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是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发生在
烟草的病害。该病从嫩叶先发病,沿叶脉组织变成淡绿色,以后形成局部斑点、枯死或失绿的环斑,几天后就形成花叶。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病原为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zc virus,简称TMV),属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粒子为杆状,直径18纳米,长300~310纳米;基因组为正
单链RNA(+ssRNA),大小为6.3~6.4kb,病毒外壳由多个拷贝、分子量为17~18kD的单一多肽组成。该病毒增殖的最适温度为28~30℃,37℃以上即停止增殖。病毒的体外稳定性极强,致死温度93℃(10分钟)、82℃(24小时)或75℃(40天);稀释限点1×10-6,体外保毒期(20℃)30天以上。
该病毒在烟草上有4个株系:普通株系(TMV-C)、番茄株系(TMV-Tom)、黄色花叶株系(TMV-Ym)和坏死株系(TMV-Rs)。该病毒寄主范围很广,包括茄科、苋科、
车前科、蓼科、
石竹科、
豆科等36科350多种植物。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在烟草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移栽后20天至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初期,在新叶上出现明脉症状,叶脉及相邻叶肉组织色泽变淡,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病叶其大小叶脉清晰可见;4~10天后在新叶出现花叶症状,十片局部组织褪绿,浓绿和浅绿区相间,病叶边缘有时向背面卷曲,叶基松散;有时叶片厚薄不均,皱缩扭曲,有缺刻,严重时叶尖呈细带状。表现为花叶症状植株的中下部叶片有时可见沿叶脉形成的闪电状坏死斑。早期被感染的植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重病株花器变形,果实小而皱缩,种子虽多但不能发芽。接近成熟期的植株被感染,则仅在顶叶或杈叶表现为花叶,中下部叶片常出现大面积褐色坏死斑,即花叶灼斑。该病症状与烟草黄瓜花叶病不同的是病叶边缘向下翻卷,叶基部不伸长,绒毛不脱落,根系受影响不大。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在世界各产烟区均有发生,以西欧烟区发病较为普遍且严重。该病也广泛分布于中国各烟区,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受害较重。
病原病毒靠接触摩擦传染,干的烟叶为通常的传染来源。人手接触上年病叶再接触苗床幼苗(拔草、间苗等操作)经过手指摩擦健苗便可传染。混入苗床的病株残体及其它杂草特别是茄种植物是病毒病的携带者。实践表明,病苗是大田发病的重要来源。将病苗移入大田后造成烟田中心发病株,随着人们的各种农事操作机械地相互传播开来。
另一重要的传播途径便是烟农使用未经腐熟处理过的被病原病毒污染带毒的肥料,将病毒带入无病烟田而造成烟株发病。在上年发病地块连续种烟,致使烟田土壤病毒含量剧增,是加重烟草普通花叶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当大田发病以后,中耕、开穴施肥、打顶抹权均可传染病害。已发现移栽后第一次中耕传播很少,而烟株开始迅速生长时再进行中耕,传播就明显增多。中国的许多烟区,由于耕作条件轮作换茬机会较少,并且有些烟区烟田内套种现象日趋增加,特别是与同科植物的蔬菜类套种,更是中后期及次年病害加重的重要原因。在烟草普通花叶病发生区,有的烟农习惯将已无利用价值的烟花,烟杈或同科作物的秸杆等投入粪池沤制肥料,来年育苗或移栽时用于基、追肥,从而使本来无病的苗床和大田烟株增加两次重复侵染,连作地块更是毒量增大,使其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明显提高。
栽培:①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有机肥,使用带有病毒的床土,都可加重病毒传染;②
连作或与寄主作物套种使毒源增多,发病重;③种植发病品种,土壤结构差,苗期及大田期管理水平低,发病重;④土壤板结,气候干旱,田间线虫为害较重的地块,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