉书》,《二十五史·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页)。东汉后期发生三次羌族起义,灵州被迫内迁。后魏在灵州原地置薄骨律镇。孝昌中改置灵州。隋大业三年改灵武郡。唐为灵州,亦曰灵武郡。开元九年(721年),置朔方节度使。五代为朔方军治。咸平时入西夏,改西平府,又名翔庆军。元仍为灵州。明为灵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古城灵州被河水淹没,古灵州被迫“城凡三徙”,最后于宣德三年(1428年)所筑新灵州城,即今灵武市。清朝到民国均为灵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新灵州为灵武县。1950年原灵武县属吴忠堡建立了县级吴忠市,后为银南地区、市级吴忠市,灵武归吴忠管辖。2002年,灵武市由银川市代管。故今宁夏吴忠市与灵武市均属古灵州城,都是古灵州的继承者,都拥有古灵州的辉煌历史。明洪武黄河淹没以前位于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的灵州,明代史书称作古灵州城,三徙之后的灵州,即今宁夏灵武市,称作新城、新灵州城。(2012.4.27.B.S.L.)
历史文献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
灵州,灵武。灵武节度使灵州会州盐州夏州节度使夏州绥州银州宥州振武节度使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麟州胜州丰州都防御使天德军中受降城西受降城灵州,灵武。大都督府开元户九千六百六。乡二十七。元和户乡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
大都督府开元户九千六百六。乡二十七。元和户乡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
管州三:灵州,会州,盐州,县十。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时为富平县之地。後汉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理池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
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馀株,郁然犹在。後魏太武帝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後改置灵州,以州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故号“灵州”。
周置总管府,隋大业元年罢府为灵州,三年又改为灵武郡。武德元年又改为灵州,仍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於边境置节度使,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使理所。
朔方节度,管兵六万四千七百八人,马二万四千三百匹。衣赐二百万匹段。
统经略军,灵武郡城内。管兵二万七百人,马三千匹。
丰安军,灵武郡西黄河外一百八十馀里,万岁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马一千三百匹。
定远东城,灵武郡东北二百里黄河外,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三千匹。
西城,九原郡北黄河外八十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馀里。
安北都护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龙中韩公张仁愿於黄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三百里。
〔东城,榆林郡东北二百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六百馀里。〕振武军单于都护府城内,天宝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马一千六百匹。
西南去理所一千七百里。
天宝元年,又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肃宗幸灵武即位,?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
州境:东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二百七十里。东南至盐州三百里。东南至庆州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凉州九百里。北至碛南弥娥川水一千里。
贡、赋:开元贡:甘草,青?子,鹿皮,红花,野马皮,乌瓴,鹿角胶,杂筋,麝香,花苁蓉,赤柽,马鞭。
管县六:回乐,灵武,保静,怀远,鸣沙,温池
定远城,废。
回乐县,望。郭下。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在今县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
後周置回乐县,枕黄河。後魏刁雍为薄鼻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馀顷,人大获其利。孝文太(和)〔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奉诏,平高、安定、统万平高今属原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今载?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滞陷。又?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计五千乘运十万斛,百馀日乃得一返,大废生人耕垦之业,车牛难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粟,氵斥流数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人用安乐。今求於?牵?屯山在今原州平高县,即今笄头山,语讹。
亦曰沂屯山,即?牵?屯。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舫乘三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卒皆?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还,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工,轻於车运十倍有馀,不费牛力,又不废田。”孝文帝善之,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温泉盐池,在县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
薄鼻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馀顷。
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
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洛山,以山下有铎洛泉水,故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
灵武县,上。东南至州十八里。本汉富平县之地,後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地城。天和中於此州置建安县,随开皇十八年改为大润县,仁寿元年改为灵武县,移入胡地城安置。
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
千金陂,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
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馀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馀顷。
保静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富平县地,後魏立弘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俗谓之汉城。隋改置弘静县,神龙元年改为安静,至德元年改为保静。
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马,北人呼?为贺兰。其山与河东望?山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北经怀远县西,又北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馀里,真边城之钜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溉灌,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
怀远县,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在州东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饮汗城,赫连勃勃以此为丽子园。後魏给百姓,立为怀远县。其城仪凤二年为河水?损,三年於故城西更筑新城。
县有盐池三所,隋废。红桃盐池,盐色似桃花,在县西三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池盐池,在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
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即浑怀所理道,故谓之灵武。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二千五百人,粮五万石。旧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鸣沙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在今县理东二百里原州。周保定二年於此置会州,建德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郡。
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废,以县属灵州。神龙二年冬为默啜所寇,因而荒废,遂移县於废丰安城,即今县理是。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於馀沙,故号“鸣沙”。
温池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神龙五年置,县侧有盐池。
定远废城,在州东北二百里。即汉北地郡方渠县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远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堠杳渺,故置此城,募有健兵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後信安王?更筑羊马城,幅员十四里。
经略军,在夏州西北三里里。天宝中王忠嗣奏於榆多勒城置军,今属灵武节度使。本属夏州,南去灵武六百五十馀里,元和九年於此城新置宥州。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千年灵武 “古”在哪里.宁夏新闻网.2018-02-09
古灵州城在哪里.中国文明网.2015-07-27
灵州古城探幽.银川新闻网.2012-07-1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20:13
目录
概述
历史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