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帛炉
祭祀物品
焚帛炉古代亦称燎炉,常见于坛庙、陵墓、私家陵墓园等建筑,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物品
简介
焚帛炉出现以前,远古时期的祭祀主要为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如《尚书》记述舜封禅泰山,行燔柴之祭,故又称“燎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是祭天地,亦是后世祭祀的先声,包括在私家陵墓园中的祭祀。即是古代在祭祀先人时,亦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是焚烧的祭品不同了,所用之焚烧器具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制式器型。
天坛的燔柴炉以绿琉璃瓦砌盖而成,行祀天大典时,将牛犊牺牲置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帝,称之为“燔柴迎帝神”。大典礼毕,神案上祀奉天帝的供品、祝板、祝帛要送至炉内焚烧,皇帝在一旁恭立观望,称之为“望燎”。
焚帛炉燃烧的祭品因时代不同而异,随着时代的变迁燃烧的祭品亦有移风易俗的变化,而所使用的燃烧器具亦逐渐规范系统而倾于更实用。大约从唐代始,有了清明扫墓的习俗,开元二十年(公元752年)朝廷有谕旨:“……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例程。”至清代祭典发展到顶峰,祭祀仪式包括设供、献祭酒、献香烛、行礼、读祝文、送神等,并于焚帛炉中焚烧祝版、制帛以及彩纸、金银锞子(用金银帛纸迭制的金银锭)等祭品。通过焚帛炉燔烧祭品,燎祭升烟,
体现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缅尚礼,世代永祀,福荫子孙的高尚风俗美德。
焚帛炉-焚烧器具从远古时的简易造型,经过历史熔炉的陶冶,除了陶器、瓷器、琉璃、铁器,而逐步发展为青铜失蜡精密铸造焚帛炉。造型更新颖,制作更精美,它们融绘画、书法、艺术雕塑、建筑、金属熔铸和机械制作为一体,使燃烧器具—焚帛炉呈现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风貌,映射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底蕴的魅力。代表了中国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新的鼎盛阶段,成为伟大而灿烂的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设计分类
造型设计
焚帛炉造型独特,其葫芦状为藏佛塔形。此处所指葫芦为上下两个鼓腹,中间细腰型葫芦,习惯叫亚腰葫芦。相互缠绕葫芦藤蔓和一串串的亚腰葫芦繁荣昌盛,兴旺祥瑞,辟邪佑福,庇荫子孙万代。故用其形造物,乃吉祥兆瑞物也。焚帛炉葫芦状造型最顶端为宝顶,由宝珠和须弥座构成,即是塔刹,珠宝满布铺排如意云,灵芝云,三福云,吉祥朵云。疏密错落,层次分明,舒卷缭绕,翔腾盘曲,弥漫飘逸,飞扬流动,五彩斑斓。其间五只蝙蝠在云中翔飞,显现吉祥如意,云天谐和,康福升空之太平应瑞景象。将子孙的虔诚昭示于天,仰祈神灵昭鉴彰贶,祥佐永昌,福佑无疆。宝珠下须弥座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和圭脚组合而成,凹凸浅浮雕过枝缠枝宝相莲花于上枋与上枭而成一体,与宝珠上高突浮雕之云蝠风格迥异,相映成趣,益显庄肃、娴静、淑雅。中间束腰镂空雕镌宝钱左右环环相套,连续展开的吉祥纹。下枭和下枋与上枭和上枋上下对称分布,亦是过枝浅浮雕缠枝宝相莲花。彰显唐代卷草纹丰实潇洒飘逸,象征华丽富贵,深邃盎然的远古意境,跃然于眼前,令人浮缅翱翩,那崇高尚洁的莲花仙子,随着一阵阵祈祥祷福的声乐,透过一束束袅袅婉婉的青烟,长袖漫舞,缥缈云空。讴歌“祖有功,宗有德”祭奠之思,扬先祖之神威,振天地之正气。荷皇天后土眷佑,泽垂万世。启后裔子孙继往开来之精魂,永祚奕世家邦。圭脚为卐字连续纹,纤巧细腻,寓意吉祥如意,万福万寿,富贵长绵。
焚帛炉宝顶下为葫芦状主体,葫芦上部为回旋式烟道,葫芦下腹部为焚烧颅腔体,中间是须弥座式束腰。葫芦下腹底部为下承覆高翻立莲瓣台座,承重整个焚帛炉。
焚帛炉葫芦上部拱肩雕饰仰莲瓣,莲瓣造型凹凸透次突出,莲瓣芯花亦雕塑玲珑华丽,形成宝装莲瓣。上腹部鼓肚锦云铺地,且错落有序,层次迭加分明。通体圆周分二层均布高浮雕突起八吉祥,即佛八宝饰纹图案,上层为莲花、法螺、盘长、宝盖。下层为金鱼、宝瓶、法幢、法轮。其间错落穿插浮雕如意云灵芝草,造型有异,别致新颖。“八吉祥”是“嘉庆吉祥,福善圣洁”的象征性器物,根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民族信仰,亦是佛教事项的代表和佛陀的象征,传递着谐和吉祥。盛世太平,余嗣永赖,奕世永昌,千秋万岁,福寿无疆。中间束腰上下枭分别雕塑仰腹宝状莲瓣,同拱肩莲瓣异曲同工。束腰前中位置高浮雕牡丹花纹,左右两侧相对雕塑草凤纹饰,横空逰翔,栩栩如生。周围共二对,对称分布。
焚帛炉下腹部鼓肚前中为焚帛炉口,取佛塔焰光门造型,门框满布浮雕火焰,焰光门额正中于火焰上在突雕“三宝珠”,其两侧对称横幅高浮雕“三幅云”,意谓宝光高照,华焰明空,福云横空,绵延浦昌。焰光门处设对开双门,合一整幅浅浮雕如意祥云,云上浅浮雕如意灵芝仙草,其间错落浅浮雕四双云中翱翔之蝙蝠,气势雄伟壮观,谐和吉祥。整个葫芦下腹部鼓肚浮雕锦云铺地,通体圆整。分三层均布高浮雕宝相花,分别为莲花、牡丹花、菊花,花型有异,独特新颖,于图案造型中生动活泼,一派生机盎然,尽现高压圣洁,尊贵荣尚。葫芦底部台座高浮雕覆高翻立莲瓣一周,莲瓣芯花饰同样但是的玲珑华丽,形成宝装莲瓣。与汉白玉金刚宝座须弥台上仰高翻立莲瓣,相依呼应,承接自然,融合一体,相益得彰。
焚帛炉的造型独特新颖,其葫芦状为藏佛塔形设计,灵秀挺拔,雍容华贵,庄严肃穆,雄伟和谐,蕴涵禅悟智慧,珍藏中华文化精髓,集精美俊巧之绘画、雕塑、建造于一身,其优美的造型样式在中国现存焚帛炉杰作中仅此一例。
结构设计
焚帛炉为青铜失蜡法精铸,整体又经过仔细精雕,将铸造时的浇口、冒口、瑕疵等修葺整齐,可谓精工细作,传世精品。
焚帛炉净高150cm,约重1200斤,考虑到其尺寸、重量、结构、图案花纹,整体壁厚平均约为15-20mm。根据铸造工艺及结构需要,方便安装,其整体分开四部份独立制作。上部为葫芦状之上腹鼓部份,下部为葫芦状之下腹鼓部份,于葫芦束腰处用止口联接成一体,用隐蔽之八枚不锈钢六角螺栓固定,并气焊焊牢螺栓及止口处密封焊平。两扇焰光门及底部密封盖板独立铸造。
焚帛炉上腹鼓即成为回旋式烟道,而宝顶须弥座束腰处至宝钱环环相套之镂空处即是烟道出风口。
焚帛炉下腹部底台座高立莲瓣顶内壁处有一可密封的中间隔板,中隔板上安装不锈钢焚烧炉具盒。炉具盒上安装炉篦,且炉具盒顶四周向中倾斜的密封板把炉膛几乎密封,确保燃烧之灰烬落于炉篦而跌落于炉具盒内,可拉出抽屉内,次抽屉用于储存纸帛燃烧之灰烬。两扇焰光门通过安装于炉膛内壁之上下路轨滑动,向中合拢后即成一封闭门,而下路轨更装有滚珠,方便门轻松开合。双扇门内更安装机关锁盒,方便双扇门在合拢后安全锁上,而不能开启。只有通过机密的开关才能打开锁,既简便又安全。
焚帛炉底密封盖板与下腹鼓底座通过止口联接,并用焊接方法焊牢密封。密封盖板与上面之中隔板形成了一个密封型腔,通过中隔板上之密封孔可注专业防腐冷却水到此型腔。这样在发烧纸帛时,虽然炉体上部温度很高,滴水即刻蒸发,但底座莲瓣处附近温度很低,几乎为空外环境温度,可以保护下面汉白玉须弥座不受
热传导而损坏。
焚帛炉底密封盖板下面连体铸有一束腰筒柱,筒柱圆周均布轮齿。通过筒柱及大型特制螺旋弹簧电缆与地下避雷系统联接,由螺旋弹簧电炉收紧,使整个焚帛炉与汉白玉须弥座定位联接,便于与汉白玉须弥座中心孔洞水泥浇注固定。整个焚帛炉的重力集中作用在汉白玉须弥座中间实心部位,而传递于钢筋混凝土地面。整个重约1200斤之焚帛炉牢牢固定于结构坚实的汉白玉须弥座而稳如泰山。
铸造技术
焚帛炉出现之前,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历史过程,可分为萌发期、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四个发展阶段,而青铜器时代,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为青铜时代鼎盛时期,其主流技术——铸造术在继承商代已发明的焚失铸造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寻找到运用蜂蜡、松香、油脂等制造蜡模的失蜡铸造法。到先秦时期已发展到超高的技术水准,逮至明清时代更是炉火纯青,呈现了青铜铸造的辉煌时代。
焚帛炉之外,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青铜器件,如殿宇寺庙等中国古代的香炉、铜佛、铜狮、铜龙、铜凤……,乃至用铜铸造的宫殿,如北京颐和园的宝云阁(俗称铜亭子),五台山显通寺,武当山太和宫,云南昆明金殿等等,其图案花纹纤巧细腻,雕塑精湛,形制窈窕俊丽,造形优美生动,颇具匠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我国奇伟重要的雕铸精品。
焚帛炉之外,近些年来雕镌俊秀,铸造精致,含柔露刚斑彩陆离之传统型器可谓难得一见,盖近世风气虚夸浮躁,急功近利也,故设计美镌工精细之工程亦鲜有问津者矣。
焚帛炉熔模精密铸造即是先用易熔材料(例如蜡料等)制成可熔性模型(亦称熔模),在其上涂覆若干层特制的耐火涂料(加撒砂),经过干燥与化学硬化形成一个整体模块,再从模块中熔失熔模而获得中空的型壳,然后将型壳放入焙烧炉中经高温烘烧,最后在其中浇注熔融的金属而得到铸件的方法。由于通常所用的易熔模是蜡基材料,故又称“失蜡铸造”或“熔模铸造”。
焚帛炉艺术品熔模铸造模型使用最广泛的材料是石膏、硅橡胶、环氧树脂、雕塑蜡泥、模型蜡、塑料及松木等。
焚帛炉按照图纸装饰图案的设计内容,由雕塑师和雕塑工使用雕塑蜡泥或模型蜡,进行图案纹饰的雕塑创作。如属几何型体的图案,须使用数控机床,用塑料等材质机械加工精细装饰件。当然有些稍大装饰部件会使用松木加工,再烫蜡抛光。有些重复的装饰花纹及图案是需要先雕塑某种材质的模型,在翻塑一定数量的石膏或模型蜡制件。这些雕塑和数控机床加工时非常繁复、精细及需大量的工作时期。待所有装饰图案纹样零部件雕塑制备完成,在用某种粘结剂一一精准地镶嵌到机床形体上。再进行最后整体雕塑休整,使之浑然成为一个完美的精准的模型。
焚帛炉熔模用模料配方包括石蜡、地蜡、蜂蜡、改性松香、低分子聚乙烯、EVA、硬脂酸、油脂等。塑性蜡基模料制模工艺特性可以通过调整基本材料组分机添加油脂来改变达到使用要求。
焚帛炉艺术品铸件由于图案复杂,雕塑精细通常在模型雕塑制作完成后,用硅橡胶翻制凹模。硅橡胶是一种直链状的高分子具有机硅氧烷,密度为1.1-1.6g/cm/。它具有优良的仿真性、脱模性、耐老化性和一定的抗张强度及低的收缩率,且制模工艺简单,制成的模具可多次重复使用。硅橡胶根据其组成分配制成室温硫化型硫橡胶。
焚帛炉硅橡胶凹模翻制完成后就可以用蜡基模料通过浇灌搪蜡、刷蜡、浇注等方法完成艺术品熔模的制备。
焚帛炉熔模精铸采用的铸型常称为型壳,其作用是用以获得光洁而精确的铸件。熔模铸造一般都用多层型壳,它是由粘结剂、耐火材料和撒沙等,经配涂料、浸涂料、撒沙、干燥硬化、脱蜡和焙烧等工序制成的。由粘结剂和耐火粉料配成的涂料是型壳的结构的基础。涂料分面层与加固层(背层)两种。面层涂料与金属液接触,其应形成平整、致密、坚实的光滑型壳表面,并不与金属液发生作用,保证铸件表面质量。背层涂料是加厚加固型壳,使之具有强固的综合性能。
焚帛炉型壳经浸刷涂料、撒砂、干燥硬化等工序完成后,还要经熔失熔模的过程,即通常称为脱蜡,。其方法有热水脱蜡法,高压蒸汽脱蜡法等。其目的是要快速高温脱蜡,避免长时间缓慢加热,使型壳受到熔模之胀力而胀裂。通常是采用高压蒸汽法脱蜡为主要选择。
焚帛炉艺术品熔模铸件一般采用锡青铜,俗称青铜。青铜的最大优点是在大气环境中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这也是古代青铜艺术铸件能保持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青铜的熔点较低,铸造性能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焚帛炉用铜合金多使用坩埚电炉和感应电炉熔炼,在熔炼前,青铜炉料必须进行表面处理,清楚表面油污、沙土、水汽及氧化物,并进行预热。熔炼时,采用“快速熔炼”的原则,防止氧化和吸氧,锡青铜铸件视壁厚一般浇注温度1120℃—1200℃,铜液在炉内停留时间要短,达到出炉温度后应尽快浇注。在熔模精铸生产中,通常采用热壳浇注,青铜合金浇注时型壳温度控制在500℃—700℃。
焚帛炉青铜铸件浇注时,要注意控制浇注速度。浇注速度快有利于铸件成型,但容易卷入气泡和夹杂。对壁厚较大的铸件或底注式浇注系统,可先快后慢(即浇完之前减速),以使浇口杯中的铜液处于高温状态,有利于减少铸件缩孔,缩松;对于壁薄小件,宜采用先慢后快,以有利于减少气孔,夹杂等缺陷。在控制浇注速度时要力求平稳,不得断流,飞溅和形成涡流,并确保每组型壳浇满和补缩。
焚帛炉锡青铜铸件浇注生产时,要尽量提高冷却速度和采取顺序凝固原则,以利于补缩,防止铸件缩孔和缩松,并注意铸件收缩造成热裂。
焚帛炉型壳浇注后,铸件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却。冷却后,铸件还有经过清理和精整,才能看到光洁的精铸产品。具体工序注意包括去除铸件上的型壳,切除打磨浇冒口和工艺肋,清除铸件表面和型腔的粘砂、氧化皮和毛刺等。
焚帛炉经过初步去除型壳后,铸件表面和内腔还有残余的粘砂。首先使用化学清砂方法与型壳中的SiO2发生反应,破坏砂粒直接的粘接,达到清除具备型壳的目的。一般是碱煮法,这样可以清除大部份铸件表面与型腔内的粘砂。
焚帛炉经初步去除粘砂后,接着使用高压水力清除深孔、窄槽、凹陷花纹内的粘砂。对于细微花纹根部的个别残余粘砂,再施用机械铣磨硬质合金刀具进行雕塑清理修整,使铸件表面毛刺及根部顽砂全部清除干净。为得到精细光洁的铸件表面与完美漂亮的图案花纹,最后再进行一次精细研磨喷砂处理,达到精整高光洁的加工目的。
焚帛炉毛坯铸件上细小孔洞类及铸造不完整缺陷,一般采用补焊方法修补,可考虑用氩弧焊、气焊或电弧焊方法。但注意焊前预热,焊后缓冷至为重要。补焊后还须精整机械加工机精细研磨喷砂处理,以得到完美的光洁度。
焚帛炉青铜铸件经煮碱清砂后,其表面将产生锈斑,因此碱煮后应立即进行中和防蚀处理,经中和处理后的铸件,应用流动清水将其表面的处理液洗净。中和处理后的铸件金光灿烂,犹如镀了一层金饰一般。艺术铸件在经过防蚀中和镀层处理后,通常还要进行表面着色及表面保护护理。着色的方法一般可分为涂装着色、化学着色、染色、热处理着色和鎏金、贴金等。其中化学着色为最常用的方法,完成着色后,可印用上蜡进行表面着色保护,并可于日常半年涂蜡保护一次更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0 19:2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