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炎帝神农故里
湖北省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位于随县厉山镇,距随州市城区西北18公里,316国道汉丹铁路随岳高速公路、西宁铁路连接线穿境而过,总占地面积约171.3公顷,投资约4.4亿元,亚热带季风气候,开放时间为08:00-17:00。
简介
炎帝神农大殿,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高台圆柱直檐,秦汉风格,古朴庄重。它位于烈山腹地,向前延伸至对面的九龙山,形成一条中轴线。景点依次是谒祖广场、圣火台、华夏始祖门、九拱桥、四牛石雕和照壁。
炎帝神农故里建设速度的加快和投资力度的加大,使炎帝神农故里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6个核心景区之一。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自1988年开始修复修建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神农碑、神农尝百草塑像、神农泉、神农洞、神农庙、功德殿仿古建筑群、万法寺、龙凤日月旗杆、烈山湖等2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1997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评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并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
2006年5月,中共随州市委提出“高举一面大旗,擦亮两张名片,打好三张牌,建设四个随州”的战略思想,并决定成立副县级的景区管理机构——风景区管委会,实行风景区带镇的管理体制。
2007年,市、区两级共同筹措经费,按照4A级景区、世界华人谒祖胜地的定位,编制炎帝神农故里核心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该规划经过多方多轮修改,历时半年,于2007年10月份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景区景点
1、文化雕塑壁:位于景区入口。为展现人类在蒙昧时代的混沌的文化墙,在石板上雕刻几何抽象图案的浮雕。
2、照壁:位于景区入口。照壁正面是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炎帝神农故里”
3、烈山湖水库:总库容5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亩,为炎帝神农烈山风景区提供18万平方米的水面面积。
4、九拱桥:全长117米,横跨烈山湖,将景区入口和神农大殿相衔接。以九为模数进行设计,桥身由九个券洞组成,桥上栏杆间跨度和引桥长度也采用九的倍数。拱桥主桥入口、栏杆、柱头图案花纹等,采用古朴、庄重、浑厚风格造型以表现太古时代的人文精神。桥面铺装采用花岗岩火烧板,桥身及拱圈镶面采用白砂岩蘑菇石。栏杆采用汉白玉栏杆。
5、华夏始祖门:位于核心景区中轴线,九拱桥及圣火广场之间。主门高6米,侧门高4米,借鉴汉代早期门阙合一的形制,斗拱加以简化变幻,通过高矮区别突出主体,‘华祖”‘农宗”门上雕刻图案反映早期炎帝农耕时代的风情,采用青石材质,造型古朴大气。
6、圣火台:取材于古籍记载’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国美术学院于小平教授设计。
7、石灯笼:位于齐步登天台两侧。登天台共7段,每段7步。石灯笼选用福建产上等石材,整块石材雕刻,内部楼空放置灯管,灯笼上侧用篆书刻有民族称呼,56个石灯笼代表56个民族。
8、盛世和谐鼎:鼎位于登天台和谒祖广场的连接处。采用青钢铸造。
9、七步登天台:阶梯宽18米,共7*7=49节阶梯。
10、谒祖广场:广场长117米,宽117米,为正方形。面积13689㎡,9的倍数。采用福建产上等花岗岩铺装,可同时容纳2万人参加拜祖活动。
11、八大功绩柱:八大功绩柱采用产自福建的编号606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径1、27米 ,九九之数,示意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八大功绩柱以图腾柱的形式分布组成一组雕塑,用写实的手法,生动的画面,通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充分体现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西侧从南到北依次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合榭而居,安居乐业;治麻为布;发明种植;东侧从南到北依次为:日中为市;作陶为器,冶制为斧;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教民耕耘;分列展开一组充满诗意的画卷,富有灵巧的装饰效果,又不失庄重大方的雕塑意味。顶部雕刻盘龙和玉琮,龙是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设立八大功绩柱雕塑,意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对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必将激励民众承先启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12、钟鼓楼:位于神农大殿拜祖台两侧,层层叠色,体现出荆楚文化韵味。楼内分置铜钟和皮敢,晨钟暮鼓与万法寺遥遭呼应。
13、炎帝神农大殿:提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建筑形象。采用庑殿顶,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筑形制,这些均是对早期楚汉高台建筑大尺度的空间技术方法和早期大空间的建筑空间组合的运用和提炼。大殿面阔9间。当心间10.8米高石券门直达二重檐,既是炎帝时期穴居生活和神农洞的象征,又有早期古朴自然的建筑技术风格隐喻;三重花岗岩台基体现炎帝神农的始祖地位;展现历史上荆楚地区高台建筑的地域建筑风格。大殿两边的钟鼓楼以简练的石亭形制,小巧的尺度,以衬托大殿的雄伟壮阔并在立面构图上与大殿在视觉上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神农大殿建筑平面柱网采用面阔九间,以反映历史上荆楚以九为尊地方文化内涵,同时也隐喻炎帝神农故里九龙山的含意。在平面布局上由内外两圈石柱围合而成,外圈柱36根,象征36天罡,在入口处四颗方形石墩柱上分别雕有炎帝神农画像及图腾,一方面隐喻着四个季节及炎帝恩泽华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对楚汉建筑特有建筑形式的抽象重现。炎帝大殿外廊的36根柱子,通高9.9米,全部采用整体花岗岩中间钻孔,与整体石制柱础安装定位,随后现场浇注钢筋混凝土柱,高超的施工难度和施工技术确保了无缝石柱的高度整体性和雄浑效果,显示出恢宏无以伦比的气势。1.5米的坐斗拱采用整石砌筑与混凝土梁插连接,以模仿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石门为了保证永固耐用的功能性和古朴雄劲的气势,没用采用传统的石材干挂形式,而是通过20公分厚的花岗岩砌筑而成。二三重檐之间运用传统建筑抱厅的处理方法,形成高侧窗,解决了大进深室内采光要求,也通过从屋顶头下来的光线处理,为大殿平添了神秘浪漫的气质.大殿外廊尺寸46.8M*36.8M,内壁尺寸37.2M*27.2M。大殿内墙裙将布置展现神农功绩的石材浮雕,大殿顶部为长方形,刻有祥云浮雕。
14、神农塑像:由中国美院教授根据1987年周共、王德樵带回的画像为蓝本设计,雕像高九十五尺,寓九五至尊之意。神农凝视前方,双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严。
15、旭日曰、弯月湖:分别位于谒祖广场的东西两侧,和谒祖广 插、环形树阵共同构建了一个“天圆地方、日月同辉”的景观。旭日园外圆路宽3.6米,半径24.5米;内圆路宽4.6米,半径9米;八卦园半径3.6米。弯月湖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湖内水容量约为2万方。
16、万法寺:万法寺位于烈山的耕耘山山巅,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随州古代名刹、佛教胜地之一,有“百川汇海,万法朝宗”之誉。万法寺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经历朝历代复修扩建,原寺已拆毁。为发展风景区的旅游事业,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已于1991年重阳节按照历史原貌修复了万法寺的“大雄宝殿”等殿堂,完成了第一期工程。2009年,根据景区统一建筑风格,进行再次整修。万法寺由山门、大雄宝殿和两廊偏殿组成。山门口雄立着一对白狮。正面是大雄宝殿,两边朝廊也都供有神像,姿态各异,形象逼真。
17、功德殿古建筑群:此组建筑是由清华大学徐伯安教授主持专家组设计的一组秦汉风格建筑群,高大雄伟,外观威严、庄重。整体占地面积10320平方米,建设面积2466平方米,由日月门、天门、碑苑和功德殿组成,它是景区重要景点之一。用于集中展示炎帝神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神农井位于功德殿中心广插,为烈山九井之一。
18、神农碑:明代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随州知州阳存愚立。碑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安徽桐城诗人何松涛赞道:“九烈山粱挺巨碑,民族伟树根可追。纵然风雨沧桑变,也教炎黄儿女归。七字凝结四海意,一石绽放五洲眉。神农灵在应堪慰,仰赖阳翁寸草晖。”
19、神农洞:相传炎帝神农诞生之地。
20、神农泉: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传说炎帝神农诞生时,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连(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动,一山抛鞭九山应),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随着时间流逝,九井现存一井,,即为神农泉的所在之处。
21、神农纪念馆:由门厅、神农生平展厅、祭祀活动展厅、五姓宗亲会馆、书法展厅、神农座像联合组成。
建设规划
景区规划总面积3000亩,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生态环境先行的原则,分三期建设,预期投资4.4亿元。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以炎帝神农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为核心,以体验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贸易文化、原始艺术文化等为根本,主要包括“三线”:中轴线、万法寺线和功德殿线;“五区”:寻根谒祖朝圣区、圣迹观光体验区、民俗商贸及文化展示区、旅游服务及城镇发展区和烈山自然景观区。已建成和修复神农大殿、谒祖广场、圣火坛、功德殿、万法寺、烈山湖、九孔桥、旭日园、弯月湖等核心景点。
(一)原始部落村,主要体现人类新石器活动时期的村落布局、风貌及原始部落生活情况。
(二)五谷园,设置自由农田,再现亲耕的形态,亦可供游客参与体验。
(三)养殖体验区,体现神农“结绳为网,亦田亦鱼”,可供游人观赏,也可亲身操作。
(四)农具制作馆,演示早期人类对各种农耕用具制作与改进的过程。
(五)陶艺馆,展示原始陶艺制作过程,游人也可参与制作。
(六)农耕文化博览园,主要陈设农耕用品,如农具、粮食作物种子等。分室内馆展和室外场展两类。
(七)烈山五姓宗亲会馆,用于全世界华人成立的宗亲大会聚于此时举办活动所用。
(八)山茶采摘园,游人还可以体会到亲身参与采新茶的乐趣。
(九)百果园,设置百果采摘园,春可赏花,秋可食果。
(十)日中街,形成古色古香的民间一条街,同时可开辟神农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服饰等作为旅游商品。
(十一)饮食、娱乐园,办当地特色风味小吃和炎帝神农的“五谷饭、百草宴”及民间文艺表演。
(十二)道教神农宫:体现中华道教与炎帝神农文化一脉相承的宗教理念。以上核心景区建设用1-2年时间完成。
相关活动
1987年11月,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远渡重洋,寻根问祖,将保存在美国华冈博物馆的始祖炎帝神农画像赠送给厉山镇人民政府。
随州市自1991年开始,连年举办炎帝神农生辰庆典活动和炎帝神农文化节、节根节,进一步确立了炎帝神农故里不可撼动的地位。
1993年由湖北省文化交流协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襄樊市人民政府、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在随州市隆重举行开幕式。
2009年5月20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旅游局和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悼和3000余名中外嘉宾云集随州。
2009年起,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举办“华人寻根节”活动。
2020年5月18日,开通网络拜祖平台,为全球华人在网络空间拜祖祈福提供渠道。
文学作品
七律 随州炎帝故里有感
徐华宁
厉山姜水莫须争①,百草五弦②堪正名。
生处井穿③成圣地,教时洞启④化愚氓。
余音鞺鞳编钟⑤忆,遗产丰隆碑记⑥旌。
汉东国美餐霞隐⑦,未老神农犹劝耕⑧。
【解释】
①厉山姜水莫须争:炎帝生地有厉山与姜水二说,故云。
②百草五弦:炎帝曾尝百草,定五弦。
③井穿:指神农泉,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传说炎帝神农诞生时,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连(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动,一山抛鞭九山应),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④洞启:指神农洞,相传炎帝神农诞生之地。
⑤鞺鞳编钟:指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代曾侯乙编钟。鞺鞳,钟鼓声。
⑥碑记:指神农碑,明代万历丁丑年立。碑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⑦汉东国美餐霞隐: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赞美随州,并有《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
⑧神农犹劝耕:劝耕,犹劝农,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尸子》卷下:“神农并耕而王,所以劝耕也。”
参考资料
2020年华人寻根节.随州市人民政府网.2020-05-18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9 22: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