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烟草上的病害。典型症状是首先在患病茎基部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暗褐色椭圆形病斑,并逐渐下陷,边缘明显,扩大后绕茎一周,皮层逐渐腐烂消失,最后茎部干枯收缩,整株幼苗死亡,但一般不倒伏。
病害学史
1904年,Seby在美国首次报道了由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的烟草立枯病,后来所有产烟国家均有分布。虽每年在大多数植烟区都有烟草立枯病发生,而为害却极轻,为烟草上的次要病害。据1989-1991年调查,中国广东、广西、辽宁、云南、四川、吉林、安徽、山东、河南、贵州、淅江、陕西、湖南、湖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
病原特征
形态特征
烟草立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于
半知菌亚门、
丝核菌属。
菌丝粗壮,有隔膜,多核,直径为8-12微米,幼嫩菌丝无色,老熟菌丝呈浅褐色至黄褐色。菌丝有分枝,分枝处往往成直角,并在其基部有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形细胞,菌核则由桶形细胞菌丝交织而成,质地疏松,无规则形状,大的直径10微米左右,小的肉眼难辨,浅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菌核间常有菌丝相连,抗逆力强,是病菌越冬的重要器官。有性时代为瓜亡革菌(Thanu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属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营腐生生活,不易在烟草上发现。
生理特性
立枯丝核菌的不同菌系菌丝生长适宜温度有一定差异,但一般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很少生长,也难形成菌核。菌核萌发的温度为8-30℃,最适温度为23℃,在相对湿度低于95%时菌核萌发极少,高于98%时则有利于萌发。子实体形成的温度是20-30℃,最适为24-28℃;相对湿度为32-90%,最适为65%。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4.5-7.0,而有的菌系在广泛的pH2.4-9.1范围内均能生长。光照抑制菌丝生长,但促进菌核形成。担子的形成、担孢子的产生和释放在夜间最多,且可在2小时内发芽,并在3小时内侵入寄主组织,在田间一般是在下部叶片上出现,旺盛生长的叶片不受侵染。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其寄主植物除烟草外,尚可危害
苋科、
十字花科、
豆科、
菊科等植物。
为害症状
烟草立枯病在苗期至大田烟株开始成熟时均可发生,但主要在育苗中后期阶段发生为害。以茎基部为主,叶片、根部也可被侵染。典型症状是首先在患病茎基部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暗褐色椭圆形病斑,并逐渐下陷,边缘明显,扩大后绕茎一周,皮层逐渐腐烂消失,最后茎部干枯收缩,整株幼苗死亡,但一般不倒伏。烟苗根系受到侵染时,皮层变色腐烂,初期病株的叶片色泽较淡或褪绿,随后叶片变黄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常有不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网状霉层,并有灰色或淡褐色不规则的菌核。轻病烟苗被移栽到田间后若遇冷凉潮湿气候,此病可继续发展,较大病株的病茎髓部腐烂干缩呈褐色,纵切可见其内有浅灰色菌丝或菌核,木质部则变得坚硬而易折;茎斑继续扩展可达下部叶片主脉基部并导致其腐烂,致使叶片下垂,烟株变黄、矮化甚至萎蔫,易被大风吹倒。在干旱地区若土温较低或新栽烟苗遇到连日干热风时大田烟苗茎基部也能受到直接侵染,茎基易折断,但直到烟株死亡时,根部通常都是健康的。
分布范围
烟草立枯病在世界所有产烟国家均有分布。中国广东、广西、辽宁、云南、四川、吉林、安徽、山东、河南、贵州、淅江、陕西、湖南、湖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
侵染循环
越冬与传播:主要以菌核和休眠菌丝在土壤和病残体中长期存活,并常在未开垦的土壤中发现。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组织或其他寄主上存活,并可随病菌带入大田。病株死后,病组织分解,病菌长期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菌核在干燥条件下可以存活6年,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存活能力明显下降,中性或偏碱性土壤有利于菌核在土壤中存活和生长。担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存活时间较短,一般在6周以内。此菌的传播主要是菌核、菌丝通过雨水、流水、带菌肥料、农具等传播蔓延;担孢子和于燥的小菌核可以随流水、病土、病苗气流而传播。
初侵染与再侵染:病菌侵诶寄主的方式有3种:一是直接侵入,越冬后的菌丝或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可直接侵入寄主内;二是在根上形成菌丝层,使根变色和细胞死亡后,随即自死亡的细胞处侵入;三是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流行规律
烟草立枯病的发生轻重受土壤中病菌数量、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土壤pH则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不大。绝大多数品种不抗病。
烟草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是低温干燥的土壤。当苗床温度低于20℃,尤其是在18℃以上发生最多。而在温度较高时也可在大田发生。另外,还观察到凡低于烟苗生长最适宜温度时病害较严重,干热的土壤不利于此菌的生长,也不利于病害发生。中等湿度甚至更低的土壤湿度,均有利于此病发生,发病随湿度增加而下降。移栽后若遇大雨病株将会死亡。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通过影响土壤通气性而影响病害的发展,黏重而又排水不良的土壤有利于烟草立枯病发生。
多雨高湿有利于菌核、担孢子萌发和侵染叶片,在相对湿度接近100%时侵染点才能发展成大的坏死斑。1984年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烟草靶斑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生长季节气温较低、多雨而潮湿。
防治方法
烟草立枯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因此对其防治应采取以减少土壤病菌接种体数量、改善土壤和田间通透能力、结合药物控制的防治策略,但一般情况下轮作防治的收效不佳。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用70%
甲基托布津(375-750克/公顷),或50%
多菌灵或50%托布津(940克/公顷)浸淋苗床,防效较好。移栽前喷施
萎锈灵、Benodanil、0.5-2.0克/平方米的
三唑醇药液也有一定防效。
生物防治
尽管已经发现一些土壤细菌和哈茨木霉对烟草立枯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ad等,Rwok等,Cole等测定,王家和),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但烟草立枯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仍不能满足实用推广的要求。
病害区别
烟草立枯病易与
烟草猝倒病等混淆,可检查茎部菌丝,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的菌丝呈直角分枝,分枝菌丝的基部有缢缩,有隔膜,而烟草猝倒病菌(Pythium)的菌丝呈锐角分枝,无隔膜;另外,烟草立枯病在病部产生蜘蛛网状灰褐色霉层,并有灰褐色至黑色,疏松的不规则的菌核,而猝倒病在病部产生的是白色棉絮状物。主要区别如下:一是发病时期不同。烟草猝倒病主要在大十字期之前发生,而烟草立枯病主要在大十字期之后发生;二是发病快慢不同。烟草猝倒病发病蔓延十分迅速,烟草立枯病发病较慢;三是发病症状不同。烟草猝倒病幼苗倒折腐烂,在潮湿条件下,感病部及周围土壤产生白色絮状物,而烟草立枯病幼苗不倒折腐烂,仅茎基部呈现干枯收缩,在潮湿条件下,感病部及周围土壤产生灰褐色蜘蛛网状物,并有不规则状褐色菌核。
烟草立枯病与烟草茎腐病的区别除了可以检查病原以外,症状也有明显区别,烟草茎腐病在茎上的症状为浅褐色表面病斑,而烟草茎腐病在茎上造成暗褐色至黑色凹陷的病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