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野火病俗称火烧病,是由丁香假单胞烟草致病变种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烟草上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幼茎、蒴果和萼片等,叶片发病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圆点,周围产生很宽的黄色晕圈,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可达1-2厘米病斑愈合后形成不规则大斑,上有不规则轮纹。
病害学史
世界
1917年,美国人Wolf和Foster首次报道。1917-1918年烟草野火病已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烟草的严重病害,1921年,因烟草野火病为害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烟草减产2000万千克。1920年以后相继报道的有澳大利亚、哥伦比亚、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朝鲜、非律宾、波兰、前苏联,土耳其、南非和津巴布韦等30多个国家发生了烟草野火病。以前苏联、美国、中非等国发病较为严重。
中国
烟草野火病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中国云南烟区就零星发生,以后随着烟草栽培面积逐渐扩大,烟草野火病渐趋严重。在据1989-1991年中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中已发现烟草野火病的省(自治区)有广西、福建、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浙江、安徽、陕西、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自治区),其中东北三省、山东、 云南、贵州及四川等地烟草野火病分布广、为害重。烟草野火病常与烟草角斑病混合发生,病害流行年份造成重大损失。黑龙江省1990-1991年曾大面积流行,有些田块发病率达100%。山东省烟草野火病发生频繁,发病面积大、为害重。1989年沂南、昌乐和费县等以烟草野火病为主,烟草角斑病为辅,严重地块发病率达70-100%。1990年山东省12个县(市)野火病流行,发病面积2667公顷,一般发病率达10-30%,其中重病田667公顷、绝产田200公顷。
病原特征
烟草野火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胞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n pv. tabaci (Wolf et Foster) Young & Dye Wiki),属假单胞杆菌属,曾用名Pseudomonas tabaci (Wolf et Foster) Stevens。对于烟草野火病的命名是有争论的,由于烟草野火病和角斑病田间常混合发生,在细菌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学者认为是同一种病菌,有的学者则认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病菌,1980年Dye等人将Pseudomonas angulata和Pseudomonas tabac都归入Pseudomonas syringan pv. tabaci (Wolf et Foster) Young & Dye Wiki中。
烟草野火病菌菌体杆状,无荚膜,不产生芽孢,单生,两端钝圆,大小为0.5-0.75微米×1.5-2.5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单极生鞭毛1-4根。
病菌在肉汁冻和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圆形,灰白至乳白色,微突起,边缘透明。在肉汁冻培养液中呈云雾状生长,在孔氏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在费美培养液中生长缓慢。在金氏KB培养基、Clara和孔氏培养液中均可产生绿色荧光,耐盐浓度低于4%。
烟草野火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4-28℃,4℃左右可以生长,38℃以上不能生长。致死温度为52℃(6分钟),45-51℃(10分钟)。Valleau发现烟草野火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只存活12天;在肉汁冻培养基上可存活300天(室温),在无菌水5℃下保存可存活0.5-3年。经培养后常在短期内失去侵染力,培养18个月后也可分离出不产生毒素的菌系。Valleau认为烟草野火病菌在PDA培养中丧失侵染能力的原因是培养基不断变酸的缘故。
烟草野火病菌能利用
葡萄糖、
蔗糖、
麦芽糖、
半乳糖、
木糖、
D-果糖、甘油、甘露醇、山梨醇、赤鲜醇、肌醇、水杨素、酒石酸盐,琥珀酸盐、β丙氨酸等作为碳源;不能利用乳糖、L(+)鼠李糖、L-山梨糖、D-阿拉伯糖、乳酸盐、L-精氨酸、L-缬氨酸、乙醇等为碳源;能利用硝态氮和氨态氮,不能还原硝酸盐,无脱氮作用。接触酶阳性,氧化酶、果胶酶、脲酶、色氨酸脱氨酶和精氨酸水解酶阴性。能产生果聚糖、液化明胶、水解七叶灵。不能水解淀粉、不能软化马铃薯。不能产生硫化氢、氨和吲哚。能使石蕊牛乳冻化变色。其生长不受青霉素抑制,而受氯霉素和链霉素抑制。
为害症状
烟草野火病在烟草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
叶片,也为害幼茎、蒴果和萼片等,叶片发病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圆点,周围产生很宽的黄色晕圈,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可达1-2厘米病斑愈合后形成不规则大斑,上有不规则轮纹。天气潮湿时,表面常产生一层黏稠溢脓;天气干燥时,病斑破裂脱落,叶片被毁。嫩茎、蒴果和萼片发病后生有不规则形小斑,初呈水渍状,以后变褐色。茎上病斑略有下陷,周围晕圈不如叶片明显。在多雨潮湿天气,幼苗受害腐烂倒伏或只剩顶芽直立,苍白细弱,生长极慢,甚至造成大片死苗。烟草野火病与赤星病常常相混淆,但赤星病的轮纹是规则的同心轮纹,而烟草野火病的轮纹往往是弯曲的多角形的和不规则的。
分布范围
烟草野火病分布于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朝鲜、非律宾、波兰、前苏联,土耳其、南非和津巴布韦等国家。在中国分布于广西、福建、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浙江、安徽、陕西、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侵染循环
烟草野火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田间越冬的病残体和带菌种子。种皮内外及胚均可带菌,感病品种带菌率为8-16%。有的学者认为,烟草野火病菌在自然情况下存在于其他作物、杂草和牧草根部,借暴风雨传播,引起烟草发病。据中国各烟区多年观察证明烟草野火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病残体和被病残体污染的水源和粪肥。
苗床发病后,病苗可带病菌传播到大田,引起大田烟株发病。病菌的再次侵染主要是靠风雨或昆虫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菌如果从气孔侵入时,必须叶片表面湿润、气孔中充水时才能顺利完成侵染。叶片发病后,天气潮湿,在病斑上产生菌脓,由雨水冲溅传播或由昆虫传播,引起再次侵染。
流行规律
发病时期
烟草野火病主要发生在烟株旺长期后,苗期也有发生,但因受初始菌量及温度等其他发病条件的影响,苗期发病相对较轻。一般在6月上、中旬底脚叶出现零星病斑,随后病情逐渐加重;6月下旬至7月上旬,烟株中、下部叶片不同程度受害,为流行盛期;进入8月上、中旬,由于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使病害大面积扩展。
发病因素
防治方法
烟草野火病的主要防治手段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农业防治,其中化学防治又是烟草野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选育抗病耐病品种,注意育苗环境卫生,进行苗床消毒;加强育苗管理,培育壮苗。苗床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摘除病叶,并喷洒1:1:160波尔多液,移栽前,再喷一次15%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90%新植霉素粉剂。
适期早栽,采用井窖式小苗深栽技术。加强管理,防止烟苗在田间受冻害,提高烟苗对烟草野火病的抵抗力。移栽后追肥,氮、磷、钾肥配比以1:(2-3):(3-4)为宜。
适时揭膜培土,注重田间卫生。在揭膜培土中,需打掉感病底脚叶,及时带出烟田,集中处理,减少病原菌侵染。清除田间杂草,注意不要伤及幼苗。
在移栽后40d左右,为促进烟苗的壮根、壮苗,可采用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以提高烟株的抗病抗逆能力、预防病害的侵染与发生。
在烟草打顶期前后(移栽后60-65天),根据天气情况及监测结果重点控制烟草野火病,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1200倍液+金维果550倍液进行全株喷雾,以平衡烟株营养,保护烟叶不受侵染,减少叶面病原菌数量。
根据烟草野火病的发生情况,在8月中下旬,可采用10%
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90%
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全株喷雾。对于含氮量过高的烟株,可喷洒磷酸二氢钾来调节营养平衡,提高烟草的抵抗力,以控制叶部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