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辐合带是指低纬度地区的槽或低压系统,它又称为
赤道辐合带、
赤道槽、热带锋。卫星观测表明,热带大部分云系集中在热带辐合带内,其又对应洋面温度的暖轴上,所以热带辐合带是低纬度热量、水汽输送最集中的地区,是大气能量源地,也是台风发生发展主要源地。它大气环流起极重要作用。一般而言,热带辐合带表现为一条由一系列活跃对流云团组成的近于纬向的连续云带,宽度可达5个纬距以上,东西长达数千公里。但有时当辐合带不活跃时,云带很窄,表现为断裂的一团团尺度较小的云团。云系随时间而变,可分成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两种情况。
系统特点
一般而言,热带辐合带表现为一条由一系列活跃对流云团组成的近于纬向的连续云带,宽度可达5个纬距以上,东西长达数千公里。但有时当辐合带不活跃时,云带很窄,表现为断裂的一团团尺度较小的云团。也有时热带辐合带内迭加有一个或多个涡旋云系,每一个涡旋与一个低压相伴。还有时,热带辐合带与东风波相重叠,此时热带辐合带呈现出大尺度的波状云带,在波峰处,云系稠密,显现出涡旋结构。
在通常的情况下,热带辐合带只表现为单独一条,但有时在太平洋地区,热带辐合带表现为双热带辐合云带结构,其中有一条云带位于南半球,为西北东南走向。引
变化
热带辐合云带的云系随时间而变,可分成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两种情况:
1.长期变化(季节变化):
热带辐合带的长期变化是一种年变化。这种年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相关联。
(1)热带辐合带各个季节在南北方向的位移;
(2)洋面
副热带高压的势力随季节的增强或减弱,并由此导致东太平洋面上层积云云量的季节变化;
(3)热带对流云的变化,特别是在大陆地区对流云系的变化;
(4)地形和地表反照率对平均云量的影响。在靠近亚洲大陆的西太平洋地区由于陆地的影响,云带的强度和位置变化都较为明显;而在太平洋中部、东部和大西洋西部地区,云带的年变化小,南北位移小,位置较为稳定,全年各月都处在5-100N的范围内。
热带辐合带的年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在一月份,亚洲东北季风势力很强,从中印半岛经南海到菲律宾均为东北季风所控制,热带辐合带位于一年中最南位置,特别从3-5月的平均云量图上,反映在平均云量图上,云量最少;在七月份,从菲律宾到中印半岛为西南季风所控制,这时的热带辐合带位置最北,在平均云量图上,云量最大位置较北,同时也可见到双
赤道辐合带的存在。
2.短期变化:
热带辐合带在短时间内(几天到十几天),强度和位置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来是一条稀疏的云带,会在几天之内演变成长达几千公里、宽达几个纬距的云带。热带辐合云带的加强和减弱,常是周边各天气系统对其作用而引起的:
(1)热带辐合云带加强的特征
a.当热带辐合云带向北推进时,其云系一般加强。特别是盛夏季节,副高北进加强,梅雨结束时,辐合云带加强更显著;
b.当热带辐合云带南侧的西南季风加强,或者是云带南侧的西南季风与北侧的偏东信风同时加强,则热带辐合云带加强;
当
副热带高压加强时,其南侧的偏东信风气流加强,则辐合云带加强。
(2)热带辐合云带减弱的特征
a.当热带辐合云带内有台风生成和加强,由于台风环流的作用,该云带将断裂、破坏,从而减弱消失;
b.当热带辐合云带内有台风西移,强烈风浪引起其后部洋面冷水上涌,抑制云系发展,或导致副高南落,促使云带消失;
c.
赤道反气旋北上,使辐合云带向北推进,而原地方的辐合云带减弱消失。
类型
根据热带辐合云带周围的环境流场和本身的强度,常将其分为季风槽和信风槽两类:
季风槽:这是西南季风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信风气流之间的辐合而形成。在季风槽内,风速很小,所以又称无风赤道槽。在这种槽中,云系十分稠密、为范围很宽的云带,由季风云团组成,其出现的位置也较北。
信风槽:这是东南信风与
东北信风之间的辐合形成的,它表现为一条气流辐合渐近线,其辐合强度比季风槽要弱得多,加上信风逆温的抑制和
气旋性切变不明显,云区中对流弱,范围小,时常表现为一条断裂云带。它常出现于太平洋中部和东太平洋地区,副热带高压的东南侧。
有时当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同时加强时,信风槽云系也可以变得很稠密;而当西南季风向东扩展推进时,信风槽会转变为季风槽。
云系与大气环流
在卫星云图上发现,热带辐合带有时只有一条,有时则有两条,即双热带辐合云带,这种云系的特殊分布也反映了大气环流分布。
综合模型
热带辐合云带垂直剖面与大气环流的综合模型,这是由云量和不稳定带引起的下沉气流综合建立的。
(1)模式Ⅰ
模式Ⅰ表示存在一条热带辐合云带时云的剖面与
大气环流模式。它可以简单的哈脱莱径向环流圈说明,在赤道地区是上升运动,伴随的对流云区;300N、300S处是下沉运动处,相应的是副热带高压区。按下沉气流分为四种情形。
(2)模式Ⅱ
模式Ⅱ表示存在双热带辐合云带时云的剖面与大气环流模式。沿赤道处是下沉运动区,为少云或晴空区;在南北半球50N、50S处是上升运动区,存有双赤道辐合云带。按下沉运动区分成模式2a、2b和2c四种情形。
(3)模式Ⅲ
模式Ⅲ表示有低的对流云带的切变线模式,对流云系的高度较低,且表现有多个弱对流云群,布满了赤道地区。
(4)模式Ⅳ
模式Ⅳ表示没有块状对流云的简单模式,表现为在赤道两侧约纬度约50的地区有两个中等对流云系,赤道地区是下沉运动区。
分布原因
对热带云系的纬度向分布,早在1923年Walker就提出太平洋上存在一个纬向环流圈,这就是著名的
沃克环流,有时称之南方涛动或南半球振动。当东太平洋的冷水向西延伸时到坎顿岛上时就盛行下沉气流;另一方面,当冷距平东退时,图5给出了Walker环流这种振动是指印度尼西亚和南太平洋东部海平面气压值之间的反相关,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的多年平均值偏差与热带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符号往往相反,大约有±1.5百帕左右的偏差,这种现象与从南美洲到印尼约占全球四分之一范围内的一系列变化有关。
当Walker环流底部(南美洲西北沿海)地区的气压增加时,使地面赤道东风气流增强,与此相随的是冷水上涌加强,使太平洋东、西部的海面温度差加大,这本身又是形成Walker环流的原因。相反,当Walker环流内风速减弱,南美洲与赤道东太平洋间的气压梯度减小,导致赤道东风的减弱,与之相联的冷水上涌流减小,海水变暖,东西温差减小,纬向环流减弱。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导致气压梯度增强或减小的趋势的循环进行的。Walker环流与哈脱莱环流间的关系至今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