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
朱襄氏陵,即上古
朱襄氏之陵墓。朱襄氏为上古帝王之一,即为炎帝。炎帝陵墓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明清以后历经修复。传说明惠帝
朱允炆避难逃至仵家集(
大仵乡),常往陵前朱固寺烧香祭祖,并在陵前亲植皂角树一棵,今犹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解放后,河南省、
商丘市文化部门多次派人前来考证,
日本人也多次来此寻根祭祖。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河南省
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处的
大仵乡朱堌寺村,北距省级商(丘)周(口)公路2公里,有柏油路连接炎帝陵广场,北距商丘
阏伯台35公里,距商(丘)开(封)高速公路35公里,东南距
鹿邑太清宫35公里。
据《仵氏家谱》记载,
明代永乐三年(1406年)明成祖(燕王)
朱棣夺取惠帝
朱允炆的皇位后,惟恐江山不稳,害怕报复,下令到处搜捕惠帝(朱允炆)及其后裔,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惠帝(朱允炆)率亲族及异姓(焦、余、孟、黄、玉、李等)结义兄弟13人昼夜南逃,乘船渡
黄河(今大仵北)来到黄河边,涉水来到南岸仵家集(今
大仵乡),定居于此。并商定改姓为“仵。这里距朱襄氏陵只有1公里,朱允炆经常到朱襄氏陵前祭祖行礼,并亲手栽下一棵
皂角树。此树距今已有600余岁树龄,为豆科落叶乔木,树高13.5米,树干胸高围经3米,覆盖面积为220平方米。今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根干古劲苍虬,质坚如铁,是炎帝朱襄氏陵的附属文物。
《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氏之邑”,明确指出,朱襄氏都于陈地秋邑(今
柘城古称)。
《
吕氏春秋·
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羣生。” 高诱 注:“ 朱襄氏 ,古天子 炎帝 之别号。”
《
帝王世纪》载:“三皇之一的人皇
伏羲氏之后,为
女娲氏、
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混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
无怀氏,凡十六世,皆袭伏羲氏之号。朱襄氏,乃
伏羲氏之后也。”然而按《帝王世纪》排序,
神农氏当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后,可见神农氏的出现要晚于朱襄氏。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
柘城县”条下云:“在州东南九十里东北至宁陵县八十七里,古朱襄氏邑,春秋为陈朱野地,战国时为楚国柘邑,……汉置柘县,属淮阳,以邑有
柘沟而名。”
《柘城县志》:“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
柘城县志》载:“朱襄氏之陵在县城之东,久淤。”“城关十里有朱固寺以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